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困境,如果你再多一點點勇氣,用勇氣去衝破各種條條框框,去掙脫各種束縛和枷鎖,積極嚐試尋求新的解決之道,那麼你就有可能踏出既有的格局,邁向嶄新的人生。
勇敢的嚐試就是跨出成功的第一步,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實現自己的理想,我們都生活在希望之中,一旦舊的希望實現了,或破滅了,就應該讓新希望的烈火熊熊燃起,如果一個人隻是得過且過的一天混一天,心中沒有任何希望,隻能說明他的生命實際上已經終止了,我們必須要學會嚐試,不能退縮,不去嚐試怎能知道你不行呢?
努力衝破各種束縛和條條框框,學會利用現有資源把事情做成,嚐試新的方法,而不是消極等待,好高騖遠。每一步都連接著未來,要嚐試新的人生,就要充分利用現在的條件不斷突破。
縱觀古今,凡有成者,他們無不具有勇於嚐試的精神。燈泡的發明者愛迪生為了找到一種合適的材料作燈絲,竟不屈不撓地進行了8000多次嚐試。試驗初期,他找了1600種耐熱材料,反複試驗了近2000次,結果發現隻有白金較為合適,但白金比黃金還貴重些,這就是說實驗失敗了。麵對這樣的失敗,一般的人肯定會選擇放棄,然而他沒有,而是繼續嚐試著從植物中發掘理想的燈絲材料,先後又嚐試了6000多種植物。通過不斷的嚐試,愛迪生最終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給人類帶來了“光明”。
這“光明”之光,與其說是電之光,還不如說是勇於嚐試的精神之光。其實,我們隻要細細想想就會驚奇地發現,他所取得的一千多項成果中,竟沒有哪一項不是不斷嚐試的結晶。“一次嚐試,就有一次收獲”,他的這句話正道出了他的成功的秘訣。還有研製出雷管的諾貝爾、發現了雷電規律的羅蒙諾索夫、第一次架飛機飛上了天空的萊特兄弟……他們所取得的一個個驚人的成就,又有哪一個不是嚐試之花結出的碩果呢?在崇拜偉大人物的同時,我們是不是更應該崇拜造就偉大人物的勇於嚐試的精神呢?
在烈日下,一群饑渴的鱷魚陷身於水源快要斷絕的池塘中。麵對這種情形,隻有一隻小鱷魚起身離開了池塘,它嚐試著去尋找新的生存的綠洲。塘中之水愈來愈少,最強壯的鱷魚開始不斷地吞噬身邊的同類,苟且幸存的鱷魚看來是難逃被吞食的命運,然而卻不見有鱷魚離開。池塘似乎完全幹涸了,唯一的大鱷魚也耐不住饑渴而死去了。然而,那隻勇敢的小鱷魚呢,它經過多天的跋涉,幸運的它竟然沒死在半途中,而是在幹旱的大地上,找到了一處水草豐美的綠洲。
試想,如若不是小鱷魚勇於嚐試,尋求另一條生路,那它也難逃喪生池塘的厄運;而其他的鱷魚,如果它們不安於現狀,勇於嚐試,那麼它們又怎會落得身死幹塘的可悲結局!由此可見,勇於嚐試的精神多麼重要!
每個人都必須要有好的心態和態度去對人生,假如石頭砸了你的腳,你會覺得真倒黴好疼,假如換個方式,我真幸運,幸虧不是砸到我的頭,幸福快樂不緊需要努力創造,還有你對生活的態度,你的心態能決定你的成敗。
人活在世上,應該有與命運較量的勇氣,有創造事業的雄心,不要怨天尤人。調整一下自己的心態,如果你被生活壓的喘不過氣來,不喜歡缺乏信心的窩囊樣子,不防換個角度調整一下找回自己的自信心。人生有時候就像棒球比賽,每個人都可以是好的投手,球在你的手上,丟出什麼樣的變化掌控在你的手上,隻要你有堅韌的信心,勝利指日可待。千萬不要自暴自棄,態度決定你的成敗,如果你連你自己的這關都過不了,還能過了哪個關口。
很多人都曾經擁有遠大的夢想,但是,常常因為缺乏立即行動的能力,夢想開始萎縮,最終變得渺茫,甚至消亡。與其在黑暗中為自己逝去的夢想哭泣,不如打開一道缺口,與夢想遙遙相望,逐步縮近距離。隻要你付諸行動,敢於嚐試新的生活,總有一天,你會看到生活的奇跡。
美好的未來,從點滴小事做起
每個人都希望在事業上取得成功,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希望總是美好的,真正做起來還需要付出一些艱苦的努力,需要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從點滴小事做起。
飯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任何人都不能一口氣吃成個胖子。所以凡事要堅持不急不躁,不急於求成,不被困難嚇倒,不放過任何點滴,不眼高手低,從小事做起才是硬道理。
當今社會,經濟轉軌,社會轉型,劇烈的大變革讓人內心浮躁,不知所措。於是乎整天妄想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有之;不勞而獲,做吃山空的有之;庸庸碌碌,滿口抱怨的有之。
一代名將曾國藩曾說過“天下大事當於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才使得他最終得到了清廷的信任。大權才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實現了自己的霸業。天下三分有一的劉備也說過:“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正是由於他做事的認真細致,不放過一絲一毫的事情,才能得天下豪傑爭相歸附,有了與曹操、孫權抗衡的能力。
古時候有個小故事諷刺了這些人:東漢名臣陳蕃少時獨居一室而院內齷齪,薛勤批評他:“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陳蕃答道:“大丈夫處世,當掃天事,安事一屋乎?”薛勤當即反駁:“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每一個成績的取得都是一個個動作、一個個工件的製作,一個個程序的編製,一個個知識技能點的掌握,通過日積月累、逐步形成的,都是由多少個不眠之夜、多少身汗水和無數次的失敗、成功累積而成的,永遠不可能一日成名、一蹴而就。總而言之,一分的成功,必須有百分的付出,必須從小事做起。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人對一隻小鬧鍾說:“你一年要重複不停地‘嘀嗒’三千多萬次,你能忍受這種枯燥乏味的生活嗎?”小鬧鍾聽後十分沮喪。一隻老懷表對小鬧鍾說:“不要隻想著一年怎麼‘嘀嗒’三千多萬次,隻要堅持每秒‘嘀嗒’一次就行了。”於是,小鬧鍾按照老懷表說的去做。一年過去了,小鬧鍾順利完成了“嘀嗒”三千多萬次的任務,變得更加成熟和堅強。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凡事要堅持從小事做起,認真對待每一天,相信隻要堅持做好一點一滴的事,距離成功的目標一定會越來越近。
有的人急於實現目標,重結果輕過程,在經過一些努力後,發現目標依然遙遠,就泄氣甚至絕望。能夠獲得成功的人,多是做事有條不紊、堅持不懈的人。人,貴有理想,更可貴的是能為理想堅持不懈地奮鬥。老子說過:“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孔子也說:“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因此,我們做事既要放眼長遠,又要做好眼前的點點滴滴。
成功貴在堅持。隻有相信自己的能力,想好今天要做什麼、明天該做什麼,努力把每件事做好,就像那隻小鬧鍾一樣,堅持每秒“嘀嗒”一下,才能夠取得成功。一個人要有雄心壯誌,但更要能做好當下點滴小事。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書中闡述到,作為社會中的個體,人總是需要在局部目標達到之後不斷確立新的信仰和目標,在某種意義和程度上束縛自己,逃避先前渴求的自由和伴隨著這種貶義的自由而來的積極性的喪失、空虛和無聊。人的一生既是短暫的又是漫長的,人的一生總目標的實現是比較遙遠的,“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任何成功都絕不可能一蹴而就,再偉大的成就也是由一個個小目標的實現累積而成的,縱觀每一個成功者的奮鬥史,都是在達成無數個小目標之後,才最終成就偉大的事業。
所以,要把人生總目標分解成長短不同的階段性目標,各個擊破,逐步接近總目標。看似遙不可及的宏偉目標,隻要大方向是正確的,是適合自己的,是在自己的能力“射程”之內,那麼,隻要遵循化整為零、循序漸進的成功規律,一步一步腳踏實地,穩紮穩打,最終的成功就會是“皇天不負苦心人”、“功到自然成”的事情。華羅庚曾說“要循序漸進!我走過的道路,就是一條循序漸進的道路。”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也說,“應當循序漸進的學習一切,在一個時間內,隻應當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俄羅斯撐杆跳高名將謝爾蓋·布勃卡就是分解目標、縮小目標的最佳實踐者。這位“撐杆跳高沙皇”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就獨步天下,主宰世界撐杆跳領地長達20年之久。他是田徑史上唯一贏得6次世界冠軍的超級巨星,身後留下了35次打破世界紀錄的輝煌瞬間。
也許,你可能會驚訝地問:這麼多次破紀錄,他每一次能提高多少啊?答案是:每一次提高一厘米!他就是用這種規則允許的最小度量,在17年內把室外世界紀錄提升到6.14米(室內6.15米)。所以有人稱他為“一厘米王”。因此,有些人在欽佩他的同時可能會有一種不屑的想法,覺得他是為了多拿獎金才有意這樣做的。其實,布勃卡真實的意圖就是為了讓自己的目標更小一些,離自己更近一些,這會增加他的信心和力量。他說:“如果說當初就把訓練目標定為6.14米,沒準早就被這個目標嚇倒了。”布勃卡此舉非常明智,他將遠大的目標縮小為每次一厘米,這樣他每破一次紀錄,就能獲得一次征服的快感和享受,就證明一次自己的實力,就向自己心中更高的目標跨進了一步。
心理學實驗證明,太難的和太容易的事,都不容易激起人的興趣和熱情。隻有比較難的事,才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才會激發人的熱情行動。目標是現實行動的動力和方向。目標過低,如果低於自己的水平,不能完全發揮自己的能力,就不具有激勵價值;目標過高,如果高不可攀,就算費盡力氣,在較長時期內也不能明顯見效,就會挫傷人們對目標的信心,反而起了消極的作用。大目標雖然能夠激發我們心中的力量,但是,如果目標距離我們太遠,我們就會因為長時間沒有實現目標而氣餒,甚至會因此而變得自卑。所以,為了順利實現心中的大目標,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大目標下分出層次,設定每個階段的小目標,步步為營,分步實現大目標。
在世界馬拉鬆史上,曾有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日本選手贏得了人們的矚目,作為一名長跑選手,他的個人條件並不出色,但是他卻摘取了該年度的馬拉鬆桂冠。記者采訪他成功的原因,他說:“因為我把比賽全程分解成了一個個具體的目標。我在每一次比賽之前都會做精心準備,我會乘車把比賽要走的線路觀察一遍,記下沿途中比較醒目的標誌性建築物。然後,在漫長的賽程中,我就把全程用各個目標分成一段一段的短程,我會鉚足了勁衝向第一個目標,然後調整心態,繼續以不減的速度衝向第二個目標。其他選手的目標是最後的終點,所以他們往往跑不到十幾公裏就已經疲憊不堪了,而我的目標則是下一個小目標,相比之下,我的目標是容易接近的,所以,整個賽程我一直是充滿信心的,這信心得益於一個個看得見的分目標呀。”
英國威斯敏斯特教堂旁邊矗立著一塊墓碑,上麵刻著一段著名的發人深省的話:“當我年輕的時候,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當我成熟以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我將目光縮短了些,決定隻改變我的國家;當我進入暮年以後,我發現我不能夠改變我的國家,我的最後願望僅僅是改變一下我的家庭,但這也不可能。當我躺在床上行將就木時,我突然意識到:如果我一開始僅僅去改變我自己,然後,我可能會改變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會為國家做一些事情;然後,誰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會改變這個世界。”這段聞名於世充滿哲理的話提醒人們:如果要實現自己遠大的目標,不妨將目標一段一段地分解,讓它成為通過一定努力可以實現的較小的具體的階段性的目標。
擁有一個宏偉遠大的目標並不難,難的是真正地將它付諸實現!難在哪裏?就難在人們往往都能樹立一個遠大的目標和理想,卻沒有或者缺乏正確地實現這一目標的智慧與策略,於是就不知有多少人在盲目地、缺乏充分準備地向偉大目標的衝刺中折戟沉沙,功敗垂成。因此,我們要學會將自己偉大的人生目標分解為、縮小為若幹個具體的小目標,然後一個一個、一步一步地實現;當這些小目標全部實現後,你的遠大目標也就成功地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