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不懼權威

自己不尊重自己,任何人也不會尊重你。

世界著名交響樂指揮家小澤征爾在一次歐洲指揮大賽的決賽中,按照評委會給他的樂譜在指揮演奏時,發現有不和諧的地方。他認為是樂隊演奏錯了,就停下來重新演奏,但仍不如意。這時,在場的作曲家和評委會的權威人士都鄭重地說明樂譜沒有問題,而是小澤征爾的錯覺。麵對著一批音樂大師和權威人士,他思考再三,突然大吼一聲:“不,一定是樂譜錯了!”話音剛落,評判台上立刻報以熱烈的掌聲。

原來,這是評委們精心設計的的圈套,以此來檢驗指揮家們在發現樂譜錯誤並遭到權威人士“否定”的情況下,能否堅持自己的正確判斷。前兩位參賽者雖然也發現了問題,但終因趨同權威而遭淘汰。小澤征爾則不然,因此,他在這次世界音樂指揮家大賽中摘取了桂冠。

在權威麵前一旦養成屈膝哈腰的“好”習慣,不但自己隻能生活在人家的影子中,而且人家也未必瞧得上你。

要作出強者選擇

所以一個人決不能坐亨其成,如此下去,往往適得其反。

古希臘神話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斯小時候,曾碰到過兩位女神,一個叫美德女神,一個叫惡德女神。

惡德女神對他說:“孩子,跟我走吧!包你有享不完的榮華富貴!你要什麼,我一定滿足你什麼!”

美德女神對他說:“孩子,跟我走吧!我將教會你如何勇往直前!而你也必將在戰勝艱險的過程中變得堅強無比!”

赫拉克勒斯想了想,毅然跟定了美德女神。這以後,他果然出生人死,在戰勝無數毒蛇猛獸的過程中變得剛強無比,為人類屢建奇功,成了希臘神話中首屈一指的最了不起的英雄!而且,正是因為這個,他才娶了青春女神——成了青春女神的丈夫!

真佩服古希臘人的深刻和深刻的古希臘人,原來,“要什麼就有什麼”非但不是什麼幸福,而且恰恰是一種惡!反之,隻有自覺地挑戰磨難,才是人生最理智的選擇!才能真正體現出青春的壯麗!

要什麼有什麼的安樂生活可以讓人獲得感官上的舒適,卻不會讓你在能力才華、品德等生命力方麵有任何收獲。

微笑的力量

笑就是勝利的表現,的確,笑可以說是一種優越感的表現。

運動場上的勝利者,常常麵帶笑容,這就是因為他這時陶醉在優越感裏。當我們觀賞滑稽故事或相聲時,也都會被引得哈哈在笑起來。

如果你能積極利用這種笑的效果,則可醫治因失敗而產生的悲觀和心理的緊張,甚至可將絕望感吹得無影無蹤。怪不得有許多人在怏怏不樂時,就會跑到遊樂場所去調劑一下情緒。同樣地,如果在憂鬱的時候,讀一讀身旁的漫畫,或幽默小說,心情也立刻會開朗起來,甚至幹輕十足。換句話說,利用外界的刺激,來引發自己大笑,便會使自己恢複優越感或自信心。

同樣地,不管想盡什麼辦法,都不易把憂鬱症消除殆盡。在這種情況之下,最有效的辦法,莫過於先創造一個令人發笑的環境。

不愉快的心情常會因閱讀幽默小說或漫畫,而在不知不覺中開朗起來,當然,鬥誌也跟著旺盛起來。

懊喪萬事俱灰

懊喪是人自覺言行不滿而產生的一種不安情緒。它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指責、自我的不安全感和對未來害怕等幾種心理活動的混合物。

懊喪成習的人絕不是個“馬大哈”,他沒學到“馬大哈”對人對己的辦法,不會得過且過,也不能對人對己都馬馬虎虎,相反,處事謹慎,處處提防自己行為不要出格。一旦有了行為的失檢,總是害怕大難臨頭。同時,懊喪的人也有很強的“良心”自監力,即使沒有什麼嚴重後果,他也決不饒恕自己。

容易懊喪的人是與世無爭的好人。他們心地善良,潔身自好,習慣在處事中忍讓、退縮、息事寧人,常常是生活中的弱者,生性膽小、怯懦。他償不僅對自己的言行不檢“負責”,甚至對別人的過錯也“負責”。明明是別人瞪了自己一眼,他也會立即覺得自己肯定作了不好的事。

極端懊喪的人常用反常性的方法保護自己。他是怕出錯,越是將眼睛盯在過錯上。一句話會後悔半天,人家並未介意的事他也精神過敏。他對人際衝突極為恐懼,解決人際衝突的辦法也很奇怪。自己的孩子被人家打了,他還跟著打自己的孩子,因為孩子給自己惹事生非。

與別人發生衝突,在對方恃強要拉挾之下,他會當眾打自己耳光,以求寬恕。同時用這種辦法來平衡自己的苦悶,“因為我該打,打了自己才心安理得。”

平常的人也有懊喪情緒。表現事情發生後的自我檢查,總結不足,找出不足的原因,從而在以後的行動中作積極的調整。就這一點來說,人人都會有懊喪,它是人類進步的校正器。但極端的懊喪卻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必須進行適當調適。

人們經常不自覺地用一種刀子來刻畫自己的形象,“因為我是忠厚無能的人,所以我能忍氣吞聲,寧願傷害自己也不指責對方。”這種形象一旦刻畫成功,品嚐“後悔”的苦酒就成為一種自我安慰的享受。習慣成自然,一事過後,不是尋求勝利的喜悅,而是尋覓不幸與失誤。隻有打破這種感情體驗的習慣,才能克服懊喪。

開朗人的特點是把眼光盯在未來的希望上,把煩惱拋在腦後。隻要讓更具有意義的事占據你的腦際,你的心就會亮堂一點。

有的人害怕行為失誤給自己帶來危險,其實真正危險的不是危險本身,害怕危險的心理,比危險本身還要可怕一萬倍。

你如果在最擔心害怕的時候,向自己大呼一聲:“我豁出去了!”可能就不那麼擔驚受怕了。

不要困住自己

充滿壓力的人就像牛鼻子被穿上繩子,牢固地係在木樁子上一樣。無論怎麼走,都是繞著木樁子在轉,走不出一條自己的路。

一位愛子心切、望子成龍的父親,每天擔心他的孩子不愛讀書,不好好讀書。孩子一回家便馬上板起麵孔指責他,甚至連他每天說教的內容都是一樣的。沒有鼓勵,沒有協助,更沒有誘導。看不出新的希望,新的前途和新的發展空間。他最後絕望了、疲憊了,親密無間的家庭氣氛也消失得無影無蹤了。既然孩子不善於念書,那就引導他學一技之長吧!但這個父親執著於“念書才有前途”的觀念,看不出學一技之長也是實現幸福人生的途徑之一。如果孩子對讀書沒有興趣,你作為家長又不支持他、鼓勵他學一技之長,這孩子不就走投無路了嗎?不必徒勞地為孩子的前途擔心。你所要做的隻是鼓勵他對自己負責。現在好好學一技之長,說不定有一天他又想回學校學習知識。那時候,他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內心產生對知識的渴求,自然會對讀書有興趣。你現在非要強迫他升學念書,不但會使他產生對讀書的厭惡,親子之間的感情也遭到了破壞,讀書的機會就更少了。過度的執著使自己失去教育的原則性,扼殺孩子的自我發現之心,切斷他的自我實現的道路。過度執著,即心理奴隸就會讓人失去創意,失去清醒,它讓我們丟失正確的回應。而陷入困境。

有一位女士娘家有親人過世,婆婆一本正經地告訴她:“你們夫妻倆不能回娘家,喪宅有陰氣,對你們不利”。人們在聽到她說之前已經回家好幾次了,一切平安無事,自從聽了婆婆的話,丈夫開始禁止她回娘家。兩個人為這件事爭執了起來,鬧得一夜都沒有睡好。到了第二天早上,丈夫說:“你看,晦氣真的影響到我們家了。它讓我們吵,讓我們夫妻不和”。她沒有回答,也沒有再說什麼,隻是提醒自己,丈夫已經成了婆婆那句話的“心理奴隸”。她決定不說破,隻是偷偷地回娘家省親。事過一年後,她才告訴先生說:“人最怕迷信和過分執著,這會導致思想上的壓力。你當時把吵架的原因歸結在喪宅的晦氣上是不對的。”於是,她把一年前偷偷回家的事,婉轉地告訴了先生。“這一年來,我們不是和睦相處,一點氣也沒有嗎?”先生靜靜地聽完她的話,沉默片刻,接下去說:“太太!你說得對。在爭吵之後,我也進行深深地反省。其實那幾天,我也偷偷地探望了你的娘家呀!”

這對夫妻是從過分壓力中解脫出來,擺脫了心理奴隸的人。她說:“每一個人都有生有死,我們不能簡單地把生歸結為陽,把死歸結於陰,生死都是人生自然的事。真正的問題是我們用慈悲之心迎生送死,從中看清生命,體驗人性的溫暖。我們要在生死之中生活得自由自在,不是執著在生死之中產生壓力和恐懼。”

事實證明,隻有正確地對待壓力,將你的心放在科學的田野裏,使自己活得更自在。

狹路相逢勇者勝

沒有智慧不行,沒有勇氣也不行。誰也不敢說有智慧的人一定有勇氣;但缺少智慧的人,大多也沒有勇氣,或者其勇氣亦是不足取的。

怎樣是有勇氣?不為外麵威力所懾,視任何強大勢力若無物,擔荷若何艱巨工作而無所怯。譬如:軍閥問題,有的人激於義憤要打倒他;但同時更有許多人看成是無可奈何的局麵,隻有牽就他,隻有隨順而利用他,覺得對他有什麼辦法呢?此即沒有勇氣。沒勇氣的人,容易看重既成的局麵,往往把既成的局麵看成是一不可改的。說到這裏,我們不得不佩服孫中山先生,他真是一個有大勇的人。他以一個匹夫,竟然想推翻二百多年大清帝國的統治。沒有瘋狂似的野心和膽量,是不能作此想的。然而沒有智慧,則此想亦不能發生。他何以不為強大無比的清朝所懾服呢?他並非不知其強大,但同時他知此原非定局,而是可以變的。他何以不自看渺小?他曉得是可以增長起來的。這便是他的智慧。有此觀察理解,則其勇氣更大。而正唯其有勇氣,心思乃益活潑敏妙。

沒有勇氣不行。無論什麼事,你總要看他是可能的,不是不可能的。無論任何艱難巨大的工程,你總要“氣吞事”,而不是被事懾著你。

快樂生活習慣好

常言道,“境由心生”,又說“心本無生因境有”。總之,快樂是一種心理狀態。內心坦然,則無往而不樂。

快樂是在心裏,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轉為煩惱。叔本華的哲學是:苦痛乃積極的實在的東西,幸福快樂乃消極的根本不存在的東西。所謂快樂幸福乃是解除苦痛之謂。沒有苦痛便是幸福。再進一步看,沒有苦痛在先,便沒有幸福在後。梁任公先生曾說:“人生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看著一件工作的完成。”在工作過程之中,有苦惱也有快樂,等到大功告成,那一份“如願以償”的快樂便是至高無上的幸福了。

有時候,隻要把心胸敞開,快樂也會逼人而來。這個世界,這個人生,有其醜惡的一麵,也有其光明的一麵。良辰美景,賞心樂事,隨處皆是。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雨有雨的趣,晴有暗的妙,小鳥跳躍啄食,貓狗飽食酣睡,哪一樣不令人看了覺得快樂?就是在路上,在商店裏,在機關裏,偶爾遇到一張笑容可掬的臉,能不令人快樂半天?有一回我住進醫院裏,僵臥了十幾天,病愈出院,剛邁出大門,陡見日麗中天,陽光普照,照得我睜不開眼,又見市座熙攘,光怪陸離,我不由的從心裏歡叫起來:“好一個豔麗盛裝的世界!”

“幸遇三杯酒美,況逢一朵花新?”我們應該快樂。

踏實做人,誠實辦事

用你的踏實和誠實表現你的“富有”,行動起來!

有一個小寓言,講得異常深刻——甲乙兩人死後來到陰曹地府,閻王查看過功簿後說:

“你二人前世未作大惡,準許投胎為人。但是現在隻有兩種人可供選擇:付出的人與索取的人,也就是說,一個必須過付出、給予的人生,另一個則必須過索取、接受的人生。”

然後要他倆慎重選擇。

甲暗忖,索取、接受就是坐享其成,太舒服了,於是他搶先道:

“我要過索取、接受的人生!”

乙見此情景,也沒有別的選擇,就表示甘願過付出、給予的生活。

閻王聽其所願,當下判定二人來世前途:

“甲過索取、接受的人生,下輩子當乞丐,整大向人索取,接受別人施舍。”

“乙過付出、給予的人生,來世做富翁,布施行善,幫助別人。”

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不要想著天下掉飽子的美事,一份耕耘一份收獲。

要常自己的主見

什麼人活著最累?沒主見的人,被人整天牽著鼻子走,確實可憐。

在一個炎熱的日子,父親帶著兒子和一頭驢走過滿是灰塵的街。

父親騎在驢上,兒子牽著它走。“可憐的孩子。”一位路人說道,“這個人怎能心安理得地騎在驢背上?”

父親聽到之後,就從驢背上下來讓兒子坐上去。但走了沒多久,又一位路人的聲音傳來:“多麼不孝!可憐的老父親卻在一旁跟著跑。”小孩子聽了之後連忙讓父親也坐到驢背上來。

“你們誰見過這種事?”一位婦女說道,這麼殘酷地對待動物,可憐的驢子的背在下陷,而這個老家夥和他的兒子卻悠哉悠哉。”

結果這父子倆隻好從驢背上爬下來。但是,他們徒步走了沒多遠,又一個陌生人笑著說:“我才不會這麼蠢,放著好好的驢不用,卻要用腳來走。”

最後,人們看到有一對父子扛著一頭驢從街上走過。

“誰人背後無人說”人生路上,被人們指指點點,品頭論足,是很正常的事情。隻要自己心裏有把尺子,就當你想當的人,做你想做的事,去你想去的地方,如果你沒錯,讓別人去說吧!

腳踏實地可站牢

從實際出發,腳踏實地,才會走下去,才會捕到“大魚”。

有個漁夫整日打漁,以此為生。有一天,他運氣不佳,忙活了一整天,隻網到了一條小魚,而且小魚還勸他另做決定:“漁夫,你放了我吧,看我這麼小,也不值錢,你要是把我放回海裏,等我長成一條大魚,到那時你再來捉我,不是更劃算嗎?”漁夫說:“小魚,你講得挺有道理,但是我如果用眼前的實利去換取將來不確切的所謂‘大利’,那我恐怕就太愚蠢了。”

要知道,大海可不是漁夫自家的池塘。想什麼就撈什麼,所以切切實實地珍惜每一分收獲是很重要的,隻有腳踏實地,方可站得更牢。

默默精彩

隻有那些在風雨中走過的人們,才知道痛苦和快樂究竟意味著什麼。那泥濘中留下的兩行印跡,證明著他們的價值。

鑒真大師剛剛遁入空門時,寺裏的主持讓他做了誰都不願做的行腳僧。

有一天,日已三竿了,鑒真依舊大睡不起。主持很奇怪,推開鑒真的房門,見床邊堆了一大堆破破爛爛的瓦鞋。主持叫醒鑒真問:“你今天不外出化緣,堆這麼一堆破瓦鞋做什麼?”

鑒真打了個哈欠說:“別人一年一雙瓦鞋都穿不破,我剛剃度一年多,就穿爛了這麼多的鞋子。”

主持一聽就明白了,微微一笑說:“昨天夜裏落了一場雨,你隨我到寺前的路上走走看看吧。”

寺前是一座黃土坡,由於剛下過雨,路麵泥濘不堪。

主持拍著鑒真的肩膀說:“你是願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還想做一個能光大佛法的名僧?”

主持撚須一笑:“你昨天是否在這條路上走過?”鑒真說:“當然。”

主持問:“你能找到自己的腳印嗎?”

鑒真十分不解他說:“昨天這路又擔又硬,哪能找到自己的腳印?”

主持又笑笑說:“今天我在這路上走一趟,你能找到你的腳印嗎?”鑒真說:“當然能了。”

主持聽了,微笑著拍拍鑒真的肩說:“泥濘的路才能留下腳印,世上芸芸眾生莫不如此啊。那些一生碌碌無為的人,不經曆風雨,就像一雙腳踩大又坦又硬的大路上,什麼都沒有留下。”

鑒真恍然大悟。

其實,在生活中,有些時候默默耕耘,不問收獲,這樣的人生經曆,也許會更精彩。

以誠相待

真誠能打動人,真誠能贏得一切。

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有位姑娘找到林肯,要求總統開一張去南方的通行證。

林肯說:“戰爭正在進行,你去南方幹什麼呢?”

姑娘說:“去探親。”

“那你一定是個北方派,你去勸說一下你的親友們,讓他們放下武器。”林肯高興地說。

那姑娘說:‘不!我是個南方派,我要去鼓勵他們,要他們堅持到底,絕不失望。”

林肯很不高興,“你來找我幹嗎?你以為我能給你通行證嗎?”

姑娘沉著地說:“總統先生,我在學校讀書時,老師就給我們講誠實的林肯的故事,從此,我便下定決心要學習林肯,一輩子不說謊。我不能為了一張通行證而改變自己說話做事都要誠實的習慣。”

林肯被姑娘誠摯的話打動了,“好吧,我給你開一張。”說著,在一張卡片上寫下了這樣一行字:“請讓這位姑娘通行,因為她是一位信得過的姑娘。”

沒有人不喜歡真誠,如果生活中能再多一些真誠,少一些虛偽,世界應該會更美!

良知是真金

一個沒有才能和良知的人,充其量做一點蠅頭小利的事,終不能成為生活巨匠。

西班牙著名的畫家穆律羅(1618——1682)經常發現他學生的油畫布上總有未完成的素描,畫麵相當協調,筆觸極富天才。然而這些草圖通常都在深夜留下,一時無法判定作者為誰。

一天早晨,穆律羅的學生陸續來到畫室,聚集在一個畫架前,不由得發出驚訝的讚美聲。油畫布上呈現著一幅尚未完成的聖母瑪利亞的頭部畫像,優美的線條,清晰的輪廓,許多筆調無與倫比。穆律羅看後同樣震驚不已。他挨個詢問學生,探查究竟誰是作者。可學生都遺憾地搖頭,穆律羅感慨地讚歎道:“這位留畫者總有一天會成為我們所有人的大師。”他回頭問站在身旁顫抖不停的年輕奴仆:“塞伯斯蒂,晚上誰住這兒?”

“先生,除我之外……別無他人。”

“那好,今天晚要特別留神。假如這位神秘的造訪者大駕光臨而你又不告訴我,明天你將受罰30鞭。”

塞伯斯蒂默默屈膝,恭順而退。

那天晚上,塞伯斯蒂在畫架前鋪好床鋪,酣然入睡。次日淩晨鍾鳴三響,他倏然從床鋪上蹦起來,自言自語地說:“3個小時是我的,其餘是我導師的”他抓起畫筆在畫架前就坐,準備塗掉前夜的作品。塞伯斯蒂提筆在手,眼看畫筆即將落在畫上時卻凝然不動了。他呼喊道:“不!我不能,絕不塗掉!讓我畫完吧!”

一會兒,他進入了畫畫的鏡界:時而點綴點色彩,時而添上一筆,然後再配上柔和的色調。3個小時不知不覺悄然而逝。一聲輕微的響聲驚動了塞伯斯蒂。他抬頭一看,穆律羅和學生們靜悄悄地站在周圍!晨底從窗戶中透進,而蠟燭仍在燃燒。

天亮了,塞伯斯蒂依然是個奴仆。所有的人目光都投向塞伯斯蒂,流露出熱切的神情。他雙眼低垂,悲切地低下頭。

“誰是你的導師,塞伯斯蒂?”

“是您,先生。”

“我是問你的繪畫導師?”

“是您,先生。”

“可我從未教過你。”

“是的。但您教過這些學生,我聆聽過。”

“噢,我明白了。你的作品相當出色。”

穆律羅轉身問學生們:“他該受懲罰還是應得獎勵?”

“獎勵!先生。”學生們迅速回答。

“那麼獎勵什麼呢?”

有的提議賞給一套衣服,有的說贈送一筆錢,這些無一打動塞伯斯蒂的心弦。有個學生說:“今日先生心情愉快,塞伯斯蒂,請求自由吧。”

塞伯斯蒂抬頭望著穆律羅的臉龐:

“先生,請給我父親自由!”

穆律羅聽後深為感動,深情地對塞伯斯蒂說:

“你的畫筆顯露出你的非凡才能;你的請求表明你心地善良。從現在起,你不再是奴仆,我收你為我的兒子,行嗎?……我穆律羅多幸運啊,竟然造就出一位了不起的畫家!”

時至今日,在意大利收藏的名畫中,仍能看到許多穆律羅和塞伯斯蒂筆下的優美作品。

真金不怕火煉,才能使善良的塞伯斯蒂成為了一名偉大的畫家,而這些也正是我們每個人成功所必備的。

事實勝於雄辯

事實是最有力的說服工具,如果你想成為勝者請用事實說話。

1943年3月的一天,艾森豪威爾將軍命令巴頓接替弗雷登多爾將軍,去指揮突尼斯的美國第二軍。

一次,巴頓為了整頓軍紀,發出了“頭盔上必須標明軍銜”的命令。然而,一名資曆很深的老上校卻拒絕執行命令,他認為,在頭盔上印老鷹等於向敵人提供射擊目標。由於他的想法許多軍官也不標明軍銜了。整個第二軍士兵身上穿著各式各樣的服裝,紀律十分鬆弛,見到長官既不敬禮,也不叫一聲長官。

巴頓先找到了這位老上校,老上校卻爭辯說:“我常到前線去,頭盔上標明軍銜無疑為敵人提供射擊靶子,如果我死了,就不能為你和我的部隊服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