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訂目標應當高遠,所謂“誌當存高遠”,但應該能達到,應該能發揮自己的長處。中間目標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中間目標完成時,有一種使經營者產生滿足感的價值。達到中間目標會產生一種成功的習慣,會不斷激勵自己朝著解決問題和采取行動的方向去工作,這將使經營者與長遠目標更為接近。目標的完成,需要對目標持久的熱情和興奮。沒有興奮,缺乏激勵,目標是不可能達到的。
所謂決策,是指對若幹準備行動的方案進行選擇,以期優化地達到目標。現代決策以科學決策為主,同時包括著藝術決策。科學決策,就是按照一定的科學程序,運用現代科學方法和先進技術進行決策。這裏所講的藝術決策,就是指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和創造性的決策。決策有廣義、中義與狹義之分,廣義地說,決策是一個過程,包括作出最後抉擇前後必須進行的一切活動。其中包括搜集信息進行預測,在正確預測的基礎上確定目標、擬定方案,對多種方案進行選擇、拍板,最後根據拍板確定的方案進行規劃,以及對方案進行追蹤反饋等。它既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又是對客觀規律及相應條件有所認識,並在掌握其前提下與主觀意誌參與下所進行的一種認識活動。中義的決策是指確定目標、擬定方案和對多種方案進行抉擇。狹義的決策是在幾種方案中作出抉擇,即“拍板定案”。本篇標題中所講的“決策”是指廣義的決策,而本章所要討論的決策則是中義的決策。
決策具有以下幾個方麵的特征。
它圍繞著一定的目標或任務展開,是為實現一定的遠大目標或任務而進行的。
決策方案必須是能夠付諸實施的,不能實施的決策方案是無用的,不準備實施的決策方案也是多餘的;
決策必須是在確定的條件下,尋求優化的目標和達到目標的最優途徑。不追求優化,決策就失去了意義;
決策必須是若幹個有價值的方案的選擇。如果隻有一個方案就無從選擇,也就無所謂決策。
從不同的角度,對現代決策可以作如下的分類:
(1)依據決策目標的性質不同,可以分為戰略決策和戰術決策。戰略決策是指與確定全局的發展方向和長遠規劃有重大關聯的決策。戰術決策考慮的時間較短,內容具體,戰術決策要符合戰略決策的要求。
(2)依據決策部門所處的地位不同,可以分為高層決策。中層決策和低層決策。愈是高層次決策,涉及麵愈廣,影響愈大,愈具有戰略性、長期性、穩定性。愈是低層次的決策,愈是涉及更多的日常事務,因而愈有技術性、短期性、流動性。
(3)依據決策有無先例可循,可以分為常規性決策和非常規性決策。常規性決策是指在規範中經常出現的、重複出現的決策。這類決策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非常性決策是指沒有先例的,或是解決一個全新的問題,或是用新的方式處理老問題。這類決策需要分析各種情況,做出新的判斷,比較難以做出。
(4)依據決策目標達到的程度,可以分為最優決策和滿意決策。最優決策是追求理想條件下的最優目標的決策。最優目標往往難以實現,甚至要付出重大的代價。滿意決策是在現實條件下有把握實現決策目標的決策。
(5)依據決策目標的多寡,可以分為單目標決策和多目標決策。單目標決策指隻有一個目標,多目標決策指同時有幾個目標。
遠大的目標,是企業成功發展的起點與希望。
唯有誌存高遠、胸懷遠大目標之人,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經營大師。當實力足夠強大的時候,幾乎每一位大企業家都會考慮在合適的時機塑造自己的光輝形象,以利於企業的長遠發展。在經濟困難的時刻,摩根以救世主的麵目出現,以冠冕堂皇的理由,拯救了大批因破產而走投無路的股東和債權人,建立“摩根化體製”,不僅將以前的惡名一掃而光,而且還大賺了一筆,名利雙收。
真正的“摩根化”時代的來臨,是在1888年,這一年,北太平洋鐵路與以裏士滿為終點的南方鐵路係統相繼破產。無論是政府還是業主,都麵臨著極其嚴峻的考驗,他們都認為有必要盡快收拾殘局,隻等哪一位大企業家站出來收拾這個爛攤子。
摩根看到,千載難逢的機會重向他招手了。
花旗銀行的詹姆士·史提曼,是貝克第一國家銀行最強勁的競爭對手。經過了解,摩根也知道了貝克對鐵路興致不少,對各地鐵路的融資頗為關心,於是便出言相激。
為了能夠釣出貝克這條大魚,摩根首次講述了“摩根化”的有趣構想:
“我想搞個專為債權人而設的信托委員會。”
“信托委員會委托什麼呢?”貝克滿腹狐疑地問。
“委托公司的重建。委員會由4~5人組成,人數越少當然越好。”
原來如此!這分明是用摩根的信用來穩定陷入恐慌狀態的股東和債權人,同時達到控製公司的目的。貝克為這一想法出了神,呆呆地想了好一會兒。
摩根見貝克猶豫不決,趕緊趁熱打鐵:“若您也能加入信托委員會,那麼信用度能增加好多倍。”
貝克本已被摩根的設想弄得頗為心動,現在又受了如此舒服的一拍,當即表示同意。
就這樣,摩根與第一國家銀行的結合大功告成,兩大金融資本的聯合宣告成立。那麼,所謂的“摩根化”具體細節與實行步驟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首先,組成一個調查小組,對鐵路企業內部的財務狀況進行徹底調查,推算出最低收入,定下改組期限,同時告知廣大股東與債權人,為使公司盡快複蘇,股利不派發,利息不支付,擺出破釜沉舟的架勢,以促使股東與債權人下定決心,相信摩根會給他們帶來光明。
初步穩定了舊股東的人心之後,接著,立刻實行增資計劃,給予股東們再投資的機會。不過,要做到這一點,關鍵要靠信托委員會的“信譽”,正因如此,摩根才費盡心思拉第一國家銀行入夥。第一國家銀行素以信譽好而著稱,有了貝克的介入,信譽確實可以增加數倍,如此才能在這關鍵一步棋中帶來好的效果。不但如此,貝克的介入可以給人一種有第一國家銀行作靠山的幻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