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您在哈爾科夫已經講過了!”一個人從座上站起來喊道。
“看來,這位同誌是來作證的。”詩人用目光掃視了一下大廳,又說道:“我真不知道,您到處在陪伴著我。”
“您說,有時應當把沾滿‘塵土’的傳統和習慣從自己身上洗掉,那麼你就必然洗臉,這就是說,你也是肮髒的了。”那個人反問道。
“那麼您不洗臉,您就以為自己真的很幹淨嗎?”
“馬雅可夫斯基同誌,你為什麼手指上戴戒指?這對您很不合適。”
“照你說,我不該戴在手上,那該戴哪?鼻子上?”
“馬雅可夫斯基,您的詩不能使人沸騰,不能使人燃燒,不能感染人。”
“親愛的同誌,我想聲明一下:我的詩不是大海,不是火爐,更不是鼠疫。”
馬雅可夫的以毒攻毒真可謂“毒”到了家,讓所有有意低毀他的人再也說不出半句話。
在反譏的過程中,態度要強硬,要擊中對手的要害,還要有力量,這樣就可以撿起對方扔過來的石頭再砸他們的腳。
見機行事:化解他人的窘境
中國最後一位大太監李蓮英為人機靈、嘴巧,無論在什麼樣的場合,麵對什麼的人物,他都應付自如。因此,他深得“老佛爺”--慈禧的喜愛。同時,李蓮英也常常幫慈禧打圓場,解脫困境。
慈禧愛看京戲,所以不斷有戲班子進宮專門給老佛爺演出。慈禧喜怒無常,這些戲子們都提心吊膽。演得好了,老佛爺開心了,便賞賜他們一些小玩意,以示皇恩浩蕩;演得不合老佛爺的胃口,他們便有掉頭的危險。
這一次,著名的京戲演員楊小樓率領他的戲班進宮給老佛爺演出。這天,慈禧心情舒暢,看完戲後,把楊小樓召到跟前,指著滿桌子的糕點說:
“這些都賞賜給你,帶回去吧!”
哪有賞賜糕點的,何況慈禧這人極為奢侈浪費,她一頓飯能吃二百多道菜,可想而知那些糕點也絕不會少,楊小樓心想:這多麼糕點,我怎麼帶回去呀?
於是,便叩頭謝恩,壯著膽子說:
“叩謝老佛爺,隻是這些尊貴之物,奴才不敢領,請……另外恩賜……”
這話把周圍的宮女太監們嚇了一跳,按老佛爺的脾氣,賞賜你的東西你不要,還敢要求另外賞賜,這不是找死嗎?哪知,這天偏偏慈禧心情出奇地好,並未動怒,隻是問了一問:“那你要什麼?”
楊小樓又叩頭道:“老佛爺洪福齊天,不知可否賜個字給奴才。”
慈禧聽了,一時性起,也想露一手給大家瞧瞧,便讓太監捧來筆墨紙硯。慈禧大筆一揮,一個碩大的福字就寫成了。
沒想到的是,慈禧的這出戲卻演砸了。她把福字寫多了一點。慈禧身旁的一位小王爺眼尖嘴快,馬上告訴了慈禧:“福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呢!”
楊小樓一看,可不,確實錯了。這可怎麼辦?若是拿回去遭人議論,要是傳到慈禧耳中,不知又有多少人要遭殃。不拿吧,慈禧動怒自己不會有好下場。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他一時急得直冒冷汗。
氣氛一下子緊張起來。慈禧也覺得為難,確實是自己寫錯了,不想讓楊小樓拿出去丟人現眼,但自己也無法開口要回來重新寫。
這時,一旁的李蓮英靈機一動,不慌不忙地走向前,笑嗬嗬地說“老佛爺洪福齊天,她老人家的‘福’自然要比世人的多一‘點’了。要不怎麼顯示出她老人家的高貴呢?”
楊小樓一聽馬上會意,連忙叩首道:“老佛爺這萬人之上之福,小人怎敢領呢!”
慈禧正愁沒法下台,聽這麼一說,也就順水推舟,笑道:“好吧,隔天再賜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