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寵告別王維這個大哥,化了三天時間到了藍田關,見過文子安這位守將。又走了一日到了京兆城即現在的西安。
西安,古稱長安,宋時稱京兆城,曆史上也曾稱豐京、鎬京、西京、大興城、奉元城等,與意大利羅馬、希臘雅典、埃及開羅,並稱四大文明古都,是中國曆史上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文化的代表。從奴隸製臻於鼎盛的西周,到封建社會達到巔峰狀態的唐王朝,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新、西晉(湣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個王朝在這裏建都達1100餘年之久。又曾為赤眉、綠林、大齊(黃巢)、大順(李自成)等農民起義政權的都城。
建炎元年完顏婁室進攻關中,他留一部攻打河中府,自率萬騎潛行至上遊韓城,趁夜踏冰過黃河,迂回守河宋軍側翼大敗宋軍,攻下同、華二州,克潼關,建炎二年正月兵臨京兆府(長安)。此時京兆府城內的宋軍戰兵不滿千人,京兆府守將唐重知道大勢已去,留給父親一封遺書“忠孝不兩立,義不苟生以辱吾父。”後勇戰身亡,京兆城失陷。建炎四年八月末,張浚遣吳玠進攻永興軍路,京兆城光複,但好景不長,宋大軍在富平慘敗,宋軍退出關中,緊守四川。
經戰亂的京兆城,經過金國的經營,特別是劃入劉齊後恢複的較快,但已不複往日的繁華。
從南陽到京兆城高寵走了十天,平均每天走了100多裏。親衛營很努力,速度很快。鄧家與錢家的人勉強跟上了高寵親衛營的速度,雖然辛苦但每個人都 咬牙堅持了下來。由於時間的關係,路上事情也多,所以高寵隻讓隊伍在這京兆城休整一天補充物資。因為此去銀川西夏的國都還有1500裏,隻少要半個月,而且路上可能發生各種事,所以高寵預計到西夏的京城興慶府(現銀川)大概要二十天的時間。
從京兆往興慶府(銀川)有東、中、西三條路,東路是通過鄜延府經定邊進河套後到興慶
西路從經來平涼、固原,過中寧,到吳忠,再到興慶。
中路則經慶陽,過環縣、過蕭關,穿過大峽穀,後直達吳忠縣,再到慶興(銀川)。中路要近得多,但要經過蕭關要地。而東西兩路情況由於三地勢力摻雜,形勢更複雜。高寵與錢濟琛確定要走中路。
高寵一行用了兩天的時間,穿過關中最富饒的階地平原進入渭北黃土高塬溝壑區南的淳化縣,這裏的地貌與秦嶺南有極大的差別,土壤由褐色向黃土過渡,植被稀疏但與高寵現代的地貌仍有較大的不同,時有高大的原生木,植被覆蓋著肥沃的土地,是一個原生的草場。
穿過淳化在黃土高原的溝壑裏,又走了近六天,經過環縣,在城北見到了原大宋知名的北方雄關---蕭關。為了更好地了解蕭關一帶的地理情況,高寵在環縣這個小鎮上停了一天。
蕭關地處環江東岸開闊的台地上,是關中的北大門。出關達寧夏、內蒙及蘭州、河西等地;入關經環江、馬蓮河、涇河直抵關中。蕭關不是一個獨立的關塞,它與秦長城的戰略地位是密切相關的。秦長城以及在環縣境內沿長城修築的城鎮堡寨,形成一個完整的防禦體係,另外,縣城周圍的果兒山、玉皇山、城東塬三大烽燧及城子崗、沈家台、城東溝口的城障,將縣城團團圍在中央,構成牢固的人工屏障。三大烽燧築在蕭關的製高點上,既可遙相呼應,又能俯瞰環江、城西川,城東溝三水交彙的所有地域,關內、外五平方公裏的河穀、山川、道路、村舍等盡收眼底,高下縱橫形成立體防禦體係,其設計之精心,布局之巧妙,令世人歎為觀止。
現在的蕭關是宋朝為了防禦西夏,在原先秦的蕭關所在地重築的關隘。漢代的蕭關在固原三關口的東南。靖康之後,該關為西夏所占。所以,在關隘之上,除了漢字外,還另書的西夏的文字,“蕭關”兩字,聽說這兩字是西夏現國王李乾順的手書。
西夏是黨項人拓跋氏所建,拓跋氏在唐時被賜李姓,唐僖宗時,黨項部首領拓跋思恭被朝廷封為夏州節度使。因平黃巢起義有功,一度收複長安,再次被賜姓李,封夏國公。從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後代以夏國公成為當地的藩鎮勢力。這部分黨項羌武裝也被稱為定難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