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女人與服飾(1 / 3)

名女人與服飾

1.戴安娜穿出的個性

戴安娜到底有多少華服?16年共計4200套,出訪通常帶上200套服裝,穿其中的50套,其餘的作為備用。她的行李重達4噸,即使如此,她還是擔心隨身行頭能否贏得眾口讚譽。

“豔光四射,這是唯一適用於戴安娜的形容詞。”

首先,戴安娜非常尊重服裝設計師,尊重他們的見解與創造性勞動。戴安娜一直喜歡當初為自己設計婚紗的艾曼魯夫婦,視他們為穿著打扮的智囊。每每在出席正式場合之前,尤其是在出國訪問動身前的幾個星期,她都抽出時間和艾曼魯夫婦碰頭,三人坐下來詳細研究應該帶什麼衣服和配件或縫製一些什麼新裝,包括挑揀款式、衣料、顏色,白天應酬、參觀、遊覽和晚宴、晚會各應穿戴什麼。對於設計師的傑作,她決不去任性地增刪,擅自修改。而且對於套裝,她就一任自然,決不別出心裁把它拆開,上下左右重新組合搭配。在禮服上也不隨意添加腰帶和襟花。也正是她的好問、謙虛與隨和,使她的服飾從未出現破綻和敗筆,而閃爍著理性的光彩。

其次,戴安娜有明確的環境意識。人的著裝並非超越時空的行為,總是展示在一定的時間與空間之中。通行全球的著裝TPO原則的重要內容便是時間原則和地點原則。戴安娜的著裝確實體現了這一點,既活潑多變又具體情況具體對待,既不死板呆滯又不迂闊疏離,明確的環境意識使得她的著裝如錦上添花,給人以“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的恰如其分的感覺。

人們看到赴宴時的她盛妝華服,光芒萬丈;運動場上她一身便裝,活潑明快;送兒子上學她端莊典雅,一派賢淑母親形象。她的著裝就是這樣處處顧及即將麵臨的場合,包括被訪問國家的風俗習慣,都力求恰如其分地在表現自我中尊重對方,不作強加於人之舉。

例如某年戴安娜訪問阿拉伯國家,為了尊重伊斯蘭教習俗,全部穿密實的長裙,連手臂和小腿都遮蓋起來。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她對服飾的環境性、社會性深切的體驗和清醒的認識。

她懂得自己的優點,善於揚長避短,有自知之明。戴安娜身高1.78米,在身材相對偏高的情況下她便采取以緊身為主的款式,講究美觀、大方、莊重、淡雅,以及適合自己的身份和年齡。她自己頗為喜歡黑、白、紅、藍等顏色。對於不容易穿得好看的顏色她是寧缺勿濫。她遵從顏色搭配的規則,如紅的就作紅色係列的打扮,藍的就作藍色係列的打扮,黑襯白之外不再作過分聰明的亂配。

她喜歡的這幾種顏色是別致的,也是意味深長的。黑白是烈性的無彩色,紅藍是相對鮮柔的原色;在原色中,藍色是被動型色彩,沉靜平和,紅色是主動型色彩,衝動激烈;在無彩色中,黑色是否定,白色是肯定,白色表示由此開始敘寫純潔無瑕的最好故事,而黑色表示斷念,是自此以後什麼都不存在的終極。在這裏,紅藍是動與靜,黑白是始與終,都是矛盾的極端,而都毫無差別地為她所鍾愛。也許這矛盾四極的黑白紅藍,是她著裝之道內在矛盾強有力的製衡元素與力量,成為她著裝之道的一個巧妙的象征。貴為王妃的她不可能偏嗜某一極,走向大膽、冒險與探索,而隻能在多元交織的矛盾中擺蕩,兼眾美而居中庸,趨新潮而尚典雅,真正恰到好處!

可以說,戴安娜恰到好處的著裝之道是基於既珍重大膽活潑的生命意識,又全方位顧及社會生態,不失為一個當代王妃的最佳選擇。

女人獨立不倚的個性往往從對服飾的選擇中顯示出來。王室的束縛、查爾斯的冷漠,使戴安娜處於極度孤寂之中。這時的戴安娜開始毫無忌諱地穿起原來為顧慮查爾斯身高不夠而一直放棄的高跟鞋。某年與查爾斯出訪澳大利亞是戴安娜更新換貌的轉折點,她曾一度穿起斜露單肩、纖腰畢現的晚裝,當時她與查爾斯的裂痕已越來越深。

後來,當她首次以英王室史無前例的低胸晚裝出現時,公眾開始議論紛紛:戴安娜引人遐想的豐滿胸脯對君主製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是開放的象征?再往後,當戴安娜頻頻以更低胸的晚裝亮相,當報刊上登出她陽光燦爛的比基尼形象乃至俯伏沙灘的無上裝照片,人們已經完全習慣了將她視為一位超級模特,一位夢中情人。

戴安娜在與查爾斯分居之後,她的裙子在堅定地短下去,人們從中仿佛看到她獨立的決心。

著裝的暴露隻是一個方麵,另一方麵,戴安娜後期服飾的總體風格變化也是清晰的:減少女性化的衣衫,代之以線條硬朗的加肩西裝,這經常是她在重要場合的主要形象。

戴安娜心思似乎越來越不在英國。

後一時期的戴安娜服飾風格起了較大變化,從過去的傳統華貴轉向現代女性的健康性感。她開始追求簡潔明朗、能體現女性優美自然的服飾,夏奈爾的成熟風韻,雅曼尼的簡約,以及範思哲的神秘,都在截安娜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由於年過30,身材豐滿性感,加上確立了個人風格,什麼樣的裝扮都能顯出她高貴迷人的氣質,此時她的著裝形象已臻於隨性而行爐火純青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