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歲月匆匆,時間過得太快了。一轉眼人生已到知天命之年,從1984年7月高中畢業到今天也已整整30年了。人生能有幾回搏?人生更能有幾個30年?想起來不禁感慨萬千。今年初高中同學和老師說,要在國慶節期間舉辦畢業30周年聚會活動。接到通知後,我就在想,我拿什麼奉獻給您——我的老師和同學?於是就有了出版此書的想法和行動。
作為芸芸眾生的小人物,作為安徽偏僻農村的孩子,我沒有多大理想抱負,不敢奢望有多大事業成就,唯有不停地辛勤努力。在這30年的不同時間節點,我收獲了複旦大學的本科文憑、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的博士證書和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EMBA的錄取通知書(從今年4月在讀),出版了幾本專著和合作著作,也轉換了不同工作崗位,從大學畢業分配去中國人口報社的4年、到國家發改委(原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的12年、再到現在國務院研究室的10年,每一次工作變動都有新的體驗、新的收獲、新的感悟。這期間,在許多報刊雜誌(包括內刊)上發表了不同類型的文章,其中大多數為經濟論文、課題報告,也有記者采訪稿、隨筆、時評和信息整理材料。我一直有個心願,想將此文章編輯成書出版,算是對過去工作和自己人生的階段性小結,可謂且行且總結。這次借高中同學畢業聚會之機出版此書,不僅遂了一樁心願,也是對我可敬可愛的母校、諄諄教誨的老師和朝夕相處的同學感恩感謝、惜緣惜福的一種表達。令人刻骨銘心的是,在高考前的一個月,我得了一場大病(先誤診為傳染性疾病住在縣醫院隔離病房,後改診為敗血症,被傳為白血症,其實高考後到安徽省立醫院被診斷為膽囊炎)。但我毫不恐懼,可能是無知者無畏,也可能是信念的支撐,一邊住院治療,一邊在醫院看書學習。最後是在掛了25瓶吊水的情況下從醫院去參加高考。3天高考,每天上下午都是從縣醫院走到四五裏外的考場,又從考場走回醫院。值得終生感動的是,在班主任鄧英達老師的悉心關照下,許多授課老師甚至學校校長都去醫院看望我、鼓勵我,班上全體同學在緊張的高考複習之際還經常去看望我、幫助我(因家境貧困,買不起營養品,鄧老師一片良苦用心,鼓勵同學去看我時盡可能帶點好吃的東西)。此情此景曆曆在目,感人淚下,終身不忘,永遠感激!可以說,廬江中學是我人生的重要節點和最重要的起點,沒有她,就沒有我之後的發展。感謝母校的培育!感謝鄧英達老師始終如一的教導、關心和鼓勵!感謝所有授課老師的傳道解惑!感謝所有同學的真情相助!
本書大體是我三個時期主要作品的結集。第一個時期是在中國人口報社工作期間,主要是作為記者采寫的新聞稿、人物訪談、評論員文章等,當然是精選了一些作品(因書稿篇幅有限,許多稿子沒有收錄,這也是遺憾之處)。還有在工作之餘,給人口類雜誌撰寫的人口與經濟方麵的學術論文。第二個時期是在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工作期間,主要是在報刊雜誌上發表的學術論文和課題報告。其實,我當時的主要工作是編輯,先是國家計委投資研究所《中國投資與建設》雜誌的編輯,後是宏觀經濟研究院內刊的編輯。一般情況下隻要做好編輯工作就可以了。但我感到這還很不夠,於是在完成工作之餘,積極撰寫學術文章,主動參與課題研究,從所裏課題到院裏課題、從院裏一般課題到重點課題、從院裏課題到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到地方省市政府委托課題等。課題做得越多,發表的論文和報告也就越多。可以說,本書這一階段的作品大多數是我業餘努力的結果,這也為我後來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這一期間的許多作品獲得不同範圍不同層次的獎勵(包括獲得部級一、二、三等獎),許多文章被轉載轉引(包括《新華文摘》、《文摘報》等)。第三個時期是現在的國務院研究室工作期間,主要是登在國研室內刊上的文章和相關課題報告。因工作性質,在此期間的稿子幾乎沒有在外麵發表過,許多稿子都獲得了國務院總理、副總理、國務委員的重要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