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生命之源 人類文明的塑造者

1.生命的搖籃

盡管人類一直不停地探索,但依舊沒有新的發現。

迄今為止,地球依然是我們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因為地球有大量的液態水,才在億萬年的滄桑巨變之中孕育了生命,進而有了萬物之靈的人類。

1961年4月12日清晨,“東方號”航天飛船第一次實現人類邀遊太空的夢想,27歲的蘇聯航天員尤裏·加加林透過舷窗俯瞰地球,眼前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蔚藍色星球,人類賴以生存的陸地宛如海洋中的幾葉扁舟,顯得格外渺小。

從太空中俯瞰這顆美麗的藍色星球,作為智慧的主體,人類可以領悟到水對生命的至高意義。

公元前6世紀,被稱為“科學和哲學之祖”的西方第一個自然科學家,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第一次提出“水生萬物,萬物複歸於水”的哲學觀點。他通過在古埃及觀察尼羅河洪水,仔細閱讀尼羅河水每年漲退的記錄,並查看洪水退後的現象,發現每次洪水退後不但留下肥沃的淤泥,還在淤泥裏留下無數微小的胚芽和幼蟲。他把這一現象與埃及人原有的關於神造宇宙的神話結合起來,得出萬物由水生成的結論。他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水,水是世界初始的基本元素,而他的格言就是“水是最好的”。

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其基本內涵就是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衝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他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像水一樣,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

約46億年前,地球形成之初,首先出現了地殼,又陸續形成了海洋和大氣。約35億年前,最早的生命出現於海水之中,自此生命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科學技術並不發達的遠古時代,人們隻有通過自我的感知和對宗教傳說的認知,理解水對於生命的重要意義。而現代科學研究證明,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發生在水中,生命體在數十億年進化和發展中,水是構成一切生物體的基本成分,不論是動物還是植物,均以水維持最基本的生命活動。

生命體不斷地與環境進行水分交換,環境中水的質和量決定了生命的分布、種類的組成和數量,以及生命延續的重要因素。最初,水孕育的最簡單的單細胞藻類,依靠海水貯備的大量熱量,得以生存。隨著生物進化,單細胞生命進化為多細胞生命,之後漸漸進化為原始水母、海綿、三葉蟲……大約兩億年前,地球出現了爬行類、兩棲類、鳥類等動物,在經曆了哺乳動物、古猿進化後,大約300萬年前,有智慧的人類出現。因此說,生命產生於水,水成為今天人類在地球以外的星球尋找生命的先決條件。

而人體的水分,大約占到體重的70%。水充滿人體的各種組織與器官,沒有水,血液不能流動,營養不能吸收,廢物不能排泄,身體陷入癱瘓。科學研究表明,沒有食物,人可以活兩個月左右,而如果沒有水,最多隻能堅持一周左右。

水不僅是一切生命體所必需的基本元素,也是幾乎所有的植物有機體的最大組成部分,植物的含水量為60%80%,地球的生態係統也離不開水,森林生態、草原生態係統,其生存與發展離不開水,如果沒有水,湖泊幹潤,河道斷流,濕地消失,將發生巨大的生態災難。

追溯地球從誕生初期的一個荒涼寂寞、毫無生機的星球到萬物生長、生機勃勃的世界,從沒有花草樹木、飛禽走獸到人類主宰地球的漫長曆程,完全可以證明,沒有水就不會有生命的產生,沒有水就不會有生命的延續,沒有含有大量水分和使水分循環的有機體,生命就不能進化到人類這一高級階段。

而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曆程中,水同樣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水使人類和地球上一切生物得以生存和延續,最終也使人類“辟草昧而致文明”。

在農耕時代,人類學會了利用水灌溉農田,獲得食物。人類進入工業化時代,工廠用水來維持正常生產,主要生產環節都有水的參與。1993年,英國學者約翰·安東尼·艾倫提出“虛擬水”的概念,用以計算食品和消費品在生產和銷售過程中的用水量,即凝結在產品和服務中的虛擬水量,並在2008年獲得斯德哥爾摩水獎。這一概念指出,人們不僅在飲用和淋浴時需要消耗水,在消費其他產品時也會消耗大量的水。比如,1台台式電腦含有1.5噸虛擬水,1條斜紋牛仔褲含有6噸虛擬水,1千克小麥含有1噸虛擬水,1公斤雞肉含有3-4噸虛擬水,1公斤牛肉含有15-30噸虛擬水。“虛擬水”概念提出以來,此理論已經在水資源短缺的國家和地區得到了一定的應用。約旦和以色列等一些幹旱國家已經有意識地製定了規劃政策以減少高水分產品的出口,特別是農作物的出口。實際上,這些國家已將虛擬水視為非常重要的、增加的水資源,他們以虛擬水形式進口的水量已經遠遠超過了其出口的虛擬水量。據有關專家估算,中東地區每年靠糧食貿易購買的虛擬水數量相當於整個尼羅河的年徑流量。

水對於人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我們生存的地球上到底有多少水呢?

70%,這是水占地球表麵積的比例,同樣是水占人體總重量的比例。地球表麵約有13.8億立方公裏的水,其中約97%為海水。

在這個蔚藍色的星球,盡管水資源很豐富,但大部分的水對人類生存毫無用處。淡水資源隻有3500萬立方公裏,僅占所有水資源的2.53%,而近70%的淡水又凍結在南極和格陵蘭島的冰層中,其餘多為土壤水分或深層地下水,不能被人類利用。全球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資源每年約有9000立方公裏,也就是說,地球上隻有約0.007%的水資源可為人類直接利用。

有人形象地比喻說,在地球這個大水缸裏,人類可以用的水隻有一湯匙。人類所依賴的這隻有不到千分之一的淡水依然來自於海洋。而獲得這有限的水並不容易,因為淡水有著自己的生命周期和複雜的產生過程。水分子一直懸浮在我們周圍,但我們無法用眼睛看見。當陽光照射海洋,水分子受熱蒸發,聚集成雲時,我們才注意到它的存在。水分子通常隻能在大氣中停留9天,之後便會落回大地。當大量的雲積聚在一起後,便形成降雨,這一重要的過程,成功地將水從海洋輸送到大地。

雨水降落後,會進入一個更大的體係,彙入江河。河流和降水是人類依賴最多的循環水,但它們隻占全球淡水總量的2%。地球上其餘的淡水資源被封存於地表,絕大部分以冰的形式存在。剩下的絕大部分,滲入地下,形成地下水。深藏於地層深處的地下水,是地球上存儲量第二的淡水資源。約占淡水總量30%以上的淡水深藏在我們的腳下。

但是所有的水都要回歸海洋,水循環周而複始。在這個不停的水循環裏,人類就得不停地找水。

人類尋找水的曆程從一個巨大的冰蓋開始。大約在13000年前,北半球大部分地區被一個巨大的冰蓋覆蓋,這個巨大的冰蓋吸收了大氣中的大量水汽,並封存起來,整個地球都受到這個大冰蓋的影響。約在12000年前,這個巨大的冰蓋開始融化。在今天的冰島,人們依然還能看到這個冰蓋的遺跡。冰蓋融化產生的水量變化,帶來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變革在數千公裏之外的中東地區,造成了一次巨大的幹旱,這場幹旱造就了眾所周知的“肥沃新月地帶”人類文明的曙光初現。

2.大河文明的興起與衰落

人類文明大致經曆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原始文明,約在石器時代,人類必須依賴集體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質生產活動主要靠采集漁獵,為時上百萬年;第二階段是農業文明,人類學會了利用水灌溉農田而獲得食物,利用鐵器使人類改變自然的能力產生了質的飛躍,為時約10000年;第三階段是工業文明,從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開啟了人類現代化生活起,為時已有300年。

河流的分布決定了世界文明的版圖,河流塑造曆史的能力,可以從人類早期文明中得到驗證。人類曆史最重要的事件大多發生在河流兩岸,在河流附近,人們可以找到太多水孕育文明的證據:在尼羅河源頭的埃塞俄比亞阿瓦什河,考古學家發現了300多萬年前人類祖先最早的遺跡,考古學家還在大山之間的河穀裏發現了近萬年前人類從獰獵、采集到定居務農的依據。

從獰獵者和捕魚者變成農耕者,從“穴居野處”的遊移不定的生活轉為定居生活,由“采食經濟”變為“產食經濟”,這是人類曆史上具有決定意義的變革。

農耕經濟的確定,使人類擺脫了單純依靠大自然賜予的生存狀況,可以通過社會經濟再生產過程和生物自然再生產過程的結合來獲得生活資料,從而奠定了前所未有的、豐富的、可靠的物質基礎,得以養育進行直接物質資料生產之外的從事其他社會活動的人,開創了人類曆史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