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重慶針織廠破產啟示錄
“正宗”的社會主義教科書中,沒有“破產”一詞;“原版”的社會主義“優越性”中,也沒有“下崗”這一曲。但“市場經濟”把一切都翻了過來。市場經濟不是“人情經濟”,從重針總廠倒閉的過程中,可以深深體驗到“市場無情,政府無奈”的嚴酷現實。重慶針織總廠的前身是公私合營的重慶棉織廠。1950年,重慶解放不久,以私營作坊存在的一些針織小廠,在國家“恢複生產,發展民族工業”的口號感召下,在1950年6月14日當時的《新華日報》評論員文章“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方向”精神的鼓舞下,私營業主們均有聯合生產,擴大規模的願望。1952年10月20日正式成立“重慶棉織廠”由私營作坊式的生產轉向集體生產,開始規模很小,僅有15台棉毛機和一些手工作坊式的染整設備,隻能生產粗糙、低檔、色澤單一的針織內衣。爾後,在黨的過渡時期總路線指引下,經當時的“西南工業部”統一規劃和批準,在一批公私合營廠(社)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1954年正式定名為“國營重慶針織廠”,有注冊資金80萬元,職工924名,主要生產經營純棉針織品和內衣。並由國家投資建立了第一條具有一定經濟批量的凍冷生產線,並增設了一些棉毛機和針織成衣縫紉設備,初步形成機械化程度較高的織造、印染、成衣針織工藝生產線,形成以汗背、棉毛、針織運動衫褲為主的係列產品,企業生產能力不斷擴大。
在計劃經濟統購包銷時期,重針廠不負眾望、一帆風順、企業興旺、規模大展。伴隨國家五年計劃的實施,處於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的針織行業幾乎一年上一個台階,企業得到政府重視與飛速發展。
經過30多年的發展,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期,重針廠進入了建廠以來的鼎盛輝煌時期,1985年企業也由重慶針織廠更名為“重慶針織總廠”:它以規模最大、裝備精良、實力雄厚、產品適銷而著稱西南;產品質量曾多次在全國行業評比中奪冠,並遠銷歐、美、非、亞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一五”至“五五”計劃期間,該廠累計上繳稅利10532萬元之多,為建廠初期投入的116倍,為1985年企業實有固定資產的5倍,人均創利稅10餘萬元,累計創外彙639.6萬美元,為國家建設、社會進步、市場繁榮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1981~1985年間,重針總廠新上了15個技改項目,從當時的民主德國、聯邦德國、瑞士、英國引進具有80年代先進水平的針織、印花、染整生產線的配套設備,總投資額3896萬元,用外彙199萬美元,有主要生產車間10個,職工3000人,占地11.3萬平方米,有生產廠房37棟,輔助用房30棟,生活用房35棟,固定資產淨值4416萬元;有各種針織、染整、縫紉設備1200多台(套),是一個具有年產1600萬件針織產品和800噸化纖加工能力,集針織、染整、成衣製作和工、貿、科研、教育為一體的大型二類針織聯合企業,在全國八大針織企業中雄居第三位,同時,在總廠下屬還有四個獨立核算的針織分廠(法人)和幾十個外加工協作廠,是一個名符其實的“西南針織王”和國家利稅大戶——“搖錢樹”。
但好景不長,曆史往往使人啼笑皆非,令人難以置信,可事實就這麼無情。進入80年代,重慶紡織工業在外部條件的鉗製下,生產與經濟效益經曆了“三起三落”極不穩定的低速發展、低速運行進程——1981、1985、1988年為較好的年份,1984、1987、1989年為效益差的三個低穀,從1989年起出現全市性的紡織生產、效益雙滑坡,當年虧損企業36戶、虧損總額1629萬元。進入90年代,全市紡織工業麵臨前所未有的原料、資金雙緊缺和紡織品市場持續疲軟、產品積壓、效益滑坡、虧損嚴重、生產萎縮的嚴峻局麵,出現了建國以來從未有過的全行業虧損,虧損企業高達72戶,虧損總額劇增至9006萬元,比1989年增虧7376萬元,且不見穀底,大有連年全行業增虧之勢。1991年新增虧損總額突破1億元大關,1992年增虧至1.3億元,虧損麵高達81.5%,重慶紡織業在全國的地位從50年代的與武漢市並列第4位降至全國行業第28位,產值從占全西南紡織業的80%、全省的85%、全市工業的24.3%分別降至西南的27%、全省的37%、全市工業的5.4%。
人們一定會問,一個曾經擁有先進裝備、管理、產品、技術、人才優勢的國有大企業,怎麼會破產呢?隻要認真剖析重針廠盛衰曆程和破產成因,可知國有大企業破產一般絕非單一因素所致,都有其複雜、深層而不可逆轉的原因。那麼,到底是哪些“敗作”將這個“西南針織王”推向破產的深淵?
1.盲目引進,外債重負
在我國負債經營、融資引進技術設備成功的例子很多。就紡織行業而論,平頂山錦綸簾子布廠就是一例。該廠1980年從日本引進技術先進、設備自動化程度很高的錦綸簾子布生產成套設備,堅持“引進技術一要消化、二要創新”的方針,獲得了很好的經濟社會效益。從引進的第二年投產至1990年,共生產簾子布16萬噸,產值達28億元,不僅賺回了一個現代化的簾子布廠,而且闖出了一條“引進技術要學、用、改、創”的成功之路,在全國140多家引進企業中效益名列前茅。1988年該廠綜合經濟效益居全國紡織業第一位,現已躍入國家一級企業之行列,這正好與重慶針織總廠盲目引進、消化不良、官司敗訴、被迫破產的悲慘引進結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