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孩子自立自強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怕吃苦、依賴性強、做事拖拉的毛病,必須幫助孩子改掉這些毛病,引導孩子自立自強。正如一位專家所講的他的“育兒觀”:“我很少過問孩子的學習成績,我隻要知道他有興趣、肯用功就夠了。但是對於他的健全個性的培養,我是一點都不敢馬虎,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從小學會自立自強。”
一、幫助孩子克服怕苦心理,培養“吃苦”精神
南京市一所學校曾經在小學生中進行調查,調查題之一“當你看到‘苦’這個字時,想到些什麼?請盡快地寫下來。”許多同學麵對這樣的題目,竟然無言應答,他們沒有想過什麼叫“苦”,他們很少體驗過什麼是“苦”,更少有吃苦的思想準備。全班50位同學,有48位看到“苦”字想到的是讀書、做作業。不怕吃苦,就是要努力學習。這樣的回答反映出孩子的學業負擔之重,但同樣反映出孩子對“苦”、“吃苦”的體驗與理解太簡單。隻知道學習之苦,而不知道生活之苦,工作之苦。
全班50位同學,沒有一位同學看到“苦”字,想到爸爸媽媽或他人的苦,100%想到的都是自己的所謂“苦”。這樣的想法不能算錯,但它至少反映出這些孩子對他人、對父母的“苦”的了解是不夠的,當然更談不上體驗和理解了。
調查的樣本不大,統計出來的數據沒有絕對的意義,但它們反映出來的問題卻是值得我們思考,值得我們警醒的。
古訓道: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社會的發展,高科技的發展,對人的吃苦精神不是要求降低了,而是要求更高了。
設計電腦軟件,遊弋網上世界,需要長時間的腦力勞動,來不得半點的分心,半點的馬虎。
攻克科技難關,進行發明創造,經常需要幾天、幾十天,甚至幾百天如一日的實驗,探索,再實驗,再探索,關在實驗室裏,長時間得不到娛樂與享受。
市場經濟的發展,競爭日益激烈,沒有吃苦的精神,極容易在激烈的競爭中敗下陣來。
如此等等,說明新的世紀,未來的社會更需要“吃苦”。
強化孩子的“吃苦”精神需要從小抓起,從日常生活的小事抓起。
經常給孩子講一些吃苦的道理,講一些吃苦成才的故事,這些都是需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堅持不懈地循序漸進地讓孩子去“吃苦”。
堅持不懈,就是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偶爾讓孩子吃點苦,看到孩子苦了,累了,髒了,就心軟了,停止了,這樣是不行的。
循序漸進,就是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先讓孩子吃點“小苦”,再逐漸地加強,而不是不顧孩子的實際,讓孩子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所謂讓孩子吃苦,是指讓孩子多做點需要付出較多體力與腦力的事,讓孩子多經曆一些生理與心理的磨煉。
吃苦在日本是孩子的“必修課”。從幼兒園開始,日本人就注意培養孩子的“吃苦”意識,這首先體現在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方麵。從3歲開始到6歲,孩子必須學會做什麼,保育大綱上都有明確的規定。有一家幼兒園給大班孩子做粗菜雜糧“憶苦飯”,孩子連續幾天硬是不吃並且嚎啕大哭,園方堅持,家長也不反對,最終孩子隻得“忍苦”咽下去,著實接受了一次“憶苦思甜”的教育。日本的中小學生每年都要定期舉辦“田間學校”、“孤島學校”的活動,組織中小學生到田間、海島或森林“留學”,培養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克服困難的毅力。日本人風趣地稱這是他們的“上山下鄉”。讓孩子“吃苦”,這是日本重視下一代進行精神教育的一種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