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婆婆對某個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時,即使不正確也肯定有著她的某些人生經驗,你可以透過問題看到這點並加以讚揚;當婆婆對你談起她過去“光輝亮麗的歲月”時,你要為她的美麗而喝彩;當你婆婆對你談起當年他們是怎麼走出困境,走向成功的,你更應稱讚她那種不怕艱難、不屈不撓的精神和勇氣。
婆婆是丈夫的母親。你在婆婆麵前誇她的兒子——你的丈夫,也是激起婆婆歡心的一個方麵。總之,你丈夫所有的優點都與婆婆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這樣婆婆也會覺得你媽也同樣生了你這個好女兒,她的兒子娶你為妻也是他的福氣了。
需要注意的是,“讚美”和“恭維”要拿捏有度,令人感到見外的恭維不僅會在無意中將彼此的距離拉開,更有“防範他人侵犯”的意味,如果言不由衷,那就會收到相反的效果。
讚美孩子的閃光點
如果沒有讚揚和鼓勵,任何人都會喪失自信。可以這樣說:人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稱讚。真誠的讚美會感動每個人,包括孩子。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對孩子的激勵也是一件長期的事。不可能像“春天播種,秋天收獲”那麼簡單。當一道極複雜的數學題擺在你麵前,令你找不著半點頭緒時,你可以不耐煩地把它扔到一邊去,說明天再做或索性放棄它。但孩子不是數學題,不是你煩了就可以放棄對他們的教育的。另外,由於兒童個性的不穩定性,又必須要有耐心,要有“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
萊特兄弟從小善於想象,有一天,兩人在一棵大樹下玩,抬頭看見密密麻麻的樹葉叢中有一輪皓月正掛在樹梢上,於是他們就想把月亮摘下來帶回家玩。結果,兩人爬到中途就從樹上摔了下來,還跌傷了腿。父親知道後,對孩子們的做法非但沒有批評,反而加以讚揚:“你們想爬上樹摘月亮的想法是新奇的,也是偉大的。可是月亮離我們那麼遠,豈是爬上樹就能摘到的?我希望你們將來製作一種有神翼的大鳥,騎著它到天上摘月亮去。”小哥倆聽了父親的讚揚,可來勁了。
此後,他們開始為實現他們的夢想而努力,不斷地設計“能去天上摘月亮的神鳥”,父親也一直不停地鼓勵、讚揚他們。後來,他們成功地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飛機。
很多孩子都有摘星星、摘月亮的奇想,是否每個家長都能像萊特兄弟的父親那樣從一件小事激發孩子的創造力,並長期不懈地給予支持和鼓勵呢?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從一班學生中挑出一個最平庸自卑,最不招人喜歡的姑娘,特意安排她的同學對她改變看法,即對她表示喜愛和讚揚。於是,從這天起這個姑娘周圍充滿了讚揚和熱心的幫助。有人說她漂亮,有人說她心靈手巧,有人送她禮物,有人每天與她一起回家……奇跡發生了,半年以後,這個原本默默無聞、自卑感很強的姑娘變得活潑開朗、有說有笑、充滿自信,她的學習成績和儀表風度與以前相比也大有改善,像是換了個人。
激勵確實有這樣的魅力,隻要你懂得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有特點的讚美,比一般化的讚美更可貴。任何一個人,最有收效的讚美不是稱讚他眾所周知的長處,而是指出蘊藏在他身上既極為可貴又尚未引起注意的優點,這種讚美將能開辟出孩子的智慧與力量。讚美要有的放矢
讚美雖然有積極作用,但絕不是越多越好。
對人施以讚美畢竟不是交際活動的最終目的,它不過是交際進程中的一種手段。讚美之言切不能濫用,隻可點到為止,而後要在和諧友好的氣氛中迅速轉入交際的正題,追求交際的成功。
有一次,乾隆皇帝問紀曉嵐:“紀卿,‘忠孝’二字作何解釋?”
紀曉嵐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為孝。”
乾隆立刻說:“那好,朕要你現在就去死。”
“臣領旨!”
乾隆說完就後悔了,但自己是金口玉言,豈能說話不算數。何況邊上有許多大臣,改口就太沒麵子了。
紀曉嵐磕頭遵旨,然後匆匆跑到後堂。不一會兒,他全身濕淋淋地回到乾隆皇帝跟前。乾隆驚訝地問道:“紀卿怎麼沒有死?”
“我遇到屈原了,他不讓我死。”
“此話怎說?”
“我到了河邊,正要往下跳時,屈原從水裏向我走來,他說:‘紀曉嵐,你此舉大錯矣!想當年楚王昏庸,我才不得不死,可如今皇上如此聖明,你為什麼要死呢?趕緊回去吧!’”
乾隆聽後放聲大笑,免了紀曉嵐的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