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走出憂鬱的黑夜(1 / 1)

序言走出憂鬱的黑夜

白先勇

憂鬱病是一種極為複雜的生理、心理、遺傳環境等諸多個因素互相循環影響形成的疾病。以當今醫學之進步,還是無法說得清楚這種病症的病因。現在遺傳基因學說發達,把憂鬱病一股腦全歸咎基因,恐怕也未必完全正確。但現代社會患憂鬱病的人數遠比我們想象的要高,據一篇報道所述,美國有九百萬人在服用抗抑鬱藥“百解憂”(Prozac)。其實還有更多的人患了憂鬱病而不自知或者不肯、不敢正視麵對。這是一種極為折磨人的疾病,患者如著心魔,痛苦不堪,病重者往往走向自殺一途。

李子玉(玉瑩)曾罹患憂鬱症達十年之久,嚴重時刻企圖自殺四次,最後經過長年的掙紮奮鬥終於克服病魔,走出憂鬱的黑夜,恢複健康生活。她把她極端痛苦的患病經過從頭寫起:憂傷孤獨的童年、第一次婚姻的失敗、憂鬱病魔突然的襲擊、與第二任丈夫一同抗鬱、憂鬱病,就是這樣最後皈依佛教,掙脫心魔,得到平安。子玉寫這本憂鬱病患者的自白,需要極大的勇氣,麵對自己,麵對社會。她能夠毫不遮掩地將自己的病情記錄下來,而又對自己的病源病因作了非常坦白的自我分析。這表示子玉現在已經有了足夠的信心麵對自己,麵對這個可怕的病魔了。

憂鬱病到現在還是不為多數人了解,華人社會更視為隱症,子玉坦然將自己的病情公之於世,因為她有一個悲憫心願,希望那些正在憂鬱病的黑夜中孤獨掙紮的患者,看到她這本自白書,受到鼓勵,因而奮起抵抗病魔,克服厄運。當然,每個人的病情不一,但我相信一些同病者,看到子玉這本坦誠的自傳,會感受到她那一份善心及溫暖。

子玉的病根幾乎都起因於她不幸的童年。父母早年離異,跟著外婆生活成長,可是外婆脾氣暴躁,動輒打罵,幼年缺乏親情的支撐,子玉變得內向消極。有時候童年沒得到親人的愛,一輩子也難補償起來,這是弗洛伊德心理學派所研究的重大課題。第一次婚姻失敗,終於觸發了憂鬱症的侵襲,第一任丈夫、子玉的表兄是位正人君子,可惜夫妻緣分不長久,可能子玉當時已經患病而兩人尚未警覺。當子玉的人生墜入深淵之際,第二次婚姻卻帶來了晚到的愛情,她與第二任丈夫、當時的哈佛大學教授李歐梵,正在享受新婚幸福的頭一年,憂鬱病的病魔又突然來侵,子玉與歐梵完全沒有防備。子玉這本書,敘述了她與歐梵夫妻倆合力抵抗病魔,兩人時而張皇失措,時而相擁對泣,這一節寫得最是感人。最後似乎上天垂憐,子玉結上了佛緣,在宗教的慰藉下,得以逐漸走出黑暗。

子玉憑著勇氣毅力,又很幸運地得到了丈夫的愛情支撐,加上宗教的力量,最後終於克製了憂鬱,解脫心魔。她首先跟自己達成了和解,跟臨終的母親互相諒解,跟生命取得了妥協,最終求得心靈上的安寧,所以她寫下了這本書,祝福其他同病者一樣獲得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