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人問艾森豪威爾將軍一個有關軍事機密的問題,艾森豪威爾將軍作耳語狀說:“這是一個機密問題,你能替我保密嗎?”於是那個人就連忙說:“我一定能!”艾森豪威爾將軍則回答道:“那我同樣也能!”
無獨有偶,小林從一個朋友那裏借了一架DV,他一邊走一邊擺弄著,這時剛好小趙迎麵走來了。他也知道小趙有個毛病——見熟人有什麼“新鮮東西”非要“借”去玩幾天不可,這回他看見小林手中的DV免不了又要“借”去。盡管小林百般說明情況,小趙依然不肯放過。小林靈機一動,故作姿態地說:“好吧,借給你也可以,不過你不能借給別人,做得到嗎?”
小趙一聽連忙說:“當然,當然,我一定做得到。”
“絕不失信?”小林還追加一句。
“絕不失信!失信還能叫做人?”
小林斬釘截鐵地說:“我也不能失信,因為我也答應過別人,這個DV絕不外借。”聽到這兒,小趙目瞪口呆,這件事隻得作罷。
有很多的問題,我們也可以巧妙地把對方設置在同樣的場景之中,以此來引誘對方做出他的判斷,從而讓對方明白自己的處境或意思,以達到巧妙拒絕對方的目的。
當人的思維朝著一定的方向行進,特別是當人處於亢奮狀態時,命令式的語言、強迫式的手段,其製止效果可想而知。碰到以上這些突發事件時,隻有巧借其勢,用巧妙的語言形式自然地加以引導,才能達到扭轉局勢的目的。
順勢牽連、借風行舟的拒絕藝術能有效地使人從困境中擺脫出來,但必須注意“牽”得要自然,“連”得要巧妙,不能牽強附會,否則會弄巧成拙。
一個教師剛走上講台,同學們忽然大笑起來,令他感到莫名其妙。坐在前排的一位同學小聲對他說:“老師,你的扣子扣錯了。”
教師一看,果真,第四顆扣子扣在了第五個扣眼裏。當時場麵有些尷尬,突然間,這位教師煞有介事地對學生們說:“老師在想心事,急急忙忙趕著來上課才會不小心扣錯。不過,這也沒什麼好笑的,昨天我們有的同學做作業運用數學公式就是這樣張冠李戴的。”
這位教師先是用話為自己解圍,緊接順勢把這件事和學生的學習情況連了起來,借此作比,指出了學生學習中的類似錯誤,既顯得自然,又表達得具體,這種順勢牽連、借風行舟的方式運用得恰到好處。
還有一次,這位教師走進教室準備上課時,卻看到學生正在為昨晚的女排比賽議論紛紛。麵對這一睛況,他沒有命令學生們立即停止議論,而是興致勃勃地加入了討論,談了自己的感想,幾分鍾後學生們都靜下心來聽他講時,他卻巧妙地將話鋒一轉。
“中國女排的勝利為中國人爭得了榮譽,它證明了中國人的偉大,但是中國在科學、經濟上還很落後,被人瞧不起,我們要有中國女排這種拚搏精神,在科學和經濟建設方麵都要努力迎頭趕上那些發達國家。因此從現在開始,我們就得好好抓緊每一次的學習機會,認真學習每一堂課。”
他及時地“借”學生強烈愛國熱情的“東風”,恰到好處地加以點撥指引,順勢將學生們的熱情“牽連”到了學習這條“船”上,不僅很快恢複了課堂秩序,還借此激勵學生們努力學習,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