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羽

陸羽一名疾,字鴻漸,號季疵,別號桑苧翁,自號竟陵子。複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約唐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生;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卒。農學。

繼隋統一中國之後,唐代出現了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麵。農業、園藝業和手工業得到長足的發展,國際貿易和文化交流也日益頻繁;從而推動了科學技術和文化的進步。科學技術的進步又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和政治的安定。中國封建社會進入鼎盛時期。但另一方麵,由於地主莊園經濟和寺院經濟的發展,土地兼並和稅賦的加重,使得中小地主破產,自耕農大批淪為佃農,社會矛盾日益加劇,尤其在“安史之亂”以後,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中國封建社會開始走上了由盛而衰的下坡路,與之相適應的社會意識也在發生變化。陸羽正是生活在這樣一個特定的曆史條件下。

陸羽出身貧寒,其父母不知何許人,隻知他是竟陵龍蓋寺僧於河堤上拾養的棄兒,因隨陸僧為姓。《新唐書》本傳說他的姓氏名字取之於《易經》筮卦,這應是後來的事。竟陵地處漢水下遊,其北有大洪山、荊山,南接江漢平原,為南北彈宗交彙處。神秀在675年以後赴江陵當陽山創立北宗禪,提倡漸悟,比較保守,保留有天空佛教的某些清規戒律,主張讀經、坐禪、苦行。經慧能(公元638—713年)徹底改造、創立的南宗禪是徹底中國化了的佛教,提倡頓悟,教義簡單,不像天空佛教那麼煩瑣,不念佛經,不坐禪,不苦行,否認修行必須出家,“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必在寺”。因此在勞苦大眾中很快地傳播開來。南宗禪還接受了儒家的孝弟忠信等倫理道德觀念,宣講孝道,為士大夫所接受,於是“四方學者雲集座下”,“上而君相王公,下而儒老百氏,皆慕心向道”,陸羽既出身貧寒,且生活在這樣的禪儒交融的氛圍中,自然容易接受南宗禪理,不願念經苦行,向往儒學。因此,當他的師父“教之以旁行書”時,因拒不學習而觸怒其師。於是,被罰去清理廁所,打掃庭院,還要放牧30頭牛。盡管如此,他仍利用放牧的機會,堅持學習,用竹簽在牛背上劃字。一次,他得到一篇張衡的《南部賦》,便仿效學童正襟危坐,口中囁嚅作朗誦狀,因此又被師父拘管起來,並被罰去清除田園雜草。他常因不能正常念書而暗自啜泣,說:“歲月往矣,奈何不知(詩)書”。再加他不堪忍受“主者鞭苦”,便逃離寺院。

古代,寺院原是傳布佛教音樂(佛曲)的主要渠道。每當佛教節日或民間節日時,寺院就會有樂舞表演,節目有佛教音樂,世俗音樂(變文),百戲幻術。表演者為寺院藝僧,官府藝人和社會上的職業藝人。劇場就設在寺院。陸羽稟性聰慧、詼諧,且從小在寺院中長大,耳濡目染,自然也受到樂舞熏陶。因此,當他離開寺院後,便隱於市朝為優人,以樂舞戲諺為業,又曾作恢諧數千言,時人視之為“東方曼倩之儔”。天寶(公元742—755年)年間,複州大酺(民間節日),吏署舉陸羽為伶師,其才為太守李齊物所賞識。於是,授之以詩書,薦舉他到火門山從師授業。

天寶以後,北方儒道合流和南方禪儒合流,更是成為中國社會意識形態發展的新趨向。詩人多寄興於江湖僧寺,“隨僧齋粥”的士大夫也日益增多。就連自稱“不信佛法”的書法家顏真卿(公元709—785年)也“好居佛寺,喜與學佛者語”。而禪師則以“師禮接俗儒”,“以文章接才子,以禪理悅高人,風儀甚雅,談笑多昧”。儒禪結合,不少文人名僧都麇集在江南,形成了以江南為中心的儒禪文化。為了提高文化素養,求得自我完善,陸羽自然不能滿足於複州一隅之所得,便毅然離別家鄉,到江南名山寺院尋師訪友,並於肅宗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隱居於苕溪(今浙江吳興),度過了他的一生。陸羽定居留溪,仍往來於南京、潤州、餘杭、杭州等地名山寺院,與著名詩僧皎然等交往。皎然姓謝名清晝,是南朝宋詩人謝靈運的十世孫,作詩論多種,而以《詩式》五卷最著。“凡與之交者,必高詠樂道;道其同者,則然始定交哉”。皎然卻“以陸羽為莫逆之交”。他對靈隱出道標的詩文也頗推崇,“夫日月之霞為天標,山川草木為地標,推能歸美為德標,居閑趣寂為道標,名實兩全,品藻斯當。”還與餘杭宜豐寺僧靈一“講德昧道,朗詠終日”。與著名道土詩人張誌和、女道土詩人李季蘭、道土詩人皇甫冉以及大書法家顏真卿等有深厚的友誼。顏真卿任湖州刺史時,在檸山為陸羽修築三癸亭以資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