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的意境(1 / 3)

當代的盆景園藝大師周瘦鵑老人,對紫藤也有一種特殊的愛好,每年都專程前去觀賞拙政園中的“文衡山先生手植藤”,飽領它的色香,有時,也為那虯龍一般的枯幹所陶醉,恨不得把它照樣縮小,種到他“那隻明代鐵砂的古盆中去,尊之為盆景之王”。瘦鵑老人確實把紫藤作為盆景,充實他的園藝佳作;此外,他還作有七絕紫藤詩:“繁條交糾如相搏,屈曲蛇蟠臂不開。好是春宵邀月到,花光一片紫雲堆。”

耐得寒徹迎春花

迎春花,又稱金腰帶、黃馨、金梅、小黃花。

迎春花,花單生,色金黃,花開於2~3月。

“春天來了,我們的花開得比較早,金黃色的小小喇叭壓滿了枝條……”這是郭沫若在《百花齊放》的詩集中對迎春花的熱烈歌頌。

在古代的詩詞中,也能見到迎春花的身影。宋代劉琦中有詩雲:“覆闌纖弱綠條長,帶雪衝寒折嫩黃,迎得春來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

周瘦鵑對迎春花的感情也特別深,因為它“能開花於梅之先,性不畏寒”。1963年1月31日,周恩來總理與夫人鄧穎超來到周瘦鵑的愛蓮堂時,周瘦鵑當即獻上的便是以迎春花裝點的花束。瘦鵑老人對迎春花並有詩雲:“不耐嚴冬寒徹骨,如何迎得好春來。”

迎春花枝條多而纖細,婀娜多姿,也曾使唐代的白居易陶醉。他作有《玩迎春花贈楊郎中》,詩雲:“金英翠萼帶春寒,黃色花中有幾般?憑君語向遊人道:莫作蔓菁花眼看。”

烈火映天紅木棉

木棉,又稱紅棉樹、斑枝花。

木棉花開於早春,紅色,花萼杯狀,為5瓣。蒴果大如拳,木質,內有綿毛,故稱木棉。

木棉生長在亞熱帶。木棉花盛開的時候,轟轟烈烈,氣勢非凡,為南國一大壯觀。

古代詩人中對木棉最有情感的要數宋代的蘇東坡。蘇東坡被貶謫海南儋州時,黎族人民贈給他用木棉製成的吉貝布衣,以禦風寒。蘇東坡深為感動,以詩答曰:“遺我吉貝衣,海風今夕寒。”

早春,南國更顯得春意盎然,紅棉樹枝頭已是火紅火紅的一片繁花綴滿枝頭,枝幹高大挺拔,覆蓋山嶺,似烈火萬丈,映紅天際,頓使人豪情奮起,精神奮發。清代的張維屏所作的詞《東風第一枝·木棉》,把木棉的英雄氣概描寫得最為淋漓盡致:“烈烈轟轟,堂堂正正,花中有此豪傑。一聲銅鼓催開,千樹珊瑚齊列。人遊嶺海,見草木,先驚奇絕。盡眾芳,獻媚爭妍,總是東皇臣妄。氣熊熊,赤樓城堞。光爛爛,祝融旌節。丹心要伏蛟龍,正色不諧蜂蝶。天風卷去,怕燒得,春雲都熱。似尉陀,英魄難消,噴出此花如血。”

秋風蘭草揚其香

蘭草,又稱水香、香水蘭、燕尾香、大澤蘭、蘭澤草、省頭草、孩兒菊。

蘭草花呈筒狀,為白色或微紫。夏、秋季開花。

蘭草莖葉含芳香油,為我國古代著名的香草。屈原愛蘭草,以蘭草寄托他那憂國憂民之情,並以蘭草比擬自己崇高的品德。在他的詩篇中曾多次寫到蘭草,如“滋蘭之九畹”,“紉秋蘭以為佩”,“浴蘭湯兮沐芳澤”等等,正是對蘭草的頌揚。

古時候,女孩子愛用蘭草佩戴,故而稱之為孩兒草;又愛把蘭草置在頭發中,故又稱省頭草;還因為有用蘭草煮水浴身以示芳潔的愛好,所以又稱香水草。

蘭草花序細巧,葉色翠綠,用於插花,亦頗多樸實的幽趣。正如明代楊慎《采蘭引》所描繪的景象:“秋風眾草歇,叢蘭揚其香,綠葉與紫莖,猗猗山之陽。”

蘭草,這古代著名的香草,素有“王者香草”的美譽,其香可殺蟲毒,可除不祥。高貴、聖潔、芳香、吉祥便是它的象征。

玉蘭一枝堪比玉

玉蘭,又稱白玉蘭、應春花、望春花、玉堂春、玉樹、木蘭。紫色的玉蘭稱辛夷,也叫木筆。

玉蘭花先於葉開放,呈鍾狀,形大,直徑可達12~15厘米,“色白微碧,香味似蘭”,故名。

玉蘭盛開的時候,如雪山瓊島,白光耀人。明代張茂吳詩雲:“但有一枝堪比玉,何須九畹始征蘭。”便把玉蘭描繪得維妙維肖。

玉蘭是我國古老的栽種花木,據記載已有2500多年的曆史。春秋南梁《述異記》有雲:“木蘭洲在潯陽江中,多木蘭樹。昔吳王闔閭(公元前515年)植木蘭於此,用構宮殿。”屈原的《離騷》也詠及玉蘭。如“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朝搴階木蘭兮,夕攬中洲之宿莽”。相傳秦朝的阿房宮也是用玉蘭作為建材的。宗敏求《長安誌》中載:“阿房宮以木蘭為梁,以磁石為門。”馬王堆一號漢墓中,發掘中出土了保存完好的玉蘭的花蕾。漢代楊雄《蜀都賦》中載:“被以櫻、梅,樹以木蘭。”玉蘭與海棠、牡丹同植於一庭,寓意是“玉堂富貴”。這是唐代以來的庭園格局,在中國畫中也是最常見的題材。

玉蘭在人們的心目中也是純潔美好的象征。明代的文征明在《玉蘭》詩中曾有這樣的謳歌:“綽約新妝玉有輝,素娥千隊雪成圍,我知姑射真仙子,天遺霓裳雪羽衣。影落空階初月冷,香生別院晚風微。玉環飛燕元相敵,笑比江梅不恨肥。”文征明把玉蘭喻作絕代佳人,“素娥”即為嫦娥,也泛指月宮和天上的仙女;“姑射”即“姑射仙姿”,指的是姑射山上的仙女;“玉環飛燕”即是漢代的美女趙飛燕,唐代的美女楊貴妃。

玉蘭以它的美麗、高潔、大方、芳香而為人們所喜愛,並被上海市民認定為上海市市花。

流鸞舞蝶櫻花繁

櫻花,又稱山櫻桃、山櫻花、青膚櫻、福島櫻。

櫻花花色有白和紅,3~5朵一簇,呈有柄傘房花序。

櫻花盛產於日本三島,為日本國花,譽為“花王”。櫻花盛開的時候,繁花似錦,鮮豔奪目。日本人酷愛櫻花,還與它有一個美好的傳說有關。相傳它是山神和原野之神的女兒,有一次她踏雲乘霧,下凡來到了富士山頂,向全國大地散播了大量的種子,從此櫻花就遍地盛開。每年櫻花盛開的時候,日本人民就紛紛來到櫻花樹下賞花和遊戲,已成為一種傳統的風尚。

其實,櫻花在我國也早有栽種,從發掘中我們已發現,在河北省合西村的商代古墓中已有櫻花的種子。在唐代時,已有許多歌詠櫻花的詩篇,著名的便有李商隱的詩,詩雲:“流鸞舞蝶兩相欺,不取花芳正結時,他日未開今日謝,嘉辰長短是參差。”如今,我們也可以在遼闊的長江流域見到櫻花盛開的誘人景象。

隨著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日益發展,日本的大量櫻花傳入我國,許多大城市都有日本友好人士親自栽種的櫻花。如今,時代已賦予這些櫻花特定的涵義,成為中日兩國人民友好的象征。在長期的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交往中,描繪櫻花的最優秀的詩,數周恩來總理的詩雲:“櫻花紅陌上,柳葉綠池邊,燕子聲聲裏,相思又一年。”

無意爭豔報春花

報春花,又稱櫻草、年景花。

報春花花冠盆狀,色有白、紅、紫等色。同屬品種有四季櫻草、小櫻草、藏報春、歐報春等。報春花在全世界約有500種,我國有300種。

報春花原是我國雲南盆栽花卉,由於它色彩豔麗繽紛,所以與杜鵑花、龍膽花被列為雲南三大名花。藏報春花是在1820年前後,由廣州傳入英國的。19世紀末至本世紀初,英美等國派人來我國采收報春花種苗。如今在世界各國都栽植此花。在國外,報春花被賦予許多美麗的傳說,在德國稱之為“鑰匙花”。傳說德國少女莉斯培斯為了安慰她久病的母親,精心地采摘了一束美麗的鮮花。此事感動了花的精靈,並出現在她的麵前,還送了一枝美麗的報春花。花精靈對她說,隻要把這束花插在一處城門的鑰匙孔裏,就能夠把城門打開,來到花精靈的住處。此後,莉斯培斯按照這個方法找到了花精靈的住處。花精靈給了她許多的寶物,讓她帶給她的母親,由此她母親的病很快就好了。在英國等也有相仿的傳說。英國司廟掌管之神稱聖彼得,故報春花又稱為“彼得草”。在瑞典,報春花則被稱為“五月的鑰匙”。

宋代詩人楊萬裏作《嘲報春花》詩,以嘲的手法讚美報春花,別具匠心,令人回味無窮。詩雲:“嫩黃老碧已多時,呆紫癡紅略前枝。始有報春三兩朵,春深猶自不曾知。”此詩不僅描繪了一幅山花爛漫的春景,特別是歌頌了報春花無意爭春,默默開放的崇高精神。

海棠花開百媚生

海棠花,又稱梨花海棠、海紅。

海棠花,花5-7朵簇生,傘形總狀花序,未開時紅色,開後漸變為粉紅色,多為半重瓣,也有單瓣,花瓣5片,倒卵形,春日開花。果球狀。

海棠花是我國著名的觀賞花木,素有“國豔”之稱。同屬的海棠花品種甚多,約35種,著名的有垂絲海棠和西府海棠等。

海棠花原產我國,出產最盛的是四川,故有詩雲:“岷蜀千裏地,海棠花獨妍。”

海棠花別有姿韻,可與梅花相比。《金城記》載曰:“黎舉嚐曰:‘欲以梅聘海棠,但恨時不同也。’故詠海棠有“借得梅花一縷韻”句。

海棠之美,寓在醉態之中。《明皇雜錄》中談到:唐明皇登沉香殿,召見楊貴妃,貴妃此時正酒醉未醒,恐醉顏不宜拜見,明皇笑道“豈是妃子醉耶?真海棠睡未足耳。”海棠花體現的是一種柔美,這正是《紅樓夢》為什麼多處取意海棠的原因,如“海棠社”、“怡紅院”等都與海棠花有關。

最美的是垂絲海棠和西府海棠,繁花下垂,色韻豔美,常被喻為美人。清代張氏作西府海棠詩,有雲:“似笑如顰百媚生,臨風映日態輕盈。西施舞罷添朝倦,妃子扶來帶宿醒,開處自堪誇絕世,落時誰不羨傾城。雖然一種天香少,子美無詩亦寡情。”

確實,麵對如此豔美的海棠花,詩聖杜甫卻沒有作過一首詠海棠的詩。原來他的母親名字就是叫“海棠”,所以他不作海棠詩,也出自對海棠的敬重。

由於海棠花實在是太美了,於是就產生了西太後獨占西府海棠的故事。西府海棠,在晉代的時候,以西府地方的最為著名,於是就以西府命名。至清代,最負盛名的則是北京西直門外的極樂寺。後來慈禧太後知道了,就把那裏的西府海棠移植到頤和園樂壽堂。如今,觀賞頤和園的西府海棠依然是陽春三月的一大勝景,然而賞花者不同了,不再是帝王,而是廣大的民眾。

芬芳窈窕鬱金香

鬱金香,又稱洋荷花。

鬱金香花形有杯、碗、卵、球形,也有似百合、重瓣芍藥等形態。花色豐富,有紅、橙、黃、紫、黑、白等。

一談起鬱金香,人們總認為這是一種洋花,是近些年來才引進我國的。這種說法不無道理,因為西方人特別喜愛鬱金香,特別是荷蘭更是以栽種、出口鬱金香而聞名世界,並把它視為國寶。然而,我國栽種鬱金香也已有悠久的曆史。早在1700年前的晉代,鬱金香就已傳入我國,並已有對鬱金香的頌賦。賦雲:“伊此奇草,名曰鬱金。越自殊域,厥珍來尋。芳香酷烈,悅目欣心。明德惟馨,淑人是欽。窈窕妃媛,服之衤離衿。永垂名實,曠世勿沉。”在唐代,鬱金香也作為殊域的珍品入朝。據唐書記載:“太宗時,伽毗國獻鬱金香。”

鬱金香,古代的胡人稱之為“馬艸逑”。而西方稱之為“頭巾”,原來此花本產於土耳其等國。在伊朗,鬱金香則被視為“國花”,當地人把它形容成美麗的“頭巾”,於是隨著鬱金香傳入西方,“頭巾”的名稱也就傳開去了。

盛產鬱金香的荷蘭,有這樣一個關於它的美麗的傳說:在一個小城鎮裏,有一位美麗的姑娘。她當時被三個騎士看上了,三個騎士各自向少女獻上了傳家之寶王冠、寶劍和金塊。然而少女沒有接受他們的愛,而向花神祈禱,要求把自己變成花神。於是,少女便變成了鬱金香,王冠就成為帶斑紋的花朵;葉子則是劍的變體;而金塊則變成了球根。少女以此表明她的純潔。

吐馥含芳紫羅蘭

紫羅蘭,又稱草紫羅蘭、草桂花。

紫羅蘭呈倒披針形。花色紫、淡紅、淡黃、白等。花有4瓣,倒卵形,有微香,4~5月開花。

紫羅蘭為近代引進的花卉,紫羅蘭原產歐美各國,西方人對它特別喜愛,並有不少的傳說。相傳司愛司美的維納斯在與情人惜別的時候,流下了眼淚,淚水滴在地上,第二年就生長出一枝草本,並開出了豔麗的鮮花,這便是紫羅蘭。

紫羅蘭有情有愛,有香有美,籠罩著許多神秘的色彩。傳入我國以後,人們對它亦十分寵愛。愛得最深最切的要算是著名園藝家周瘦鵑了。他曾作三首抒情詩,題為《一生低首紫羅蘭》。詩有雲:“幽葩葉底常遮掩,不逞芳姿俗眼看。我愛此花最孤潔,一生低首紫羅蘭。豔陽三月齊舒蕊,吐馥含芳卻勝檀。我愛此花香靜遠,一生低首紫羅蘭。開殘籬菊秋將老,獨殿群芳密密攢。我愛此花能耐冷,一生低首紫羅蘭。”

不僅如此,周瘦鵑並以20年的賣文積蓄。買下了種有一些紫羅蘭的蘇州小宅,定名為《紫蘭小築》,園中的石台為《紫羅蘭台》。此外,他還將他的作品集取名為《紫蘭芽》、《紫蘭小譜》。連他編的雜誌也稱《紫羅蘭》和《紫羅蘭花片》等,真可謂愛之成癖。

為什麼瘦鵑老人如此鍾愛紫羅蘭,《拈花集》道出了原委,他說:“自有一段往事,刻骨銘心,達40年之久,還是忘不了,隻為她的西名是紫羅蘭,我就把紫羅蘭作為她的象征。”

翠條石榴丹花耀

石榴,又稱安石榴、海石榴、丹若、榭榴、山刀葉、若榴等。

石榴花為萼筒鍾狀,肉質,5~7枚花瓣。色有紅、白兩種。果為球形,內含種子,顆粒甚多,狀如人齒。種子透明含汁,便是食用部分。石榴品種很多,主要有白石榴、月季石榴、千瓣石榴、火石榴等。

石榴原產於伊朗。相傳漢代的時候,由張騫通西域從“塗林安石國”帶回,故名安石榴。

石榴為美木豔樹。盛開時,綠葉翠條,丹花照耀。元代楊維貞雲:“密幄千重碧,疏中一拶紅。”

關於石榴,曾有不少奇妙的傳說。《宋史·五行誌》有記載:紹興年間,漢陽軍有“插榴枝於石罅”的習慣,所插的榴枝,都是“秀茂成陰,歲有華實者”。原來,這與石榴能通靈性的傳說有關:郡獄有誣告孝婦殺了婆母,那婦人在無論如何也說明不了的情況下,便與行刑者講:“把插在頭上的簪子放入石罅,如果能成為一枝石榴,就可以驗證這是冤案。”於是,行刑者照著她的話辦,果然插入的簪子生長出了石榴。

據郭橐駝《種樹書》:“木犀接石榴花,開必紅。”

石榴果,以“清冰齒”比喻為佳味之實,人們都愛食之,在文人騷客的眼裏便是一種“仙品”。楊萬裏《詠石榴》:“霧穀作房珠為骨,水晶為粒玉為漿。”由於石榴裏顆粒繁多,所以自古以來被喻為“多子多孫”的象征。因此,石榴的身價也由此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