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自卑心理,解除心中的枷鎖
通常所說的自卑感,是指缺乏自信、總認為自己不行、遇事畏縮退卻等心態。克服這種心態的最重要的方法是:正確認識自己,不要隻看重不足和缺點;不應過分追求完美。即使是麵對缺點和不足,也應以積極的心態對待。
秦蓉是一名高一學生,她總覺得同學們看不起她。有時,她走進寢室,同學們在笑,她認為她們在嘲笑自己。路上看到幾個同學在悄悄說話,她以為她們在說自己的壞話。偶爾,她跟老師打招呼,老師沒有反應,她就會傷心好幾天,覺得老師根本沒有把自己放在眼裏。
顯然,秦蓉所遇到的情況非常平常,我們大家都會遇到,但她為什麼總覺得他人看不起自己呢?問題在於她有很強的自卑感。
不少中學生錯誤地認為,自卑是一種“我比不上他人”的感覺。其實感覺到自己不如他人並不是自卑,也不會直接引起自卑。比如,我們都知道自己唱歌比不上“四大天王”,打乒乓比不上王楠,打羽毛球比不上龔智超,跳水比不上熊倪,但我們並不會因此而自卑。自卑的心理本質是自己看不起自己,看不到自己的優點和價值,不能悅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
由於自己看不起自己,他們常常“擅長”發現自己的“不足與缺點”,看到“自己比不上他人”的地方。從這個意義上講,是自卑導致了“我不如他人”的看法,而不是相反。
自卑的消極麵很廣,它使人消沉、悲觀,情緒不穩定,易生煩惱,畏縮退卻,缺乏自信心;抑鬱憂慮,緊張困擾,心神不寧,高度焦慮;明知可為而不敢為。這種消極的心態抑製了他們優點的發揮,使得他們的長處不長,短處更短。由於自我否定,膽怯猶豫,沒有勇氣創新,他們的創造力再高也不敢發揮;由於習慣看到事物的消極麵,思考能力越強也隻能是越想越糟糕。
中學生應怎樣正確處理自己的自卑,化消極為積極呢?
(1)要辯證地看待自卑
如果自卑有利於奮發圖強,超越自己,它就是積極的,不必改造它。如果自卑使自己自暴自棄,處理不好人際關係,它就是消極的,應該改造它。更確切地說,自卑感本身具有兩麵性,有時候它的積極麵占優勢,有時候它的消極麵占優勢。所謂完善自己,不是消除自卑,而是調節它,使它朝有利於我們健康成長的方向發展。
著名的美國總統林肯,出身低微,年輕時受的教育也很差,且相貌醜陋。為此,他很自卑。他時刻牢記自己比別人差,因而不太計較得失,即使別人對他不公平,他也不耿耿於懷,因為本來就比別人差。他坦蕩地麵對這一切,用自己全部的精力去實現自己所追求的偉大目標,使自己淩駕於一切短處之上。最後他成了美國人民最尊敬、最愛戴的總統,為美國的統一、和平、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2)不要過分地與他人比較
從比較中尋找優點和缺點,在自卑的人看來,隻有自己比他人好的才算優點。這是一種不合理的方法。舉個簡單的例子,例如,你考試從60分進步到80分,但一半以上的同學在90分以上,合理的比較是看到自己與他人的差距的同時,也看到自己已經取得的進步,從而再接再厲。如果你隻看到班裏有一半以上同學在90分以上,看不到自己的進步和比你差的同學,就容易忽視自己的優點。
人都是有優點和缺點的,沒有隻有缺點或隻有優點的人。你可能學習不好,但體育很棒;你也許有點口吃,但文章寫得非常流暢;你唱歌五音不全,但數學頭腦一流。看自己就像看別人一樣,如果你誠心誠意尋找優點,你會發現許多值得肯定的地方,如果你存心挑剔,那麼處處都有不足。
(3)要與實際行動結合起來
如果僅僅冥思苦想自己的優點,營造自信,而不同時用實際的行動來證明自己,最後隻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隻有當我們把精力集中到可以達到的目標上,經過努力,才能最終在傾斜的心理天平上加上砝碼恢複平衡。比如,你的智力不如人,你可以付出更大的代價,獲得與別人一樣甚至更多的知識;你學習上原先基礎差,你可以通過努力迎頭趕上;你還可以在課外活動、體育比賽、社會實踐等方麵表現你的勇氣、意誌和體能,證明自己的價值。
自卑在現實中的各種表現
當一個人自卑的時候,會有一些或引發一些自卑行為,這些行為往往會通過一定的形式表現出來,以下6種是常見的自卑行為表現形式,其中有消極行為,也有積極行為。
(1)孤僻行為
由於感到處處不如別人,學習、生活與工作中的行為就變得謹小慎微、冷漠、內向、孤獨,像蝸牛一樣,表現出明顯的不合群,喜歡獨來獨往,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不喜歡溝通,不喜歡交往,缺乏團隊合作精神。
在學習中或人際交往時,往往采取回避的態度,因而常常得不到他人的重視而默默無聞。
(2)屈從行為
由於內心缺乏一種自我的力量,因此,害怕競爭,隨遇而安,遇到侵犯也是聽之任之,表現得逆來順受,對他人的要求讓步,受人左右,隨波逐流,不敢表達自己的主張、觀點和感受,內心懦弱,這些都是典型的屈從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