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
一滴汗水,一份收獲,世上沒有輕而易舉而得到的本領,天才來源於勤奮。
一位魔術大師在蘇丹麵前表演魔術,他的精彩表演深使蘇丹大為讚賞,被稱為天才。
可是一位大臣說:“陛下,大師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這位大師的技藝,是他勤奮練習的結果。”
蘇丹被巨子反駁之後,感到大為掃興,於是他輕蔑地對他大喊道:“你沒有任何天才,你到城堡裏去吧!在那裏你可以好好考慮我的話。為了不讓你感到寂寞,送給你二隻小牛犢做伴。”
從到牢房的第一天起,這位大臣就練習抱著小牛犢,從下麵的台階一直走到塔樓。幾個月後,小牛犢長成了一頭很結實的公牛,大臣的力氣也大增。
一天,蘇丹突然想起他的大臣還在監牢裏,於是就去看他。當蘇丹看到他時,非常驚訝:“真主呀,這多麼神奇,多麼不可思議呀。”
這位大臣,用雙手捧著一頭大牛,對蘇丹說了從前說過的話:“陛下,大師不是從天下掉下來的。我的力量是我勤奮練習的結果。”
隻有流勤勞的汗,長出的樹才會茁壯,隻有吃勤勞的飯,吃起來才更香甜。
勤勞造就富人
不怕沒有財富,就怕沒有勤勞,任何偉大成功的背後充滿著艱辛與汗水。
有這樣一個故事,主人公是一個貴族,他要出門到遠方去。臨行前,他把仆人召集起來,按著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
後來,這個貴族回國了,就把仆人叫到身邊,了解他們經商的情況。
第一個仆人說:
“主人,你交給我五千兩銀子,我已用它賺了五千兩。”
貴族聽了很高興,讚賞地說:
“好,善良的仆人,你既然在賺錢的事上對我很忠誠,又這樣有才能,我要把許多事派給你管理。”
第二個仆人接著說:
“主人,你交給我二千兩銀子,我已用它賺了二千兩。”
貴族也很高興,讚賞這個仆人說:
“我可以把一些事交給你管理。”
第三個仆人來到主人麵前,打開包得整整齊齊的手絹說:
“尊敬的主人,看哪,您的一千兩銀子還在這裏。我把它埋在地裏,聽說您回來,我就把它掘了出來。”
貴族的臉色沉了下來。
“你這又惡又懶的仆人,你浪費了我的錢!”
於是奪回他這一千兩,給那個有一萬兩的仆人,並說:
“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富人是怎樣來的?惟有勤勞方可造就。所以你很富有,但重要的是學會勤勞。
勤耕耘有收獲
隻有用勤勞才能采集到真正的“金子”,用你的勞動去獲得你想要的,比幻想你想得到的更重要。
自從傳言有人在薩文河畔散步時無意發現金子後,這裏便常有來自四麵八方的淘金者。他們都想成為富翁,於是尋遍了整個河床,還在河床上挖出很多大坑,希望借助它找到更多的金子。的確,有一些人找到了,但另外一些人因為一無所得而隻好掃興歸去。
也有不甘心落空的,便駐紮在這裏,繼續尋找。彼得·弗雷特就是其中的一員。他在河床附近買了一塊沒人要的士地,一個人默默地工作。他為了找金子,已把所有的錢都押在這塊土地上。他埋頭苦幹了幾個月,直到士地全變成坑坑窪窪,他失望了——他翻遍了整塊土地,但連一丁點金子都沒看見。
六個月以後,他連買麵包的錢都快沒有了。於是他準備離開這兒到別處去謀生。
就在他即將離去的前一個晚上,天下起了傾盆大雨,並且一下就是三天三夜。雨終於停了,彼得走出小木屋,發現眼前的土地看上去好像和以前不一樣:坑坑窪窪已被大水衝刷平整,鬆軟的土地上長出一層綠茸茸的小草。
“這裏沒找到金子,”彼得忽有所悟地說,“但這土地很肥沃,我可以用來種花,並且拿到鎮上去賣給那些富人。他們一定會買些花裝扮他們華麗的客堂。如果真這樣的話,那麼我一定會賺許多錢,有朝一日我也會成為富人……”
彼得仿佛看到了將來,美美地撒了一下嘴說:“對,不走了,我就種花!”
於是,他留了下來。彼得花了不少精力培育花苗,不久田地裏長滿了美麗嬌豔的各色鮮花。
他拿到鎮上去賣,那些富人一個勁地稱讚:“嗅,多美的花,我們從沒見過這麼美麗鮮豔的花!”他們很樂意付少量的錢來買彼得的花,以便使他們的家庭變得更富麗堂皇。
五年後,彼得終於實現了他的夢想——成了一個富翁。
自己是惟一的一個找到真金的人。你可以驕傲地告訴別人,“別人在這兒找到黃金之後便遠遠地離開,而我的‘金子’是在這塊土地裏,隻有誠實的人用勤勞去采集。”
記住自己永遠是自己
有人常常感歎世道不公,為何自己囊中空空,但想一想,如果給你換掉“腦袋”,你是否最終仍會回到原來的模樣。
有兩個人,一個體弱的富翁,一個健康的窮漢。兩個相互羨慕著對方。富翁為了得到健康,樂意讓出他的財富;窮漢為了成為富翁,隨時願意舍棄健康。
一位聞名世界的外科醫生發現了人腦交換方法。富翁趕緊提出要和窮漢交換腦袋。其結果,富翁會變窮,但能得到健康的身體;窮漢會富有,但將病魔纏身。
手術成功了。窮漢成為富翁,富翁變成了窮漢。
但不久,成了窮漢的富翁由於有了強健的體魄,又有著成功的意識,漸漸地又積起了財富。可同時,他總是擔憂著自己的健康,一感到些輕微的不舒服便大驚小怪。由於他總是那樣擔驚受怕,久而久之,他那極好的身體又回到原來那多病的狀態裏;或者說,他又回到以前那種富有而體弱的狀態中。
那麼,另一位新富翁又怎麼樣呢?
他總算有了錢,但身體屬弱。然而。他總是忘不了自己是個窮漢,有著失敗的意識。他不想用換腦得來的錢相應地建立,種新生活而不斷地把錢浪費在無用的投資裏,應了“老鼠不留隔夜食”這句老話。
錢不久便揮霍殆盡,他又變成原來的窮漢。然而,由於他無憂無慮,換腦時帶來的疾病不知不覺地消失了。他又像以前那樣有了一副健康的身子骨。最後,兩個都回到了原來的模樣。
實際上,在這篇文章中描述的“窮漢成為富翁,富翁變成了窮漢”的道理,引人深思。你永遠是自己,不會因為什麼而改變。如果你徹底明白了這個道理,你可能就會成為真正的富翁!
懂得節約
不懂得生活的人不懂得節省,因為錢除了掙來的以外,主要是節省來的。
在加拿大付款,大多使用信用卡或支票。人們外出時衣袋裏、皮夾內不裝硬幣,尤其麵值一分的硬幣,人們幾乎不把它當錢。有的年輕人把商店找給的硬幣隨手扔進垃圾箱。冬天拋雪球打雪仗。有的男孩在雪團裏揉幾枚一分硬幣,花廉價成本製造了“新武器”。無怪乎馬路邊、草叢裏常有閃閃發光的一分硬幣而無人折腰。不過,有心人也是有的,電視上都報道過某銀行缺少一分硬幣,貼出告示希望收藏者支援,到銀行兌換。一位老人竟換了一萬一千多枚一分硬幣,而且說這是他多年來在街道上、店家門口拾起來積攢的。
在加拿大家家都有積存硬幣的盒子,因為購物時總能找回零錢。商家把200元的東西,定價為199.99元,所以副食品的價格無論是肉蛋、水果、點心等,定價都是5.99元、1.49元0.89元……所以一分硬幣的用量還挺大,從硬幣上刻的發行日考察,幾乎造幣廠每年都出一分硬幣。家裏積存的一分硬幣不拿去花用,又不及時兌換,確是一種浪費。
據說有一位清潔工人,有一次清理垃圾發現一隻紙箱,內裝二萬七千多枚一分硬幣。這位工人發了一筆小財,正應了“別人眼中的垃圾,正是自己眼中的財富”的俗語。常見一些少年在購物中心的噴水池邊玩耍,不時地往水裏拋硬幣,有的是為了練瞄準,有的為了測運氣,水池裏總有一片片閃光的一分硬幣,日積月累,清潔水池的工人有了較穩定的小財收人。
有一天鄰居小姑娘卡蓮茲抱著一個小豬攢錢瓷罐向我募捐,說是學校為增加每個年級的電腦設備,發起了一個“一分錢買電腦”計劃。發動學生們募捐。我用夾生的英語招呼小卡蓮茲進屋,拿出一張兩元的紙幣。誰知卡蓮茲不要紙幣,就隻要一分硬幣。她說她們的計劃是收集一百萬枚一分硬幣,而且興奮地告訴我距離一百萬枚的目標已經很近了。我很高興地將家裏積存的一罐硬幣拿出來,卡蓮茲從中挑了半天,興高采烈千謝萬謝地抱走了半罐一分硬幣。
有許多人都在經常誇耀自己可以賺很多的錢,但拿到之後總是花個精光;他們從來不願存一分錢。染上了這種習慣的年輕人將來到了晚年,一定不會剩下幾個錢,他們晚年的景象可能會很淒涼!從節省生活費開始你的儉樸人生吧。
勤行動,勝妙語
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川上的橋梁。
我們從小就讀過這樣一則古代寓言:“蜀之鄙有二僧”——
在四川的偏遠地區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貧窮,一個富裕。
有一天,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到南海去,您看怎麼樣?
富和尚說:
“你憑借什麼去呢?”
窮和尚說:
“我一個水瓶、一個飯缽就足夠了。”
富和尚說:
“我多年來就想租條船沿著長江而下,現在還沒做到呢,你憑什麼去?!”
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歸來,把過南海的事告訴富和尚,富和尚深感慚愧。
窮和尚與富尚的故事一個簡單的道理:說一尺不如行一寸。
行動才會產生結果。行動是成功的保證。任何偉大的目標,偉大的計劃,最終必然落到行動上。
勤儉就是創造財富
不會創造財富的人不會勤儉,勤儉不僅可以創造財富,更是一種高尚的品格。
剛念大學時,爸爸和我商定好,每月的15日給我寄500元的生活費。
因為開支毫無規律可循,三天兩頭地,我就找個理由與同寢室的舍友們到校園餐館揮霍一頓。
第一個月,爸爸容忍了我,提前把第二個月的生活費寄了過來。然而我卻惡習難改,第二個月、第三個月依然如此。
終於,在離第四個月的收款日還遙遙無期的時候,我又捉襟見肘了。
萬般無奈我拍了一封極其簡短的電報回家:“爸爸,餓壞了。”
爸爸很快就回了電報,也很簡短:“孩子,餓著吧。”
生活真是太偉大了,在其後隻有十塊錢的十天裏,我絞盡腦汁地節衣縮食,出手之前錙銖必較,竟然也把那段難捱的日子熬過去了。
從那以後,我學會了精打細算,而且我還發現,其實隻要稍稍收斂一下不必要的支出,每月400元生活費就夠用了。這樣,每月我都可以積攢下一些盈餘,這些錢可以買書、買卡帶、買CD、旅遊、捐款,當然也包括吃餐館,但是比起單一地花在吃上,當然是有意思得多。
不舍得讓孩子挨餓受罪的父母,是無法讓孩子學會生活的。
“窮大方”要不得
英國與美國比,不算是富有的國家,但與中國比,算是富有的國家。因此,按理英國人應該比中國人大方,但實際上他們比中國人“小氣”多了。
在英國的大學裏,教師有自己的辦公室和電腦,可以到係辦公室隨便拿筆、紙、膠水、信箋等文具用品,而且從不用登記。作為訪問學者的我,同樣享有這些待遇。除了在辦公室可以拿到紙外,在電腦中心、在自動複印機裏,你隨時隨處都可拿到質地非常好的A4紙,這意味著,我可以無節製地用紙。但是,我卻因為紙難堪過。
在英國期間我參加了一個由六人組成的課題小組。課題由我的導師瑪麗主持。她是一位心直口快的女士。在我剛到時,她讓我為課題的某一項寫點兒材料。這是導師第一次布置給我的任務,我下決心要全力以赴弄好。所以我認真查閱資料,冥思苦想,經過幾天的努力,終於寫完了。我用從係裏領來的A4紙抄好,興衝衝地到她的辦公室交差,滿以為會得到導師的讚揚,可是沒想到,她的第一句話卻給我當頭一棒:“你怎麼能用這麼好的紙來寫呢?這是浪費。你應該用用過的紙的反麵寫,這種紙隻有在打印、複印時或抄正式的文稿時才用。”當時她神色嚴肅,弄得我尷尬不已,無地自容。直到現在,每當我想用幹淨的白紙打稿或隨便寫幾個字時,我似乎都感覺到她那責備的目光在監視著我。由於她一直對我很友好,我當時並不懷疑她歧視中國人,惟一解釋得通的是“小氣”。
在英國,學生經常與導師麵談,討論課題、檢查布置學習情況。在每次的麵談裏,導師邊講邊作記錄,麵談後再將記錄拿去複印,然後導師、學生各存一份,待下次見麵時要將上一次見麵的記錄拿來,以讓導師檢查學生是否完成上次麵談布置的任務,或繼續上一次的話題。我發現,我的導師用來記錄的的紙全是已經用過一麵的。後來我發現在係裏她並不是惟一“小氣”的人。在係辦公室裏,總有一大授“廢紙”,這些所謂的廢紙,或是因電腦出差錯而使打印出現亂碼的紙,或是多印的材料、課題表,或是從學生交上來的作業本中撕下未用完的部分。這些“廢紙”都是供老師平時隨便寫寫劃劃用的。雖然老師可以隨時不受限製地用沒用過的好紙,但老師們都自覺地用辦公室裏用過一麵的所謂的“廢紙”。在我所在係的每個教師辦公室裏,都有一個垃圾桶和一個廢紙回收箱。教師們從不會將廢紙,哪怕是一片小紙屑扔進拉圾箱,而是扔進回收箱。
中小學生不用買課本。他們用的課本一般都是上一年級學生留下的。這樣不僅減輕家長的負擔,而且每年還節省了大量印教材的紙。
在我剛到英國時,我的一個中國朋友說起她發現一位外出的英國人吃蘋果時居然連核都吃進肚裏,我聽後說:“他們就是那麼小氣,我還見過英國人在吃完蛋糕後,將手指的奶油舔幹淨呢。”我的朋友立即反駁我說:“這與舔手指是兩碼事。
我們當時也不明白他為什麼連蘋果核都吃,以為他是節約。問其原因,才知道他是為了不亂扔蘋果核,以保護環境的幹淨。”
我到朋友家玩,她領我參觀她家的廚房時說,這是洗碗機,我們平時不用,隻有在周末或人多的時候用。她說她這樣做是為了保護環境。開始,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認為她是虛偽,明明是小氣,舍不得水電錢,還想標榜自己愛護環境。後來我與她接觸多了,才發現她的“小氣”真的是為了保護環境。她雖然說不上腰纏萬貫,但確實算得上家道殷實,這點水電費對她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而且她為非洲饑民或慈善事業捐款時,總很慷慨的。我一直暗暗為自己對她的誤解而羞愧。
後來,我還發現他們對環境保護確有慷慨的一麵。他們很注意保護野生動物他們不僅不殺害它們而且還千方百計地保護它們,處處為它們著想。英國人家裏一般不養鳥,卻有許多人買鳥食。他們將鳥食放在自家院子的小籠子裏,這樣鬆鼠、老鼠等別的動物吃不到鳥食,鳥卻可以輕而易舉地將頭伸進籠子裏用餐,然後拍著翅膀心滿意足地離開。在英國有錢人一般住在城外,住在市區市政府公房的人,特別是住在無院子的公寓的人,一般收入較低。但這些人中也有人在陽台上掛一個鳥食籠喂鳥。英國人雖然養鳥,但鳥卻不屬於自己,而是屬於大自然。這確屬慷慨之舉。我曾與朋友Shiriey一家乘船遊英國最早的運河。在我們遊玩的運河裏,一路上有許多野鴨自由自在地在河裏尋覓食物,Sirlcy將事先切好的一袋麵包片不斷地拋向野鴨。看著野鴨歡暢地搶食,我真為它們感到慶幸,因為如果上帝把它們安排在別的國家,那麼它們的命運恐怕就不那麼好了。
在英國這個島國上,你經常可以看到一群群的海鷗、鴿子以及不知名的飛禽或優雅地徘徊盤旋,或激昂地翩翩翱翔,或閑散地想息於建築物和樹上。回國後我非常留戀這種美麗的景像,但我更欣賞英國人愛護大自然所具有的“小氣”和“慷慨”的綠色意識。我常常想,要是我們也學會那樣“小氣”和“慷慨”,那該有多好啊!
地球是人類的家園,資源也是大家的共同財產,“窮大方”者實際是在慷他人之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