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水推舟,將錯就錯,其關鍵在於這個“錯”必須是不能承認的,而且要能自圓其說,把錯的說成對的,以錯帶錯,另辟蹊徑,是把話說好的最高明手法之一。
暗示別人要有策略
有一次,一個朋友家裏來了客人,坐在客廳裏一直聊,無意離去。
這位朋友還有其他事情要做,屢次暗示客人,但是那位客人卻是個“執迷不悟”的人。這位朋友無奈之中心生一計,對他說:“我家的菊花開得正旺,我們到園子裏去看看?”
客人欣然而起,於是朋友陪他到花園裏觀賞菊花。看完後,朋友趁機說:“還去坐坐嗎?”
客人看看天色,恍然大悟地說:“不了,不了,我該回家了,要不就錯過末班車了。”這種情況下,如果這位朋友直接聲明自己有其他事情要做,豈不傷了感情?
會說話的人知道哪些話能說,哪些話不能說。委婉含蓄無疑是他們的一大“招數”。他們用委婉含蓄的話語,既堅持了自己的原則,又不會令朋友、聽者太過難堪。
還有一例,晚飯後,幾位青年人去拜訪某教授。不知不覺已談到深夜,教授接著其中一位青年人的話題說:“你提的這個問題很值得研究,明天我去A城參加一個學術會,準備就這個問題找幾位專家一塊聊聊。”
幾位青年立刻起身告辭:“很抱歉,不知道您明天還要出差,耽誤您休息了。”
一位不知情的客人,若令你不走不可,欲走又不得,也不便明言時,是很尷尬的。這時,你不妨采取一些巧妙的暗示。諸如看看鍾表,或者隨意地問他忙否,然後再告訴他你最近都很忙。
一般,稍微敏感點的客人,通過察言觀色,肯定就會起身告辭,但若是“執迷不悟”的客人,於此“無動於衷”,我們就可以巧妙地轉移一下地點,像上述那位朋友的“調虎離山”之計還是很適用的,這樣既維護了彼此的情感,又不至於讓自己的事情拖延,實在兩全其美。
而上述那位教授打發人的技巧,就與特定的交際場合、對象、自身的身份相稱,實現了和諧溝通。試想,如果直言“改日再談”,雖可以達到辭客的目的,但卻易置對方於尷尬的處境,也有失教授慈祥和藹的形象。
在現代交際中,當需要批評或提醒他人而又不便直接向他提出時,便可考慮使用側麵暗示法。從側麵提出一些看似與主題無關的話題,可以用此來達到啟示、提醒、勸阻、教育他人的目的。側麵暗示要注意在話說出口之前,先開動腦筋,從正麵、反麵、側麵多角度地想一想,尋找出可以使人得到啟示的多種不同的表達方式,選擇其中一種最好的,以便達到預定的交際目的。
一位顧客坐在一家高級餐館的桌旁,把餐巾係在脖子上,餐館經理很反感,叫來一個女服務員說:“你要讓這位紳士懂得,在我們的餐館裏,那樣做是不允許的,但話要說得盡量委婉些。”女服務員來到那位顧客的桌旁,很有禮貌地問:“先生,您是刮胡子,還是理發?”話音一落,顧客立即意識到自己的失禮,趕快取下了餐巾。
女服務員沒有直接指出客人有失體統之處,卻拐彎抹角地問兩件與餐館毫不相幹的事——刮胡子和理發,表麵上看來似乎是女服務員問錯了,而實際上還是通過這種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來提醒這位顧客,既使顧客意識到自己失禮之處,又做到了禮貌待客,不傷害他人的麵子。女服務員采用的正是側麵暗示的技巧。
當然,對那些很熟悉的朋友,你可以直接地告訴他,他肯定也會諒解。
聽話聽聲,鑼鼓聽音
南唐時期,稅收苛嚴,百姓不堪重負。很多大臣勸諫烈祖減輕賦稅都沒有結果,時逢京師又遇大旱,民不聊生。
一天,烈祖問群臣:“外地都下雨,為什麼唯獨京城不下?”大臣申漸高一聽立即抓住這個機會進諫,但又不能直言,便詼諧地說:“因為雨怕收稅,所以不敢人京城。”
烈祖天生睿智,知其話中暗含之意,大笑一陣後,即頒布聖旨減輕稅收,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大臣申漸高借助一句委婉的暗示便使烈祖減輕稅收,為百姓做了一件好事。
說話用一種委婉的方式巧妙攻擊對方的心靈,使他洞察到你的言外之意,對方便會欣然同意你的請求。這樣說話,於人於己有利而無害,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