沒了襄陽,就隻有是長江天險了,但是對於當時通訊及部隊快速布防極差的現實情況,這長江天險也並不太可怕,所以襄陽失守,意味前向對敵敞開了自家的大門。
紹興三年,李橫新敗退守襄陽,朝中也有過很多的預案和準備,但是也許是初期宋軍的進攻由於原投降劉齊的將士紛紛反正,一個接著一個的勝利,但這些勝利太過順利了,從而低估了劉齊和金國的實力,高估了李橫和這些二流軍隊的戰力。
朝庭原先的布置沒能得到認真的貫徹落實,這也說明朝庭的命令對於各戰區指揮官還沒有形成足夠的權威,各位大將軍恃功而驕,這件事在金軍與劉齊的反擊中,在趙構心中留下了更深的陰影。但這時的趙構還沒有辦法,趙構還得利用他們幫自己守土保家國。
金軍和劉齊的反擊,李橫他們敗得太快了,以至於連支援的力量都沒有出發,他們已敗過了長江,從而形成了目前的局麵。
襄陽的被占,如梗在喉,對於在江南的大宋來說,那是一個死穴。朝庭不得不抽調當時最為精銳的嶽家軍結束清剿任務防守鄂州、漢陽、嶽陽、江州(九江)一線。而池州、銅陵、蕪湖一線由當時軍力最大的劉光世負責。
去年十二月朝庭將李橫、翟琮、董憲、李道、牛皋等殘兵敗將八千多人,湖北路安撫使司顏孝恭、崔邦弼兩軍,劃到了嶽飛的手下,將原王折、彥質的手下吳全、吳錫及手下三千人歸嶽飛節製,嶽飛的兵力一下子達到了四萬多人人。但是嶽飛的馬軍,由張憲帶領的背嵬軍仍不足五千人。這次的調整也是趙構對嶽飛指揮作戰能力的充分肯定。
從上年的九月份,嶽飛池因為累積軍功原為“遙郡”的中衛大夫武安軍承宣使神武副軍都統製嶽飛落階官,為鎮南軍承宣使江南西路製置使,使嶽飛正式成為高級指揮官,成為一個方麵軍的統帥。他提拔了老部下有統製官傅選(屯江州),李山(知蘄州)為本司統製。神武副軍統製江西製置使嶽飛所部,改稱為神武後軍,由嶽飛節製,嶽飛就此脫離張俊的編製獨立成軍。
紹興三年(1133年)秋,趙構結束了江南對義軍的清剿,對全國的軍隊 進行了全麵的整編和部署的調整。任命江東宣撫使劉光世為江東淮西宣撫使,置司池州;淮南東路宣撫使韓世忠為建康鎮江府淮南東路宣撫使,置司鎮江府;神武前軍統製荊南府潭鼎澧嶽鄂等州製置使王燮,為荊南府嶽鄂潭鼎澧黃州漢陽軍製置使,置司鄂州;神武後軍都統製江西製置使嶽飛為江南西路舒蘄州製置使,置司江州。而此時鎮西軍節度使川陝招撫置製使吳玠,這時正在與金兀術作戰。
從這個布置看,從南京的韓世忠、池州的劉光世、江州的嶽飛、鄂州(現武昌)的王燮,沿著長江一線布置,這其中南宋的中興四將中有三位都排到了前線,可見這是一副進可以攻,守可以防的姿態。其實這個態勢更多的是由於李橫丟了襄陽六州後,南宋麵臨嚴峻的防守漏洞不得於做出的軍事布置。
這五個方麵軍,軍隊最多的是劉光世,有七萬多人,其次是韓世忠五萬五千人,而嶽飛與王燮都是四萬人左右。
但是要說部隊的戰鬥力,最強非嶽家軍莫屬。
最好的防守莫過於進攻,拿回襄陽才是根本之道,所以在這一線布置有荊南府嶽鄂潭鼎澧黃州漢陽軍製置使王燮所帶的神武前軍及江南西路舒蘄州製置使嶽飛屬下和神武後軍近九萬人。
為此,紹興四年(1134年)兩月初,嶽飛上書《乞複襄陽劄子》,提出了發起荊襄戰役的設想,他在折子裏說:
“襄陽六郡,地為險要,恢複中原,此為基本”
又說:
“善觀敵者,當逆知其所始;善製敵者,當先去其所恃。今外有北虜之寇攘,內有楊麼之窺發,俱為大患.上軫宸襟,然依臣觀之,楊麼雖近為腹心之憂,其實外假李成,以為唇齒之援。”
“今日之計,正當進兵襄陽,先取六郡,李成不就縛,則亦喪師遠逃,於是加兵湖湘,以軫群盜”
嶽飛的報告正點中了南宋軍事上所麵臨的危機。所以這一戰是一定要戰的,關鍵的是什麼時候戰,仗打到什麼樣的程度有利。
這就是趙構和樞密院及從高級官員近兩個月內考慮的問題。
趙構從吳山上下來,回到或政殿,這時樞密院樞密使張俊、三鎮節度使樞密副使建康鎮江府淮南東路宣撫使韓世忠、殿前步馬軍都指揮使楊存中、左右仆射等眾大臣都已到殿。
看趙構入座,大家一齊向趙構祝賀:
“恭喜官家、賀喜官家,仙人關大捷,則我等無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