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培育八大消費增長點
擴大消費、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是當前穩定經濟增長和今後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舉措,也是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重要內容。當前,隨著住房、汽車等傳統消費熱度的降低和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補貼刺激政策的結束,消費增長動力明顯減弱。今年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12.4%,是2005年以來的最低值,比上年同期回落2.4個百分點。麵對經濟下行壓力,從擴大消費需求、增強消費發展後勁出發,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意義重大,勢在必行。
擴大消費需求的影響因素很多,但就目前我國情況來說,主要有四大製約因素:一是居民收入。收入是消費的函數,是決定性因素。沒有收入,就沒有購買能力,就不能形成有效消費需求。因收入分配等體製原因,目前我國居民收入差距較大,大多數中低收入者特別是低收入者群體想消費而無力消費。二是社會保障。如果社會保障體係不健全和保障水平不高,居民有後顧之憂,即使有收入,也不敢消費。這也是我國居民儲蓄率較高而消費率較低的重要原因。三是消費環境。它包括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消費市場秩序和監管水平、商家的誠信守責和消費者的權益維護、購物的方便快捷和消費的金融支持等。目前頻頻發生的食品藥品安全問題,嚴重影響了國內消費環境和消費者信心,使大量消費潛力得不到釋放或轉移到國外。四是產品升級。經濟越發展,居民生活水平越高,消費者對產品的技術含量、性能品質、時尚名牌等要求就越高。現階段我國正處於消費升級的重要時期,但國內產品升級換代跟不上許多城鎮居民消費升級的步伐。對一些中高收入者來說,國內基本上沒有可消費的產品,因而不得不購買國外產品。
其實,在這四個方麵,我們可以改善的空間很大,政府能發揮的作用也很大,特別是在改善消費環境和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方麵是大有可為的。但這隻是擴大消費、釋放存量需求的一方麵,由於諸多因素影響一時難以見效,我們還必須積極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以增量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當然,消費新增長點的培育主要靠市場力量,政府的作用是通過政策加以引導和促進。綜合考慮經濟發展階段的新要求和居民消費升級的新特征新趨勢,我們建議大力培育以下八個方麵的消費增長點,並以點帶麵,擴大消費需求,進一步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
(1)信息消費。信息消費是一種直接或間接以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為消費對象的消費活動。它具有結構層次高、綠色無汙染、帶動作用強的優點,是各國重點培育的新興消費熱點。我國信息消費方興未艾,完全可以成為擴大消費的新增長點和擴大內需的著力點。據工業和信息化部預測,信息消費每增加100億元,將帶動國民經濟增長388億元。近年來,信息消費對我國內需的拉動作用已經顯現。2011年我國寬帶接入及互聯網信息服務消費總額達2830億元,數字內容消費規模約為3292億元。據測算,2012年到2015年,兩者累計可達2.5萬億元以上。2012年我國移動智能終端出貨量高達2.58億部,超過此前曆年出貨量總和。智能終端和寬帶網絡的日益普及,極大地激發了網絡支付、電子商務、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服務需求。僅在物聯網方麵,2012年就創造了3650億元的市場規模,比上年增長38.6%。從未來看,我國信息消費的空間和潛力巨大。目前美國、日本的人均年信息消費支出分別為3400美元和2400美元,我國僅為190美元,差距很大;而且我國在寬帶網絡的普及率、網速、價格方麵,在信息資源的整合方麵,在下一代物聯網、通信網、三網融合推進方麵等,也都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差距也意味著潛力。我國又擁有全球最大的通信和互聯網用戶市場。截至2012年底,我國互聯網普及率已達42%,網民規模達到5.64億,其中農村人口占比為27.6%,農村網民達1.56億。正在大力使用的企業電子商務、政府電子政務、社會民生服務等都蘊藏著無限的信息消費潛力。特別是智能終端、移動互聯網等新興產品和服務將推動信息消費繼續保持強勁增長,成為新一輪消費熱點。下一步,要實施更加積極的信息消費激勵政策,出台從信息內容到信息應用等更有針對性的財稅和金融政策,更大程度地激發我國信息消費的潛力釋放。
(2)網絡購物。網絡購物是電子商務的一種重要形式。電子商務和網絡購物給居民提供了更加方便、多樣和實惠的消費選擇,目前已成為擴大消費、拉動內需的有效手段和新引擎。近年來,我國網絡零售交易額持續高速增長。自2003年以來,複合年增長率達到120%,2012年創造了超過1.2萬億元的新記錄。據報道,在去年11月11日中國“光棍節”,阿裏巴巴集團旗下天貓網和淘寶網一天的網絡銷售額就高達191億元。2013年一季度,網絡零售交易規模增長37%,遠高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目前我國網絡零售占整體零售比例達6%以上,已超過美國(占比為5%),今年有望成為全球第一大網絡零售市場。有關部門預測,到2020年我國網絡零售交易額將超過10萬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例將達到16.3%。網絡購物不僅是從線下消費向線上消費的簡單轉移或替代,更是對居民消費潛力的釋放和滿足,是對新增消費或消費增量的創造。據麥肯錫對中國266個城市數據的測算,消費者通過網絡購物的100元中,約61元是替代性消費,另外39元則是新增消費。對於三四線城市來說,替代性消費隻占43%,新增消費則高達57%。據此計算,2012年中國網絡購物創造的消費增量達到5000億元。由於網絡零售顯著改善了商品流通體係,彌補了三四線城市和鄉鎮、農村實體商店零售條件的不足,使這些地區居民僅僅通過在線挑選、網上支付和物流快遞,就能及時買到當地買不到的商品,從而大大釋放了這些地區的消費潛力。此外,網絡零售以相對於線下更低的商品和服務價格(平均低6%—16%)促發消費者更多購買,也以海量個性化商品刺激和釋放中國人日益崛起的個性化消費需求。下一步,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特別是繼續實行免稅或更加優惠的低稅政策,加大對侵權和假冒偽劣商品打擊力度,營造更為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促進電子商務和網絡購物快速健康發展。
(3)服務消費。居民消費由商品消費和服務消費兩部分構成。我國居民商品消費保持高增長,但服務消費卻明顯滯後。目前我國居民商品消費占比約65%,服務消費占比約35%,服務消費遠低於同等發展階段時期的日本(55%)、韓國(58%)和美國(66%)。從發達國家看,一般服務類消費增長都快於商品類消費增長。例如,從1980年到2012年,日本家庭商品消費支出的年均增速是0.4%,而服務類消費支出的年均增速是1.7%。今後,我國受消費者收入上升和人口結構變化的雙重推動,服務消費占比將顯著上升。當前應該把交通通信、家政養老、教育培訓、文化娛樂、體育健身等服務消費作為新的消費增長點加速培育。下一步,政府要出台實實在在的鼓勵發展政策,比如建設更多公共服務性消費網點,給民營企業以稅收優惠或財政補貼鼓勵進入等,通過擴大市場準入和增加服務供給,推動服務消費業發展,釋放居民服務消費潛力。
(4)中高檔消費品。目前我國雖已告別短缺經濟時代,基本解決了消費產品數量供給,但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普遍不高,品牌影響力較弱,一般產品過剩而中高檔消費品不足,嚴重削弱了中高收入者的消費熱情和消費能力,使一些消費者不得不購買進口產品或直接去國外購買產品。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提高,中高檔消費品進口量和奢侈品消費額在逐年攀升。2012年,我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國際旅遊消費國,遊客境外消費總額達到1020億美元,比2011年增長了40%,比2000年增長了近8倍。其中,許多遊客出國是為了購買國外產品,中國遊客已成為近年來整個歐洲奢侈品市場免受危機波及並實現增長的最大動力。另據統計,2012年中國消費者在海外消費的部分已占其奢侈品消費總額的60%,達到1836億元。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奢侈品消費國,占全球份額的25%,而美國隻占20%,歐洲占24%,日本僅占14%。因此,滿足一部分高收入者對中高檔消費品的需求是大勢所趨。堵不如疏,應該積極改善有關政策,將此培育為新的消費增長點。下一步,有關部門要對中高檔消費品的進口關稅、進口環節消費稅和增值稅等相關稅收政策進行“有升有降”的結構性調整,促進我國消費結構升級和擴大國內消費需求。
(5)高端智能家電產品。當前,國內市場對高端數字電視、冰箱、微波爐、洗衣機、空調等智能家電產品的需求已經明顯提升。越來越多的智能家電進入賣場,走進老百姓的家庭。業內專家表示,三網融合及物聯網技術應用後,這些家用電器將進入智能時代。我們應該根據市場對智能化、自動化、網絡化家電的需求,以及家電消費更新速度加快、使用周期縮短的新特點,在產業發展、市場推廣等方麵下功夫,積極培育其為新的消費熱點。但目前市場上一些智能家電還存在著標準缺失、價格偏高等問題,也影響了部分居民消費。下一步,要以市場需求和技術發展趨勢為導向增加供應,鼓勵家電企業加大研發和技術改造力度,加快產品升級換代,通過產業組織政策提高行業競爭力,適度降低價格,實現對高端智能家電產品的消費需求。
(6)家用體育和醫療器械等保健產品。隨著城市居民個體活動空間的縮小和對身體健康的更加關注,便捷式家用體育器械和家用醫療器械將逐步得到普及,並成為重要的消費新增長點。當前,城市白領人群的收入水平和作息時間特征,決定了他們對家用體育器械(如仰臥板、收腹機、跑步機等)具有很大的市場需求。運動少、工作壓力大、作息不規律等生活方式導致許多人心血管疾病、慢性病的增多,特別是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老齡人群的大幅增長,增加了市場對預防性、監測性醫療器械和智能按摩等保健產品的需求。下一步,要通過強化監管、出台鼓勵政策、創新商業模式等手段引導和促進消費。
(7)節能環保消費品。在綠色消費理念下,節能環保產品勢必成為未來的消費熱點。當前,要結合“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的要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進節能環保產品的生產和應用,尤其要與居民住行消費和家庭生活環境改善緊密結合,重點推廣以下節能環保消費品:一是逐步推廣各類采取節能措施的新能源汽車,如充電式汽車、混合動力汽車、太陽能汽車等;二是大力發展和推廣應用新型高效節能牆體材料、保溫隔熱防火材料、輕質複合保溫板材、節能建築門窗、屋麵防水保溫係統等節能建築材料;三是積極推廣空氣淨化器、淨水器等家庭生活環保用品和綠色低碳家電產品。
(8)休閑旅遊。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已具備了休閑旅遊消費快速增長的經濟基礎,在北京、上海等許多城市,休閑旅遊已經成為重要的消費增長點。下一步,要通過完善旅遊基礎設施、打造休閑旅遊主題、製定國民休假政策等手段,將大多數居民休閑旅遊消費需求真正釋放出來。為了避免集中式休假帶來的擁堵,建議恢複“五一”長假製度。同時,積極完善和嚴格執行帶薪休假製度,重點發展城市周邊和區域休閑旅遊市場。要針對不同收入群體,打造不同層次的休閑旅遊項目,形成梯度消費格局,積極培育城市周邊的鄉村生態遊、房車休閑遊、康體養生遊以及城市內部的工業旅遊等旅遊新業態。
(此文係與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黃衛挺同誌合作,刊於國務院研究室《決策參考》,2013年6月9日第47號)
建議選擇若幹房價快速上漲的城市
立即開征個人住房房產稅
新“國五條”及其細則出台後,一些城市的房價不降反漲,先是二手房市場量價齊升,並導致晝夜排隊過戶和“離婚潮”等現象,繼而又引發新房市場價格快速上揚。這是出乎很多人意料的,社會反應強烈,政府的調控能力和公信力也受到質疑。我們認為,要破解當前的尷尬局麵和久治不愈的房市頑症,加快落實新“國五條”中提出的“擴大個人住房房產稅改革試點範圍”,立即在幾個城市開征個人房產稅,是一個較好選擇。
一、擴大個人房產稅試點的基本設想
開征個人房產稅是市場經濟國家的普遍做法,稅率大致在1%—4%之間,而且是對個人房產全部征稅。我國醞釀征收個人房產稅已經多年,但因涉及問題比較複雜,特別是顧忌擁有較多住房者的抵觸心理,始終沒有邁出關鍵性步伐。目前,雖在上海、重慶兩地進行試點,但由於應稅房產的範圍太小、稅率過低,稅收調節作用非常有限。因此,無論是另選城市擴大試點,還是完善原有試點城市做法,都必須做出大的改進,特別要大幅增加應稅房產的範圍和稅率。否則,不僅達不到預期效果,還會損害政府形象。基本設想如下:(1)試點城市應選在房價上漲較快的一線城市。試點城市數量可多可少,但試點方案的力度必須到位,以真正發揮稅收調節功能,並在全國起到示範效應和震懾作用。(2)應稅範圍應涵蓋全部個人住房,起征點可定在人均住房麵積40平米(或戶均120平米)以上,稅率可定在房屋現價3%左右,並實行累進征稅。(3)要統籌考慮持有環節稅和交易環節稅平衡問題,開征個人房產稅後,應相應減少交易環節稅,以免總體稅負過多增加。當然,具體方案須由有關方麵充分調研、精心設計,做到科學合理,可以承受。
二、開征個人房產稅意義重大
在目前情況下,選擇若幹城市開征個人房產稅,可以收到一舉多得、事半功倍之效,甚至能解決一些重大經濟社會問題。(1)基本終結投資投機性囤房行為。如果按上述方式征稅,每超標100平米,一年至少增加9萬元的持有成本,現行的大量囤房行為將會基本消除,投資投機性需求在幾年內也會受到根本遏製。(2)可較快地抑製房價上漲。一些專家認為,當前我國城市住房總體上並不短缺,但有些人擁有許多房子而閑置不住,甚至成為“房姐”、“房叔”;另一些人卻無房可住,甚至淪為“房奴”、“蟻族”。據業界估計,北京市住房空置率在25%以上,一些城市更高。因此,目前擴大住房供給應更多地在存量上下功夫。開征房產稅必然導致大量存量住房快速釋放,短期內就會大幅擴大供給,從而促使房價趨穩甚至下降。(3)開征個人房產稅,並作為地方稅種,將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4)及時在一些城市開征房產稅,並不斷擴大試點範圍,再加上保障房等措施的跟進,未來幾年我國住房價格將會基本穩定。這有可能使諸多經濟社會問題得到緩解,甚至迎刃而解。比如,遏製房地產泡沫進一步積聚,促使企業回歸實體經濟,縮小居民貧富差距,降低城鎮化中農民進城門檻,改變國民奢侈住房習慣等。
三、開征個人房產稅關鍵在決心
許多專家和政府官員認為,開征個人房產稅,作為房地產市場調控的關鍵性、方向性舉措,業已形成共識,在技術上也不存在什麼障礙。現在看來,最大的擔心是怕引發較多住房擁有者的不滿。其實,這並不足以阻礙政策的出台。原因有三:其一,作為開征此稅的利益受損者,較多住房擁有者肯定不會高興,但這些人絕大多數經濟條件較好,即使受征稅壓力而把超標房賣掉,還會得到一大筆錢,總體影響並不大,更不會引發社會問題。何況,相對於少數人的不高興而言,多數人的高興和社會長治久安更為重要。其二,今後幾乎所有大的改革都將涉及利益調整問題,都會受到來自既得利益群體的阻撓,既想改革又不想冒犯人已幾無可能。既然必須推進改革,總要麵對一些人的抵觸甚至反對,那麼,選擇若幹城市開征個人房產稅,阻力限於局部,風險不過數市,影響卻能遍及全國,實為上上之策。第三,綜合各方麵分析,作為解決房地產問題的關鍵性舉措,也是發達國家的普遍做法,個人房產稅早晚都得征,決不能拖得太久,且早征早主動,早征早受益。總之,擴大個人房產稅改革試點,條件具備,時機成熟,關鍵在決心。隻要下決心做,就一定能取得預期效果。
住房問題事關民生民心,房價又是當前最受關注的敏感問題,特別是老百姓對房市“十年九調、越調越高”意見很大,對穩定房價期望很高。開征個人房產稅,是抓住了房地產調控的“牛鼻子”,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新一屆政府若能在此問題上有所作為,必將產生強烈的社會反響和政治影響,既能展現出敢碰硬、有魄力、敢擔當的果敢形象,也能展現出善抓主要矛盾和關鍵環節,有智慧、有手段的超凡能力。
(此文係與國務院研究室楊書兵、孫豔梅同誌合作,刊於國務院研究室《決策參考》,2013年4月11日第25號)
經濟企穩態勢漸趨明顯?內生增長動力仍需加強
——廣東、陝西兩省經濟形勢調研報告
最近,國務院研究室負責同誌帶隊赴廣東、陝西兩省調研當前經濟形勢,分別召開了有關部門、行業協會和企業座談會,並實地考察了部分企業。
一、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企穩態勢更趨明顯
廣東省和陝西省在我國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中較有代表性。從調研情況看,隨著國際經濟環境趨於好轉和國內調控政策效果逐步顯現,當前兩省經濟延續了去年下半年特別是第四季度以來企穩回升態勢,總體保持平穩運行。具體表現為:
(一)經濟企穩回升態勢趨於明顯。1—2月,廣東省主要經濟指標增幅普遍好於去年同期,預計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9.2%,為去年一季度以來最高,增速同比提高4.1個百分點。陝西省經濟運行也處於企穩階段,1—2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2%,比去年同期有所回落,但仍處於較快增長區間,預計3月份將有所回升,一季度有望達到15%以上。在三大需求中,兩省消費增速均有所放緩;但進出口增速均明顯高於去年同期,廣東、陝西出口增速分別達到32.4%和27.7%;特別是固定資產投資保持較快增長,其中廣東增長16.3%,同比提高2.1個百分點,陝西增長28.3%,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調研中我們感到,無論是廣東還是陝西,無論是部門還是企業,大家對經濟增長的信心都明顯好於去年同期。特別是廣東和深圳,對經濟回升向好的信心非常明顯,廣東認為經濟增長已經從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時的“非常態”逐步切換到“常態化”發展;相比之下,陝西對增長放緩稍顯擔憂,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年初自己設定了12.5%這一相對偏高的年度增長目標,但他們對全年完成這一目標依然充滿信心。同時,結合從麵上了解到的情況和兩省經濟發展態勢的不同特點,可以說,如果把中國經濟比作一條“龍”,其中東部地區作為“龍頭”已經開始翹起,中西部地區作為“龍身”、“龍尾”呈高位蟄伏態勢,預計後期也將逐步隨東部出現回升。
(二)物價總水平基本平穩。1—2月,廣東省物價漲幅穩中有落,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3%,漲幅同比回落1.3個百分點。陝西省物價漲幅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2月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3.1%,但漲幅同比回落1.3個百分點。兩省同誌普遍認為,隨著春節因素影響逐步消退,預計3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將有所回落,二季度也將繼續處於溫和可控區間。
(三)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廣東省人力資源市場供求基本平穩,城鎮就業人數穩步增長,3月份市場求人倍率為1.07,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至3月底城鎮新增就業人數45萬人,同比增長7%。截至春運結束,已有931萬外省務工人員入粵,相當於節前返鄉總量的95.2%,企業返崗率超過九成,明顯好於上年。陝西省就業形勢也呈現穩中向好態勢,就業規模穩步擴大,1—2月份全省新增就業6.43萬人,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18.4%,同比提高0.5個百分點。兩省都反映,一些企業出現招工難,有的用工缺口高達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