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乒乓球運動發展史(2 / 3)

1990年5月18日~23日在日本舉行了首屆世界杯團體賽。瑞典以3∶2勝中國男隊,獲冠軍,中國男隊獲亞軍,中國女隊則以3∶0勝了朝鮮隊而獲得冠軍,朝鮮女隊獲亞軍。第二屆世界杯乒乓球團體賽於1991年11月下旬在西班牙舉行,中國男、女隊雙雙獲得冠軍。

3.奧運會乒乓球賽1983年10月1日,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在德國巴登舉行的第84次會議上決定,從1988年在韓國漢城舉行夏季奧運會開始,乒乓球將列為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經國際乒聯與國際奧委會多次協商決定:奧運會的乒乓球比賽設男子單打、女子單打和男子雙打、女子雙打4個項目。

男子單打為64名運動員參加,女子單打48名,男子雙打32對,女子雙打16對。比賽方法均采用兩階段法。即第一階段采取分組單循環,第二階段采用淘太賽並增加附加賽的辦法決出第1-8名。比賽結束,中國隊獲2枚金牌,一枚銀牌和一枚銅牌。其中陳龍燦和韋晴光獲男雙金牌,陳靜獲女單金牌,李惠芬獲女單銀牌,焦誌敏獲女單銅牌,韓國選手獲男單和女雙金牌。

1992年第25屆巴塞羅那奧運會同樣設立了四個項目的乒乓球賽,經過10天的激戰,中國選手鄧亞萍、喬紅、呂林和王濤分獲女單、女雙和男雙三枚金牌,喬紅、高軍和陳子荷分獲女單、女雙兩枚銀牌,馬文革獲男單銅牌,總計6枚獎牌,取得了優異成績。男單金牌被瑞典選手瓦爾德納爾所得,法國的蓋亭獲得銀牌。

世界乒乓球運動發展的六大階段第一階段(1926~1951年)歐洲乒乓球運動的全盛時期1926年以前,乒乓球作為體育項目在英國和匈牙利開展較為廣泛。嗣後,前德國、南斯拉夫、瑞典、奧地利、奧大利亞、前捷克和斯洛伐克、美國、埃及等國都較為發達並參加了世界比賽。1926年~1951年共舉行了十八屆世界錦標賽,錦標賽的地點除1939年在埃及外,其它均在歐洲國家。參加比賽的也主要是歐洲隊。在十八屆錦標賽共117項(本應118項,由於第十一屆女單決賽沒有能確定冠軍,故為117項)冠軍中,除美國選手取得8項冠軍外,其餘109項全部為歐洲選手所得:匈牙利獲57.5項(有3項雙打與奧地利及蘇格蘭選手合作),成績最突出;前捷克和斯洛伐克25.5項(1項混雙與羅馬尼亞選手合作);英國10項;奧地利獲5項;羅馬尼亞獲4.5項;法國獲4項;波蘭獲1.5項;蘇格蘭獲1項。這裏找不到亞洲和非洲選手的名字。因而,這段時間歐洲占絕對的優勢。

在技術上,這段時間的前期,主要以歐洲的穩削打法占主導地位。當時由於網高(17厘米),台窄(寬146.4厘米),球軟,因而有利於削球打法。第十一屆錦標賽之後,對規則作了重大的修改,把球台放寬到152.5厘米,把球網高度降到15.25厘 。與此同時,限製了比賽時間,規定了“輪換發球法”,這些改變為攻球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從此,削攻結合的打法逐漸發展起來,同時還出現了一些以攻為主的新打法。但由於攻球技術尚未達到足以能對付削球的程度,因此,這一時期以削為主和削攻結合的打法占居世界乒壇的主導地位。

第二階段(1952~1959年)日本隊進入世界乒壇日本乒協於1928年就加入了國際乒聯,但他的隊伍邁進世界乒乓球錦標賽行列卻是1952年在孟買舉行的第十九屆比賽。盡管他們首次參加錦標賽,但卻震動了整個世界乒壇。他們以直握球拍長抽進攻型打法展現了它的鋒芒,奪得女團、男單、男雙、女雙冠軍。其後,又在第21~25屆的世乒賽中蟬聯男團桂冠,獲第19、21、22、23、24屆男單冠軍,第23、24、25屆女單冠軍以及多次女雙、男雙、混雙冠軍共24項。尤其是在第21屆界男、女隊同時獲得團體冠軍。到了第25屆達到全盛時期,日本隊奪走了7項冠軍的6項(男單冠軍為中國的容國團所獲),女單、男雙、女雙均是在他們自己隊員之間進行爭奪。

日本隊取得偌大成績的原因,一是有所發現,佐藤博治在第19屆比賽中成攻地運用了海綿拍,在一定意義上將乒乓球技術推進到快速階段;二是打法的獨創;三是運動員勤奮努力。他們的技、戰術獨具一格,並在這一階段中始終堅定不移,從而衝破了歐洲的削球防線,解除了保持二十多年優勢的歐洲“禁區”,而將乒乓球技術發展推向一個新的高峰,使乒乓球運動的優勢從歐洲轉到了亞洲。

第三階段(1959~1969年)中國和朝鮮隊的崛起五十年代末,正當日本處於高峰狀態時,中國運動員容國團以其獨特的直拍近台快攻打法,在第25屆世乒賽中連續打敗許多世界強手,為我國奪得有史以來的第一個世界冠軍。1961~1965年,中國隊又以獨特的快速進攻打法和旋轉多變並配以有效反攻的積極防守打法,獲得11項世界冠軍。在第28屆世乒賽中,中國隊獲得5項冠軍,標誌著中國男、女隊均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中國隊的成功,把這項運動在快速和技術全麵發展方麵推向了一個新發展階段。

這一時期,中國創造的具有“快、準、狠、變”獨特風格的近台快攻和“穩、低、轉、攻”為技術風格的削球打法,把世界乒乓球技術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

六十年代後期,中國隊沒有參加第29屆和30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7項錦標在日本與歐洲和朝鮮各隊之間進行爭奪。進步較快的朝鮮男隊,在第29屆中連續打敗許多歐洲強隊,獲得亞軍,女隊也成為世界強隊之一。這兩屆的大部分冠軍還是被日本運動員奪走,瑞典運動員獲29屆男雙冠軍,前蘇聯女隊獲30屆團體冠軍,這表明歐洲水平開始回升,但亞洲仍處領先。

第四階段(1971~1979)。歐洲的複興歐洲人從五十年代負於日本,六十年代敗於中國之後,整整用了20年的時間,經過反複的摸索,不斷的總結,終於明確了自己技術發展的方向,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點。歐洲吸取了日本弧圈球特點和中國快攻技術的優點,創造了適合他們特點的以弧圈為主和快攻結合的新型打法。1971年瑞典的本格森奪取31屆男單冠軍。32屆瑞典男隊又獲團體冠軍。33屆的男單決賽是在匈、前南斯拉夫兩國選手中進行。到了35屆匈牙利選手從中國隊手中奪走了男子團體冠軍。在此期間,歐洲整體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乒乓球運動在歐洲複興,同時也促進了中國、日本、韓國、朝鮮等國,以及世界其它各國乒乓球技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