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領導和同事們對他的印象由好轉壞,甚至比那些剛開始來的時候表現不佳的青年所持的印象還不好。因為大家對他已有了一個“高期待、高標準”,另外,大家認為他剛開始的積極表現是“裝假”,而“誠實”是一個人的“核心品質”。
3.一個故事
國外一位老人,退休後想圖個清淨,於是就在湖區買了一所房子。住下的前幾周倒還太平。可是不久,有幾個年輕人開始在附近追逐打鬧、踢垃圾桶、且大喊大叫。老人受不了這些噪聲,出去對這些年輕人說:“你們玩得真開心。
我喜歡熱鬧,如果你們每天都來這裏玩耍,我給你們每人一元錢。”年輕人當然高興,既玩了還能得錢,何樂而不為呢?於是他們更加賣力地鬧將起來。過了兩天,老人“愁眉苦臉”地說:“我到現在還沒收到養老金,所以,從明天起,每天隻能給你們五角錢了。”年輕人雖然顯得不太開心,但還是接受了老人的錢。每天下午繼續來這裏打鬧,又過了幾天,老人“非常愧疚”地對他們講:
“真對不起,通貨膨脹使我不得不重新計劃我的開支,所以每天隻能給你們一毛錢了。”“一毛錢?”一個年輕人臉色發青,“我們才不會為區區一毛錢在這裏浪費時間呢,不幹了。”從此,老人有了安靜悠然的日子。
這個故事中,老人的智慧其實暗合了心理學上的“阿倫森效應”。
實際上,“阿倫森效應”在組織生活中也是常見的。比如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來到政府部門工作,從被保護的環境一下子跳入了一個競爭性的環境,很容易發生“適應不良症”。作為新人,開始時的勤奮工作可能被領導和同事重視並得到讚揚,但日子一長,從局外人逐漸成為局內人,領導的表揚沒了,同事的讚賞少了,他會感到不自在,感到自己可有可無,無足輕重,產生挫折心理,所以工作積極性大受影響,沒有初來時的那股幹勁了,孰不知這種由勤到不勤的轉變,對領導和同事而言,同樣會產生“褒獎遞減”作用,形成“阿倫森效應”,對其表露出不滿。這會進一步加劇該學生的挫折感,使其更加懶散,進而大家對他更沒有好印象。這種惡性循環會使這位大學生越來越陷入一種非常失敗的關係之中。
阿倫森效應提醒人們,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應該盡力避免由於自己的表現不當所造成的他人對自己向印象不良方向的逆轉。同樣,它也提醒我們在形成對別人的印象過程中,要避免受它的影響而形成錯誤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