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台灣人,是我國近代傑出的愛國詩人、教育家,抗日護台的民族英雄。他原名秉淵,字仙根,號蟄仙、倉海,也稱倉海先生,詩文中常自署“東海遺民”、“台灣遺民”。《馬關條約》簽訂後,為抗擊日本對台灣的侵占,丘逢甲親率義軍,與日軍抗爭。護台失敗後,他內渡大陸,廣興新學,以圖強國。逝世前,丘逢甲仍不忘光複台灣。丘逢甲至今仍為台灣人民所深深敬仰。

1864年(清同治三年),丘逢甲出生於台灣苗栗縣銅鑼灣一家教書先生家。丘逢甲4歲入塾讀書,由其父教讀。他生性聰穎,6歲能詩,7歲能文,14歲考取秀才,福建巡撫丁日昌很是賞識,賜他為“東寧才子”(東寧即台灣別名)。25歲丘逢甲應福州鄉試,中舉人,26歲赴京會試,考中進士,成為我國曆史上台灣籍有數的著名進士之一。

時值19世紀晚期,中華民族危機日益嚴重,帝國主義瓜分殖民地鬥爭激烈,我國領土成了帝國主義瓜分的對象。台灣孤懸海外,為我國東南七省門戶,各國無不垂涎。在這種背景下,丘逢甲痛感民族、國家禍患重重,日益關心中外事變,接觸了西方文化,“慨然有維新之誌”,“毅然以天下為已任,恒為大吏陳國家大計”。他雖然中了進士,被任命為工部主事,但他深感清王朝腐敗無能,無意做官。他認為不如“專意養士講學,或為民間仗義興筆,反有意義”。於是在光緒帝接見後,他即告假歸台省親。回到台灣後,福建省台澎道唐景崧對他很賞識,請他出來做官,被他謝絕,他隻允任《台灣通誌》采訪師。1889年丘逢甲開始走上教育生涯,任台中衡文書院主講,同時在新竹五峰鄉創辦山莊書院,不久又任台南府羅山書院、嘉義府崇文書院的主講。他講的是新學,要學生在課餘,勤讀報章,關心國事,激發他們的愛國感情和民族意識。

正當丘逢甲在台灣發展教育時,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朝戰敗,中日簽訂割讓台灣的《馬關條約》。消息傳來,全國嘩然。丘逢甲憤然召集台灣鄉紳聯合致電清政府抗爭,要求清廷廢約抗戰,保衛國土,但無效。激於義憤,他傾盡家資,在清政府不顧台灣人民死活、台灣人民“無主可依”的情況下組織和率領台灣健兒,組成五萬餘人的抗日護台大軍,與日寇浴血奮戰。他與道員林朝棟協守台中,他們於新竹一帶與日寇血戰20餘晝夜,在犧牲的將領中有不少是他的學生,如薑紹祖(“敢”字營統領)、丘國霖(“誠”字營統領)、徐驤(“捷”字營統領)、吳湯光等烈士。經過浴血奮戰,終因彈盡糧絕,丘逢甲於同年七月底,在部將勸諫下,乃揮淚內渡大陸,歸返祖籍廣東鎮平縣文福鄉淡定村。回鄉後他築“念台精舍”培栽後進,把全部精力投入了教育事業中。

丘逢甲在劫後餘生回到家鄉後,痛定思痛,認為抗日護台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於人民缺乏應有的教育,不懂什麼是國家、民族利益及其與自身的關係。他在1900年與另一革命誌士唐才常會麵時曾談到台灣抗日失敗的教訓,他說,當時“台南北留下壯勇,不下四五萬;台中義軍雖屬新募,猶肯死戰。乃彼久練之兵,一與遇敵,土崩瓦解,真令人不勝憤懣,以後革命必先練學生軍乎?”他深刻認識到不造就一批具有愛國革命思想的新軍,就不足以使革命成功。這是他歸返大陸後大力倡導教育,創辦新學,開發民智的主導思想。

丘逢甲內渡後於1897年應潮州地方官之聘,出任韓山書院院長,從此重又踏上“育才救國”的道路。在韓山書院他提倡新學,著重介紹西方學說以啟民智,但遭舊勢力的反對,辭職離去。

1898年—1899年冬,丘逢甲主講於潮陽縣東山書院、澄海縣景韓書院,仍以新學保士。在連年講學活動中,他認識到舊式書院不能很好灌輸新知識,若想造就能振興國勢的人才,就必須創辦新學。於是他約同好友共同創辦了東文學堂。不久,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為了救國救民,丘逢甲加速了創辦新學的步伐,1901年春,他聯絡了粵東開明士紳,在廣東汕頭創辦了嶺東同文學堂。該學堂模仿天津北洋學堂分班教學的做法,除聘中文教員外,還聘請了在汕頭英、日籍學者以及歸國留學生為教師,課程設有經、史,還開設了算學、物理、化學、生理衛生、外語(日、英文),還有“兵式體操”。學堂堅持“取歐西法教育青年,以維新鼓舞士氣”,來學青年不少是傾向新思想、要求革命的青年。

丘逢甲在《緣起》一文中指出辦嶺東同文學堂的主旨。他說:“西人已以學強其國,於是侵淩遠東。日本誌士,相與奮發,不三十年亦遂以學強其國。而在東方,土地、人民十倍於日本之中國,乃鄙夷西學不屑道,以馴致以貧弱而危亡。”他辦同文學堂,就是為了盡速地通曉日本維新之道和西方的學術,他認為“學西文非十年不能道,學日文則一年而可成”,“且西人有用之書,東人多譯之”,“為求其速效,不能不先借徑東文,此本堂之宗旨也”。

丘逢甲在嶺東辦學,不過十餘年,就見效果,“嶺東民氣蓬勃奮發,國民軍起,凡光複郡縣,莫不有嶺東人參與其間,皆此校倡導之力”。

除了在嶺東辦學之外,丘逢甲還在廣東各地辦學。為培養小學教師他辦了“鎮平初級師範講習所”,還辦了不少小學、中學,“單以創兆名校之丘氏族學,閩粵之間不下十數”。

丘逢甲在內渡大陸後數年間,致力於辦新學,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成為廣東省乃至全國有聲望的教育家。1906年他被兩廣總督聘為學務處視學,及廣府中學堂與商業學校監督(校長),1908年又被教育界同仁公推為廣東省教育總會會長。

丘逢甲晚年堅決推崇孫中山民主革命學說,擁護辛亥革命。1908年他以兩廣學務公所議紳身份,委派革命黨人羅福星前往南洋視察僑校,羅氏得以在南洋從事革命活動;他還推薦革命黨人林修民(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之一)到廣東警官學堂任教;1909年他兼任兩廣方言學堂校長時,聘請革命黨人鄒魯、朱執信任教;他當選省諮議局副議長後,即安排革命黨人古應芬為諮議局書記長,鄒魯為書記。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丘逢甲聽到消息振奮不已,他寫道:“內渡十七年,無若今日快心者”,認為“革命軍從此推翻清室,建立共和,賢能在位,誠意振刷,則洗雪國恥,恢複故土,可指日計”。當時清政府兩廣總督張鳴岐妄圖在廣州掙紮,丘逢甲挺身而出,召集各界人士會議,力主擁護共和。而此時省諮議局不少議員相繼逃往香港,正議長易學清托病不出,身為副議長的丘逢甲當機立斷,於11月8日在諮議局召開各界人民會議,正式宣布廣東省共和獨立,並催在香港的革命黨人胡漢民速回省城任都督。從此,廣東宣告光複。

廣東軍政府成立後,丘逢甲被推為中華民國廣東省軍政府教育部部長。他與王寵惠、鄧憲甫三人又被推為粵省代表,赴南京參加籌建中央臨時政府的會議,在會上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丘逢甲被選為參議院議員,成為民國成立後第一名台灣省籍議員。1912年1月丘逢甲肺病複發,請假南歸,不幸於1912年2月25日溘然長逝。在彌留之際,他喃喃語曰:“吾不忘台灣。”終年48歲。

丘逢甲的一生,是愛國的一生。他一生為國家民族的團結統一而奔走呼號。為挽救民族危亡他大辦教育,為推翻清政府他擁護辛亥革命,他切盼“大九州當大一統……溶溶四海一家春”。台灣人民向以龍的傳人為光榮,他們十分崇拜民族英雄鄭成功,同時也崇拜抗日護台的英雄丘逢甲。台灣人民為了紀念他,開辦了“逢甲大學”。丘逢甲是值得我們永遠學習的愛國者和教育家,他的著作被後人收集在《丘倉海先生文集》中,這部光輝的著作,成為我們今天學習和研究他一生的寶貴資料。

羅福星

羅福星(1884--1914),字東亞,號國權,生於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今梅州市蕉嶺縣)高思鄉大地村。19歲時(1903)隨祖父來到台灣,住新竹苗栗一堡寮莊,就讀於苗栗公學校,未畢業即於1905年隨其祖父回到廣東,途經廈門時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歸抵故鄉後任小學教員,在本村小學任教兩年後,於1907年春赴新加坡,任新加坡中華學校校長。因水土不適,任職兩年後赴雅加達,任當地中華學校校長。不久又赴緬甸仰光,出任中國同盟會在該國所經營的書報社書記。直至1911年春,他與胡漢民、趙聲、林時(土+爽)及諸華僑革命誌士過從甚密,頻繁往來於南洋各地,宣傳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張,號召和組織華僑進行反滿抗情活動。

1911年4月18日,羅福星至印尼同盟會機關部之際,獲悉革命黨人電告,黃興等人將於本月27日在廣東舉事。他立即與幾位同誌一起從印尼回國,提前兩天趕到廣州參加廣州起義。在這次黃花崗之役中,羅福星隨黃興率領的敢死隊攻打兩廣督署,在激戰中身負重傷。廣州起義失敗後,他偕同胡漢民等避難至香港、緬甸,不久又到雅加達,與黃興相見,計劃再次起義。1911年10月10日晚,湖北革命黨在武昌起義,克複武漢三鎮後成立了湖北軍政府。黃興獲悉起義成功,即通過鄧樹楠給雅加達華僑書報社(同盟會機關)轉送密電,呼籲在財力等方麵急速予以支援。雅加達華僑書報社在接到黃興密電後,即通知羅福星等二人招募民軍。羅福星在短短的四五天時間內就從華僑中募集了2000餘人,星馳赴難,北上支援湖北軍政府。隊伍到達福州時,恰值南北議和成功,民軍於是被奉命解散。羅福星再次回到故鄉,任本村小學校長。這時期羅福星接到革命黨人、北伐軍聯團局劉士明的書信,其大意為:調查、視察台灣,以舉事於台灣,願君同讚此舉。羅福星接信後欣喜萬分,第二天即離開故鄉鎮平前往福州,並得到了福建都督名為受命“考察台灣教育”等事項的公文。

1912年12月,羅福星集合“十二同誌”到達台灣。他們以台北大稻埕為基地,分南北兩路進行地下活動。羅福星本人經常往來於台北苗栗之間,通過華民聯絡會館黃光樞及台胞謝德春、付清鳳、黃員敬等人,以“華民會”、“三點會”、“同盟會”、“革命會”等名義秘密發展組織。

羅福星赴台後往來各地,積極發展黨員、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內就已秘密發展了500餘人。台胞中被迫擔任隘勇、巡查補(一種輔助警察)、保正、甲長以及鐵路、郵政員工都有人參加。範圍除鄉村外還廣及基隆、台北、桃園、新竹等重要城鎮。同盟會勢力如此迅猛發展固然與當地各族人民反日怒火蓄之已久有關,但是也與羅福星卓有成效的宣傳、組織等工作分不開。

羅福星與革命黨在台灣發動起義的事,早在1913年4月上旬就有所泄漏,已經引起了日本警方的注意。然而,由於羅福星為光複台灣而高舉義旗,革命熱忱和耿耿忠心令人無限敬佩,在農工商界乃至在被迫為日本人做事的許多台胞中享有崇高威望,因而日警稍有動作就能及時被告知,無論藏匿在何處都能得到保護。所以被告密八九個月,他一直是有驚無險,一再逃脫敵人的追捕。

但是,不幸的事還是發生了。1913年9、10月間,受廣東都督派遣赴台發展革命勢力的吳覺民一派有人泄密,台南關廟、新竹大湖、台中南投和東勢角等地台胞秘密準備起義的事件亦相繼發生,於是日警在台灣進行大搜捕。12月18日晚,羅福星在淡水李稻穗家中被捕,同時被捕的還有另一革命者周齋。日警還搜去了一些文件,包括革命黨人的名冊和手記兩冊、感想錄《大革命宣言書》等。在《大革命宣言書》中,羅福星曆數了日本帝國主義對台灣進行殘暴殖民統治的十餘條罪狀,他寫道:日本滅我台灣於茲十有九年,而人民受害已非淺鮮,比如今日剝我皮膚,四五年後削我骨肉,八九年後必吸我骨髓矣!”

“哀哉我台民!概自日本亡我台灣,奪我財產,絕我生命,日本苛政無所不用其極,豈有諸君甘心長受此苛政之下乎?”

“今也日本政府之治安方針,視台民如盜賊土匪,欲絕滅之。”“苟有利之事業悉為日本政府官營之專賣之。”“凡人民產業日本政府悉課以極重之稅’。“種種苛稅,入不敷出,慘狀難堪”。“吾思世界上之殖民地,未有如台灣之苛稅者,亦未有如斯之吸收民脂民膏也”。

“最可痛者莫如地方日警。彼嚐借口保甲費、警察費、壯丁費等等名義,對人征收,飽入私囊。且濫用威權,如狼似虎,自為村中國王。”“刑事特務偵探橫行之事實不忍聞。彼嚐借口公職威脅平民。不論罪之有無,動遭拘禁。”“我中華民國人民再渡台者,備受日政府虐待,何堪言狀。我華民常受日警毆打暗殺。”

1914年2月16日,日本在苗栗開臨時法院審判羅福星等革命者。在法庭上,羅福星慷慨陳辭,宣稱他為台灣同胞爭取自由權利而死,雖死猶榮,從不後悔,更不認為有什麼過錯!對於父母妻子,因為他們都知道自己已獻身革命,也沒有任何顧慮。1914年3月3日,羅福星和關帝廟起義事件的李阿齊、東勢角起義事件的賴來、大湖起義事件的張火爐、南投起義事件的沈阿榮等20餘名革命誌士慷慨赴難。死時,羅福星年僅30歲。在從容就義前,羅福星留下遺書:“餘棄故山妻子,奔走東西,是為憂國愛民,斃而埋屍台灣,永為台灣紀念!”

羅福星的起義活動,雖然在沒有發動之前就遭到破壞,但他所提出的鬥爭目標正體現了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精神,他對日本殖民主義統治的抨擊代表了廣大台胞的心聲。他那憂國憂民、不畏強敵、視死如歸、從容就義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崇高品質,始終閃耀著光輝,為廣大台胞所懷念。

井勿幕

井勿幕,初名泉,字文淵。陝西蒲城縣三合鄉人,生於1898年2月12日。是中國最早的同盟會員之一。在辛亥革命中,他積極奔走,以年輕的熱血之軀奉獻於祖國和人民,被孫中山譽為革命的“後起之秀”,“西北革命巨柱”。井勿幕幼時聰敏好學、誌向遠大。1903年冬,15歲的井勿幕遠渡重洋赴日留學。1905年8月20日加入了孫中山在東京創建的同盟會。同時,他很想陝西也盡快成立這個組織,遂向孫中山請求回國。孫中山被其年少誌大所感動,便同意其回國的請求。回陝後,他便奔赴渭北各縣,宣傳同盟會綱領,秘密發展了30多名成員。成立了同盟會陝西支部。從此,反清的火種在三秦大地燃起!

辛亥革命前夕,陝西反清浪潮洶湧澎湃,這與井勿幕的精心策劃、積極奔走是分不開的。

1906年夏秋之後的兩三年間,他又曾兩度赴日,除讀書並籌建同盟會東京陝西分會外,他又於1907年2月,回國並親自去南方會見了黃興和秋瑾,了解革命形式。後即赴日向同盟會東京總部負責人吳玉章做了彙報。這次在東京住了一年,一麵研究國際國內形勢和思潮,一麵籌劃陝西籍留日學生在東京創辦《夏聲》雜誌。他以“大無畏”、“俠魔”等筆名發表許多文章,揭露清政府的黑暗和腐朽,宣傳民主共和思想,聲援國內反清鬥爭。1908年秋,“蒲案”爆發。井勿幕遂在《夏聲》雜誌第八號發表了《蒲案感事》一文,揭露蒲城知縣李體仁封閉學堂,毒打師生,違法濫刑,草菅人命的罪惡行徑。在國內外輿論壓力下,清政府最終將李體仁革職查辦。1909年春,於右任因創辦《民呼日報》宣傳革命,被上海英租界捕房逮捕。井勿幕立即在《夏聲》上發表文章揭露事件真相,呼籲社會輿論支持正義,引起國內外的震動,英方最終隻好釋放了於右任。尤其在1908年發表的長篇政論文章《二十世紀之新思潮》一文,盛讚社會主義理論,指出資本主義製度以成"晚照斜陽,行將就沒而黑雲蔽空","衝天之大浪來者,即此社會主義新思潮也"。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全省乃至全國最早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章。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但最終被袁世奪了勝利果實。而此時同盟會內部也出現了分化,有的人倒向了袁世凱。單井勿幕始終堅持革命,堅決反對袁世凱的倒行逆施。1915年12月,袁世凱陰謀稱帝,反袁怒潮席卷全國,蔡鍔將軍首舉儀旗討袁。井勿幕在上海同熊誌武等人商定反袁,隨即赴雲南參加反袁鬥爭。曆任參謀和前敵總指揮,轉戰四川滬洲、徐府一帶。後來他策應陝西的反袁護國鬥爭,喬裝商販徒步回陝。此時袁世凱在全國的一片唾罵中憂懼而死,但陝西仍為皖係軍閥段祺瑞的爪牙陳樹藩控製。井勿幕十分氣憤,旋既赴京聯絡革命誌士,開展反對陳樹藩的鬥爭。1917年12月,陝西國民黨革命派響應孫中山廣東軍政府號召,反對北洋軍閥段祺瑞廢棄《臨時約法》,成立靖國軍,打響了護法戰爭。於右任被陝西的國民黨人士從上海請會,任陝西靖國軍總司令,分兵六路進攻陳軍。陳樹藩驚慌失措,請井勿幕以調解人身份去三原(陝西三原縣),企圖借井之聲望分化瓦解靖國軍。井勿幕素孚眾望,加之靖國軍多係井之舊部,所以他一到三原就被推舉為陝西靖國軍總指揮,一時間士氣大振陳樹藩更加惱火

1918年10月,雲南靖國軍第八軍軍長葉荃率部援陝,到達第一路軍郭堅駐防的鳳翔縣(陝西鳳翔縣)。11月中旬,井勿幕一行前往鳳翔慰勞葉部,當井勿幕返回三原途經興平(陝西興平縣)時,忽然接到郭堅來信,約井勿幕於21日赴興平南仁堡參加軍事會議。井勿幕明知赴會有險,單他認為"隻要對革命有好處,我是不怕犧牲的。"並如期赴約。結果他一到就被陳樹藩勾結的靖國軍內部敗類郭堅部營長李棟材殺害,年僅31歲。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悲歌從天落,壯誌未酬身先死。井勿幕的被害,使辛亥革命失去了北方的一麵大旗。於右任當時致函國會眾議院:“天乎何心,壞我長城!唯有誓滅國賊,慰我先烈。”廣州孫中山護法大元帥府特贈井勿幕陸軍中將,明令嘉獎撫恤。辛亥革命著名革命家章炳麟親自為他撰寫了墓誌銘,予以高度評價,井勿幕的一生從事近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事業,勇往直前,奮不顧身,真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包森

包森(1911-1942)原名趙寶森,又名趙寒,蒲城三合鄉義龍趙家村人。著名抗日將領,“中國的夏伯陽”,抗日民族英雄。

包森幼年曾求學於蒲城縣東槐院小學,後入三原省立三中、西安高中等校。學習期間受進步思想,積極參加社會活動,抨擊時政,宣傳革命,還多次參加抗暴鬥爭。“九·一八”事變後,麵對祖國山河破碎,日寇暴行,當政者投降媚外積極反共政策,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他參與砸涇陽縣國民黨黨部牌子;在西安參加痛打國民黨考試院院長戴季陶事件。曾先後兩次被開除,一次被軍警逮捕。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組織涇陽、三原、耀縣等地下遊擊隊。發動群眾抗糧款、打土豪,擴大革命根據地。1933年再次被捕,以“危害民國”罪判刑十年。在獄中組織絕食鬥爭,迫使監獄改變了對政治犯的虐待。1936年楊虎城營救出獄。

1937年入延安抗大學習,1938年6月畢為分配到平西房(山)、淶(不)、涿(縣)聯合縣任縣長,後任四縱三十三大隊團總支書記。從平西挺進冀東,開辟燕山根據地。六月十七日抵達興隆縣上下葦塘村遇敵。包森擔任占領城垣北山要地任務,與敵激戰二十分鍾即占領北山。旋即撲向城內日本憲兵司令部,半夜奪得縣城。興隆大捷後繼續東進,連克六道河、佛爺嶺、半壁山等敵人據點,牽製幾股敵人無法行動。遂後奉命開辟興隆東南、遵化東北遊擊區和盤山抗日根據地。他擅長用兵精於指揮。采取奇襲、奔襲、分散、集中等靈活機動的遊擊戰術,粉碎了日寇五次大規模“掃蕩”和數十次的清鄉“討伐”。與此同時,遊擊隊還和偽軍、“反共自衛團”以及地主武裝“夥會”等,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1939年四月,包森巧施妙計,生擒了日本天皇的表弟、憲兵赤本大佐,並加以處決。這使日本朝野震驚,也使中國國威大振,包森也成了抗倭名將。

1940年元月,包森赴華北通往東北的咽喉要道盤山地區開辟新區。他率新成立的十三團,在幾個月裏,迎擊了敵人五十多次“掃蕩”,發展了部隊。1941年七月,日本為發動太平洋戰爭,冀東日軍調走,改調四萬五千治安軍,要求建立“模範治安區”。包森率軍首戰四十裏鋪,半小時殲敵四百五。接著以十三團一部取得雙城子攻堅戰勝利,全殲敵一個營。遂後又取得了果河沿大捷。他以七個連的兵力,對付敵人十個團,殲敵千餘人,受到晉察冀軍區司令部通令嘉獎。之後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指揮了西梁子河、賈莊子等戰鬥,使日偽軍聞風喪膽。日本侵華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哀歎:“到冀東如入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