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

李白怒遏權奸

唐朝天寶元年,李白來到京城趕考。但他聽說考官是太師楊國忠,監官是太尉高力士,二人皆愛財之輩,倘不送禮,縱有天大的本事也得落第。李白偏偏不送一文。

考試那天,李白一揮而就,交了卷。楊國忠一看卷頭上李白的名字,提筆就批:“這樣的書生,隻好與我磨墨。”高力士說:“磨墨算抬舉了,隻配給我脫靴。”便將李白推出考場。

一年後的一天,有個番使來唐朝遞交國書,上麵全是一些密密麻麻的鳥獸圖形。唐玄宗命楊國忠開讀,楊國忠如見天書哪裏識得半個?滿朝文武,亦無一人能辨認。唐玄宗勃然大怒:“枉有你們這班文武,竟無一個飽學之士,為我分憂。限三日之內,若無人認得,文武官員一概免官、問罪。”後來,有人推薦李白,他走上金殿,接過番書,一目十行,然後冷笑說:“番國要大唐割讓高麗176 城,否則就要起兵殺來。”玄宗一聽,急忙問文武百官有何良策?群臣麵麵相覷,個個目瞪口呆。無奈,玄宗轉向李白。李白說:“這有何難,明日我回答番使,令番國拱手來降。”玄宗大喜,拜李白為翰林學士,賜宴宮中。

第二天,唐玄宗宣李白上殿,李白見楊國忠、高力士站在兩班文武之首,便對唐玄宗說:“臣去年應考,被楊太師批落,被高太尉趕出,今見二人甲班,臣神氣不旺。請萬歲吩咐楊國忠給臣磨墨,高力士與臣脫靴,臣方能口代天言,不辱君命。”唐玄宗用人心急,顧不得許多,就依言傳旨。楊國忠氣得半死,忍氣磨墨,然後捧硯侍立。驕橫的高力士也不得不強吞怒火,雙手脫靴,捧著跪在一旁。

張巡設計認賊酋

唐玄宗時,安祿山反叛,聲勢浩大。唐將張巡鎮守睢陽(今河南商丘)。叛將尹子奇率領十餘萬強兵攻城。張巡奮勇死守。張巡想:自己兵力不足,恐怕難以維持。如果有辦法先把尹子奇殺死,那麼群龍無首,叛軍就會軍心渙散。可是,遠遠望去敵人將領那麼多,如何辨認,不知從何下手。他終於想到,雙方對陣,遇有特殊情況,一定會立即報告主將的。於是,他用了一根削尖的蒿杆來作箭,射向敵陣。一叛兵撿到這根蒿杆,以為城中的箭已用完,這是一個特殊情況,便飛奔到尹子奇跟前,把蒿杆送給他看。張巡一下子就認出了尹子奇,便命一名神箭手向他發射,此箭不偏不歪,正好射中尹子奇的左眼。

尹子奇頓時疼痛難忍,隻好率軍撤退。

張巡智退叛軍

唐朝“安史之亂”時,叛軍安慶緒的部將尹子奇奉命圍攻睢陽城(今河南商丘縣),守城主將張巡遠用智謀,擊退了叛軍的一次次進攻。

叛軍有一種雲梯,被稱為攻城的法寶,這種雲梯很高大,梯身略彎,梯上可容納二百名兵士。攻城時,把雲梯推到城牆邊,梯上的兵士就可以直接跳上城頭。張巡掌握了這一情報後,他命人在城牆內側秘密地鑿好三個牆洞。

叛軍攻城了,他們搬著雲梯過到城牆邊時,張巡命部下從一個牆洞中捅出一根頂端安有大鐵鉤的長木頭,用來鉤住雲梯,讓它無法後退;從第二個牆洞捅出一根粗大的木頭,頂住雲梯,讓它欲進不能;從第三個牆洞中,很快地捅出一根頭上裝著鐵籠子的木頭,鐵籠裏盛有正在燃燒的火種。這火種很快就把雲梯燒著了。敵軍被烈火燃著了,隻得跳下雲梯,狼狽而逃。

叛軍見雲梯被毀,又生一計。他們用裝滿砂土的大袋子和柴草,想壘起一條登城的坡道。張巡識破了叛軍的詭計,命手下趁敵兵不備時,偷偷地往修建中的坡道上扔一些鬆樹枝和幹草。過了十多天,張巡看準風向,讓人在坡道上放了一把火,坡道即刻成了一條火龍。尹子奇的攻城計又失敗了,隻得撤兵。

公主愛讀王維詩

唐代詩人王維多才多藝,不僅能詩善畫,而且彈得一手好琵琶。岐(qí)王愛好音樂,非常喜歡聽王維彈奏的曲子。開元十九年(公元731 年),王維準備參加京城的科舉考試,岐王悄悄地對他說:“ 聽說皇上的九公主過幾天要在宮裏設宴,這對你可是個機會啊!到時你挑幾首好詩帶著,裝扮成宮廷樂師,我領你去碰碰運氣。”王維回去後,就抄了幾首自己的詩作,又精心趕作了一首新的琵琶曲。

這一天,王維手抱琵琶,懷揣(chuāi)詩卷,隨岐王來到宮裏。宴會開始後,幾位有名的藝人表演了各自的拿手好戲。輪到王維獨奏了,一曲《鬱輪袍》,如行雲流水一般,使在座的賓客都聽得如癡如醉。公主高興地對岐王道:“這位新來的樂師,真是一個奇才!”岐王哈哈笑著說:“其實他並不是宮裏的樂師啊!”王維不失時機地向公主呈上詩卷。公主一首一首地讀著,當她讀到《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情不自禁地念出聲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一種植物。古時九月初九重陽節,大家佩茱萸而登高。)(zhūyú)少一人。”這首詩抒發了遊子在異鄉懷念親人的感情,公主的心一下子被打動了。

後來,公主知道王維將要應舉,就極力向負責考試的官員推薦他,還說:“如果王維能做狀元,這實在是京城的榮耀啊!”不久,王維果真不負眾望,一舉高中了。

李光弼設陷阱

公元757 年,叛將史思明率軍圍攻太原。太原守將李光弼假裝投降,派人到叛軍軍中約定投降日期,借以麻痹敵人。暗地裏令部隊鑿通地道,把敵營地下挖空,上麵隻留很薄的土層,以木板和木樁支撐起來,坑底布上各種尖刺,將木樁係上繩子與太原城內的控製機關聯係起來。到了約定投降的日期,李光弼派副將率數千人偽裝出城投降,自己則親率主力守城。史思明見唐軍出城投降,立即命令部隊集合,準備受降。李光弼一令下,控製機關的士卒立即拉倒了支撐土層用的木樁,敵營刹那間陷落下去,集合的叛軍全都跌入陷坑之中,當即有一千多人死去。敵營頓時大敵。李光弼率軍趁機衝進敵營,斬殺、俘虜叛軍數萬人。

李光弼智掠戰馬

公元759 年,唐大將李光弼奉命平定叛將史思明,兩軍對陣於河陽(今河南孟縣西)。兩軍隔河紮營,史思明在南岸,李光弼在北岸。

史思明有良馬千匹,為了炫耀自己的強大,每天都派軍士把這些馬趕到河南的沙洲上去洗澡。

李光弼深知胡人向以馬匹眾多為優勢,如果設法將馬截來,他們的力量將大大削弱。他想出一條妙計:命人尋來五百匹母馬,把這些母馬趕到河邊洗澡,而將小馬駒拴在軍營裏。這些母馬因為惦記小馬駒,不停的嘶鳴,正在河南岸沙洲上洗澡的史思明軍的公馬,聽到母馬的嘶鳴聲,以為是在呼喚自己,便紛紛遊過河來找母馬。就這樣,李光弼毫不費力地把史思明的戰馬趕進自己的軍營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