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讀者,當你翻開這本書時,首先想知道的當然是眼前這本書講的是什麼,作者為什麼要寫這本書。作為本書的作者,我也正想先滿足讀者對這一問題的需求,不過我要借用醫學博士威廉·漢納·湯姆森所著的《大腦與性格》中的一些觀點來闡述我寫作此書的目的:
神經元受到刺激後即作出反應,並發生內部變化。當第一次受到刺激時,其產生的變化十分微小。但隨著引發特定反應的刺激增強,神經元的變化也逐漸明顯,而且不斷持續的刺激最終會使神經元發生永久性的變化,其內部反應方式也隨之固定,神經元的工作方式會固定成型。從功能上講,便形成了一種習慣。
通過長期觀察,我們得出了許多結論,其中有一點至關重要,那就是,人的大腦灰質實際上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甚至可以更新。
新,即通過教育獲得許多一些新的功用和能力。這些功能無法通過繁衍和遺傳得到,但大腦變化多樣的可塑性,可以通過這些功用和能力留下深深的烙印。
這一理論已被廣泛證明,其意義相當深遠。因為它引發了一個關於教育的全新且意義非凡的論題,而且這個論題幾乎得到了完美的證明,那就是:如果教育更著力於直接對象,即更側重於引導神經元的轉化方向,並注重提高精神控製力而非強調灌輸客觀理論(事實上,多數客觀理論往往被證實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甚少),那麼教育的結果就更接近其真正目的,即發掘個體成功掌握和運用自身全部力量的能力。這就是本書的主旨,其主要內容就是:控製並運用不斷發展的自我力量,而不僅僅是掌握書本知識。多數人對教育認識模糊,他們認為教育僅與精神有關,很少有人意識到,教育實際上包括一個很重要的過程:在大腦成型和固化前引導其進行物質變化。我們所能列舉的關於教育的成功之例,無一例外都以大腦灰質每一部分的良好狀態為基礎,大腦灰質的每個部分都在其功能上受到過專門的“訓練”。
大腦可以通過單獨的專一訓練進行調整,我們可以培養自己的大腦,隻要我們具有堅定的意誌力,並能夠克服任何困難,大腦即可具備我們想要的任何功用和能力。通過反複練習,通過意誌力努力不僅可以不斷刺激大腦,使其產生新的功能中心,還能在各個功能中心之間產生鏈接,用一個術語來講,我們稱之為“連結纖維”。連結纖維使大腦各個功能中心協同工作,產生連結前所沒有的功能。而每一個這樣的功能中心的形成,都需要付出艱巨的努腦發生這樣的變化。而且人類的任何力量都具有一個特點:你越使用,它就變得越強大,本書所提供的這些訓練不僅使大腦產生新的功能中心,還能提高人的意誌力。
人類大腦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它具有主導人的行為的意誌力。我們所指的人類大腦是一種可以逐步塑造的工具,它可以體現出一個人的個性,並可以通過大腦了解任何客觀事物,從鵝卵石的結構直至恒星的成分。惟有意誌才能使人的軀體為人的精神服務,惟有意誌能夠決定人在何時使用身體的某一具體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