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恨英語
時代冰點
英語在中國的普及,開啟了中國人的一扇窗口,外來文化衝擊著中國人固有的觀念,加速了中國人走出國門的步伐。因為英語,有人獲得了謀生的工具,有人得到了思想的自由,有人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麵。人們的命運因為英語而被改變,而與此同時,英語也成為中國人從小到大都繞不開的愛與恨。
改革開放以來,英語被深深植入社會價值評估體係,國家層麵上對英語教育的任何一點微調,都會牽一發而動全身。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英語2017年將退出統一高考”的傳聞不斷,引發舉國熱議。
“全民英語”與“聾啞英語”的糾結
學習英語在中國一直處於“發燒”階段,熱潮此起彼伏,中高考、研究生考試、評職稱,英語都是門檻,甚者更是找工作的敲門磚,所以國人學習英語一直樂此不疲。那麼,中國人的英語學到了什麼水平?
應試教育的主導下的“全民英語”受到不少詬病。調查顯示,高校中有70%的教師對大學英語教學不滿意,而最讓他們不滿意的則是大學生們普遍的“聾啞英語”現象。
目前,中國英語學習者的人數遠遠超出世界上其他國家,是全球最重要的外語培訓市場。1993年,俞敏洪的新東方外語學校順時而生,一開始他還租不起場地,將培訓班辦在了自己的宿舍裏,但後來新東方的發展速度令人咂舌,很快成為語言培訓的航母;3年之後,李陽也推出了“瘋狂英語”,在廣場上數萬人聚集喊著口號式英語,表達對英語的渴望。雖然這種“文革式”學英語方式富有爭議,但用“瘋狂”二字形容當時全社會的英語熱,倒是很貼切。狂熱也造就了龐大的市場,根據教育部調查,目前中國有近3億人參與英語培訓,英語培訓機構超過5萬家,市值超過300億。
由全球知名教育機構英孚進行的一項對全球170萬18歲以上成年英語學習者的測試成績評估報告顯示,在全球54個非英語母語國家和地區中,瑞典以68.91分高居第一,丹麥、荷蘭緊隨其後,中國大陸僅以49.00分排名第36位,屬於低熟練度水平。在亞洲區排名倒數第二,僅高於泰國。
明明“英語熱”已經持續了這麼多年,為什麼沒有明顯的效果呢?
與歐美諸國通用的“用語言做事”的教學理念不同,在我國很多學校英語教學采取“灌輸方式”,讓學生“死記硬背”應付考試。學生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背單詞、學語法等“語言知識”,但卻輕視了“語言能力”的培養,於是英語學了很多年,最終也隻是“啞巴”英語,這是目前我國學生普遍存在的“英語病”。
稍作調查,便會發現國人對英語“苦大仇深”,因為他們受英語折磨久矣——幼兒園即開始學英語,中考、高考、研考,英語更是敲門磚,甚至到了工作崗位,也離不開職稱英語。看著重要,學著熱乎,純為應試,害人不淺,枯燥的單詞、繁瑣的語法、呆板的教學,讓英語淪落為工具,也讓英語學習過程充滿痛苦,沒有快樂可言,這也是很多人不喜歡英語的主要原因。
在“全民學英語”這件事兒上,中國人能“吃大苦、耐大勞”的民族特性表現得淋漓盡致。不過,凡事不能走極端,“苦”到極致、“勞”到極致,就必然要開始曆史的反動。其實,對英語“太上皇”地位的質疑聲、否定聲早已出現,尤其最近這些年來,不但這種聲音漸成天下洶洶之勢,甚至采取行動的也不乏其人,比如由於招不到專業、英語俱佳的學生而“罷教”的著名畫家陳丹青。這次北京“高考改革”,降低英語考試分值,似乎就是對這種質疑、否定的一種積極呼應。
中國人學外語,是太功利還是太天真
英語原本是一種實用性的語言工具,但是在應試教育體製下,英語逐漸異變為一門知識性的基礎學科和考試科目。除了造成英語教育效率低下,還將嚴重扼殺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大學英語教育走入尷尬境地,不少老師認為,學生的學習動機過於功利,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曾有學者對北京、上海、福建等地區7所高校875名高年級非英語專業本科生做過英語學習需求調查。結果發現,學生們學習英語的工具目的性很強。在未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前,超過八成學生認為自己具有較大的英語學習動力;而一旦通過考試,表示願意繼續學習英語的學生比例更高,但受訪者希望修讀不同於大學課堂的英語,提升自己的語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