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顧永田
顧永田(1916―1941)江蘇銅山人。曾就讀於徐州、上海等地學校。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往山西犧盟會任特派員,並先後任山西工衛旅第一總隊連指導員、營教導員和二十二團團長等職。1939年底,任文水縣縣長,發動群眾,組織武裝,積極配合工衛旅開展晉中平川遊擊戰,被群眾稱為“萬裏挑一的好縣長”。1940年底,調晉綏邊區第八行政專員公署,任專員。1941年1月26日,除夕之夜,親率一支隊伍到交城縣木頭溝伏擊前來“掃蕩”的日偽軍,戰鬥中數次率隊衝入敵陣拚殺,負傷後仍指揮作戰,斃敵30餘人。1月27日黎明,再中敵彈,壯烈犧牲。時年25歲。1956年,其遺骨被移葬於石家莊華北軍區烈士陵園。
顧士多
顧士多(1915―1940)河南羅山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曆任營長、團長等職。1934年,任鄂東北獨立團團長,堅持鄂豫邊遊擊戰爭。1938年初,任新四軍第四支隊第九團團長。同年春,率部挺進長江北岸,指揮大小戰鬥數十次。其中蔣家河口伏擊戰殲敵20餘名,棋盤嶺兩次戰鬥斃傷日軍小隊長以下70餘名,俘敵4名,毀敵汽車50餘輛,受到中共中央表揚。1939年11月,到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受訓。畢業後,任新四軍江北遊擊縱隊第二團副團長。1940年8月,所部在安徽無為縣與進行“掃蕩”的日偽軍遭遇,當即指揮部隊應戰,激戰中犧牲。時年25歲。
宮惠民
宮惠民(1906―1937)字劍豪。廣東曲江人。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後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三十四特務連排長。1926年,隨軍參加北伐。在北伐諸役中,屢建戰功,逐步升任連長、營長、中校團附及第四集團軍上校參謀等職。1935年夏畢業於陸軍大學,被分配到陸軍第四軍任上校科長。不久,調任陸軍第九十師上校團長。1937年夏,奉命率部從貴州趕赴上海參加淞滬會戰,擔任攻擊羅店東南一線日軍的任務。戰鬥中,身先士卒,率全團與敵反複激戰,終於攻占日軍陣地。同年10月,因功升任陸軍第九十師第二○七旅少將旅長。旋奉命率部在嘉定縣清水顯一線阻擊日軍,多次率部與日軍展開白刃格鬥。激戰中,左臂中彈,仍裹傷堅持戰鬥。後被日軍飛機炸彈炸中要害,於10月28日下午壯烈犧牲。時年31歲。
耿西華
耿西華(1920-1945)山東冠縣人。1937年參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曆任地下交通員、教導員、聯防大隊長、區武委會主任等職。1945年初,出席冀魯豫邊區慶功會,被授予“殺敵英雄”稱號。在抓特務、除漢奸、襲擊敵炮樓的鬥爭中,以英勇善戰聞名。1945年7月7日夜,冠縣清水區西焦莊遭1000多名日偽軍包圍,為掩護其他民兵撤退、保護群眾和大批公糧,隻身引開敵人,與敵周旋數小時。彈盡後,又徒手與敵搏鬥,英勇犧牲。時年25歲。中共冠縣縣委和縣抗日民主政府曾將西焦莊更名為“西華村”,並定其犧牲日為“西華紀念日”。
高誌航
高誌航(1907―1937)原名高銘久,字子恒。遼寧通化人。1924年在奉天(沈陽)中法中學畢業後,考入東北陸軍軍官學校。1924年8月,被選送法國莫拉若高等航空學校學習,為此改名為誌航。後轉入法國伊斯特陸軍航空戰鬥學校學習飛行。1926年回國,被任命為東北航空處少校(陸軍銜)駕駛員。在一次飛行訓練中,因機械故障折斷右腿,術後右腿短了1厘米,被稱為“瘸子飛行員”。1931年“九一八”事變時,向東北軍司令部請戰不允,遂偷赴北平向空軍司令張煥相請戰,又不允,乃憤而去職赴上海,參加抗日救亡宣傳運動。1932年,經同學介紹到杭州筧橋空軍總校。在一次有英、德、意等國飛行員參加的空中表演中,因技術高超受蔣介石賞識,蔣即將己“窗天”號座機送其作為獎勵。不久,相繼升任航校驅逐機隊隊長、航空第六隊隊長。1935年9月,奉命赴意大利購買飛機,曾拒絕意方重賄,轉去美國購回霍克式驅逐機100架。同年晉升為第四航空大隊大隊長。1937年8月13日,淞滬戰爭爆發後,於8月14日空戰中首開紀錄,擊落日機1架。此役共擊落敵機6架,中國空軍無一損失,取得空戰大捷。“8月14日”遂被定為國民黨空軍節。在此後的數日空戰中,又擊落敵機數架,無一次空還。後又兩次夜間空中伏擊,重創日本空軍。因屢建奇功,被晉升為空軍上校驅逐司令,直轄3個驅逐大隊,並兼任第四大隊大隊長,第四航空大隊亦被命名為“誌航大隊”。1937年10月,在周家口機場駐防時,因機場警報不靈,遭日軍轟炸機偷襲,於座機中壯烈殉國。時年30歲。後其靈柩被送到湖北宜昌安葬。
高禹民
高禹民(1916―1940)原名升山。山東高密人。幼隨父母遷居墨龍江依蘭縣,後轉勃利縣城。1934年入依蘭縣立中學讀書。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中學黨支部書記。1936年,任中共依蘭縣委書記,後調中共北滿省委做宣傳工作。1937年冬,任中共下江特委書記。1938年6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主力西征後,負責領導留守部隊堅持鬥爭。1940年1月,被選為中共北滿省委執行委員。2月,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九支隊政委。9月,率部配合三支隊攻占克山縣城。後調任三支隊政委。10月,率部攻克霍龍門車站,毀敵數處軍用倉庫,繳獲槍支彈藥馬匹甚多。同年11月9日,率所部尖兵班11人行動時,與大隊敵軍遭遇,於戰鬥中壯烈犧牲。時年24歲。
高永祥
高永祥(1912―1945)甘肅靈台人。1927年被抓入軍隊當兵。1931年12月,隨軍參加寧都起義,編入中國工農紅軍。後加入中國共產黨,曆任連長、營長、團長等職。隨軍長征後,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36年西安事變後,奉命到太原,幫助閻錫山訓練新軍,任遊擊訓練班教員。1937年11月,日軍進攻太原,即率部分學員至清徐縣打遊擊。後所部被編為山西戰總會第一縱隊二支隊,任支隊長。1938年所部改編為山西保安二區一支隊,不久又改編為暫編一師三十六團二營,任營長,率部轉戰於神池、五寨、岢嵐一帶。1939年,閻錫山發動“十二月”事變,即率部配合決死四縱隊反擊頑軍。後所部正式編入八路軍序列。1940年2月,在對日軍戰鬥中,率部占據有利地形,挫敗日軍高橋大隊數次進攻,並帶頭衝入敵陣展開肉搏戰,共斃傷敵150餘人,生俘6人。6月,任三十六團團長。1941年春,率部反擊日軍大“掃蕩”。一次,伏擊敵“掃蕩”部隊,斃敵100餘名,繳獲甚多。1944年5月,指揮部隊、武工隊和民兵,拔除五寨縣縣城以外的10多個敵據點。1945年4月,收複淪陷7年的五寨縣城。後升任晉綏二分區副司令員。同年7月下旬,率三十六團伏擊日軍。激戰中指揮所被圍,率參謀和警衛員與敵搏鬥,壯烈犧牲。時年33歲。三十六團為其舉行隆重追悼大會。分區司令員許光達在會上高度評價其一生。其犧牲的地點橫山村改名為永祥村。建國後,其遺骸遷入石家莊華北軍區烈士陵園。
高特
高特(1911一1941)河北蠡縣人。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赴山西盂縣,建立抗日自衛總隊,任指導員。1939年,率部擊斃西煙敵據點日軍中尉小隊長和4名兵曹;又在岑峰村消滅日偽軍3個中隊,活捉偽軍隊長和日偽軍40餘人。被當地人民譽為抗日殺敵英雄。1941年冬,所部在盂縣遭敵襲擊。指揮所部英勇殺敵,並手斃日軍隊長中雲。後被敵援軍包圍,突圍時犧牲。時年30歲。
高鵬
高鵬(1904―1938)字平厚。陝西乾縣人。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生。在國民黨陸軍第二十二師曆任排長、連長、參謀、營長。1932年冬,隨軍參加長城抗戰。1933年在古北口戰鬥中英勇殺敵,右臂負傷。後升任一四九團中校團附。1937年“七七”事變後,任二十五師一五○團團長,率部轉戰華北。同年冬,率部於邯鄲夜襲日軍飛機場,毀敵機6架、汽油庫1所。1938年3月參加台兒莊會戰。大捷之後,追擊日軍至江蘇邳縣一帶。4月20日,麵對日軍主力組織的反撲,率部扼守蓮花山,予敵痛擊。21日,日軍再施撲擊。激戰中身負重傷,仍裹傷指揮戰鬥,扼守陣地4晝夜,斃敵數千。所部將士亦大部戰死。24日,率餘部與撲上山頭陣地的日軍展開肉搏,頭部中彈,壯烈犧牲。時年34歲。
高捷成
高捷成(1909―1943)福建漳州人。1926年參加國民革命軍。1928年入廈門大學攻讀經濟學。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後畢業於紅軍大學第一期,並首創紅軍會計工作製度。1938年,任冀南稅務總局局長。1939年秋任冀南銀行行長。1943年5月14日與敵遭遇,不顧個人生死,堅持讓隨行人員帶重要文件先行撤退,並予掩護,英勇犧牲。時年34歲。
高國傑
高國傑(1921―1944)小名貴鎖,化名康立齋。山西榆次人。1938年秋,衝破家庭重重阻攔,投奔榆次縣路北抗日根據地參加抗日鬥爭。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犧盟會工作員、區公所助理員、區長等職。1943年5月,奉命化裝去太原購買槍支,途經北趙村時,因漢奸告密被敵包圍。準備突圍時,手槍發生故障,遂徒手與敵相搏,為敵所擒。在獄中,敵相繼以高官厚祿、妖豔女人、家屬親戚等誘降勸降,均不為所動。敵又施用各種毒刑,仍堅貞不屈。1944年8月6日,被敵釘在樹上,活活用刀刺死。時年23歲。(1921―1944)小名貴鎖,化名康立齋。山西榆次人。1938年秋,衝破家庭重重阻攔,投奔榆次縣路北抗日根據地參加抗日鬥爭。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犧盟會工作員、區公所助理員、區長等職。1943年5月,奉命化裝去太原購買槍支,途經北趙村時,因漢奸告密被敵包圍。準備突圍時,手槍發生故障,遂徒手與敵相搏,為敵所擒。在獄中,敵相繼以高官厚祿、妖豔女人、家屬親戚等誘降勸降,均不為所動。敵又施用各種毒刑,仍堅貞不屈。1944年8月6日,被敵釘在樹上,活活用刀刺死。時年23歲。
高功叔
高功叔(1910―1942)原名高展成,山西永濟人。1927年考入蒲阪中學。畢業後,曾任教於本村和曾家營村小學。1937年加入犧牲救國同盟會,從事抗日宣傳工作。同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並任虞鄉縣人民抗日自衛隊中隊指導員。1939年2月,所在自衛隊改編為新軍政衛一支隊第八大隊,任大隊指導員。同年4月,所在大隊改編為團,任團政委。1941年春,調任中共介休縣委副書記。1942年初,任中共介休縣委書記。同年4月18日,在興地村遭日軍襲擊,激戰中犧牲。時年32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因其死因鮮為人知,長期蒙受不白之冤。1984年10月1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經查證,弄清其犧牲經過,追認其為革命烈士。
高凡
高凡(1908―1943)原名張二小、羅岡。安徽鳳陽人。早年畢業於南京汽車學校,曾任國民黨13軍汽車隊小隊長。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晉察冀二地委宣傳部巡視員。1939年4月任代縣公安局局長。1940年初,任代縣抗日基幹遊擊大隊大隊長兼政委。1942年秋,任中共代縣縣委敵工部長,常深入敵占區,搜集情報,並在敵占區建立情報網絡。1943年8月14日,深入敵占區從事偽軍策反工作時,被策反對象出賣,遭日軍包圍,突圍時壯烈犧牲。時年35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共代縣縣委和縣人民政府將其犧牲的寨裏村更名為“高凡村”,以示紀念。
符竹庭
符竹庭(1912―1943)江西廣昌人。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曆任團政治交通員、獨立大隊政委、團政委。曾獲中共中央軍委所頒二等獎章。長征途中,任紅一軍團第二師政治部主任。到陝北後,入紅軍大學學習。1937年初,調任紅四軍政治部副主任。同年8月,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團政治處主任。9月,參加平型關大戰。1938年9月,任一一五師東進抗日挺進縱隊政治部主任,開赴冀魯邊開辟抗日根據地,後調任一一五師獨立旅政治部主任兼魯西軍區政治部主任。1940年底,調任教導二旅政委。1941年春,率部進入濱海區開辟抗日根據地,先後參加青口、海陵等戰役,殲滅日軍數千人。1943年1月,率部襲擊山東郯城,有力地配合了冀魯邊區反“掃蕩”鬥爭。4月,率部攻打贛榆城,親隨突擊隊衝上城樓指揮攻城,殲敵2000餘人,攻占該城。11月26日,濱海軍區機關遭敵偷襲,即指揮警衛部隊反擊,於戰鬥中負傷犧牲。時年31歲。當地軍民遵其遺囑,將其葬於贛榆縣抗日山上。贛榆縣亦曾改名為竹庭縣。
符儀廷
符儀廷(1905―1937)字樹茂。海南文昌人。黃埔軍校第六期步科畢業生。曾任國民黨陸軍連長。1937年春,升為八十八師五二四團少校營長。同年,隨軍參加淞滬抗戰,率營守備上海閘北寶山路一帶,與日軍反複衝殺,共殲敵500餘人,獲嘉獎。後奉命參加南京保衛戰,守衛雨花台地區。自12月4日始,率部堅守陣地,與日軍血戰6晝夜。11日晚中彈犧牲。時年32歲。
符克
符克(1914―1940)華僑,又名家客。海南文昌人。高中畢業後,到越南西貢當小學教員。1935年回國,入上海暨南大學讀書。1938年赴延安,入陝北公學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後,分配到中共中央海外工作團。不久,赴僑居國開展抗日工作,相繼在越南西貢建立“五四閱報社”和華僑夜校,宣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動華僑捐款,並動員當地華僑領袖陶笏庭建立越南瓊崖華僑救國會,任該會常委。1939年6月,當選為越南瓊僑回鄉服務團團長,率團到海南島,援助遊擊獨立總隊的抗日鬥爭。同年冬,參與籌建瓊僑服務團總團。同時,任香港“瓊崖華僑聯合總會”總團長,兼瓊崖華僑聯合總會救濟部駐瓊崖辦事處主任。1940年6月19日,在瓊崖縣正式建立瓊僑回鄉服務團總團,並派出民運工作隊分赴海南各縣開展活動。後隨服務團編入瓊崖遊擊獨立總隊。同年8月,在海南山區為敵人槍殺。時年26歲。
馮治鋼
馮治鋼(1908―1940)吉林公主嶺人。1900年,全家遷居黑龍江湯原縣。1932年,任湯原縣格金河金礦局文書、會計時,參加護礦隊,開展抗日活動。1933年冬,曾配合湯原遊擊隊打擊日偽軍。1934年4月,護礦隊被敵軍打散後,重組一支小隊伍與敵周旋,稱隊名為“文武隊”。同年5至6月,率隊配合湯原遊擊隊攻克薑家屯、長發屯等日偽軍據點。同年秋,率隊加入湯原遊擊總隊,任中隊長。1936年1月,湯原遊擊總隊擴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六軍,任軍參謀長。後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7月,率第六軍三團攻打蘿北縣鳳翔鎮,解除該鎮偽軍及自衛團武裝。複至鬆花江南岸,開辟依蘭、樺川抗日遊擊根據地。1937年4月28日,率部夜襲湯原縣城,擊斃偽警官6名、槍決日本副縣長宮地,繳獲槍炮及軍用物資甚多。1938年7月,任東北抗日聯軍第六軍西征部隊軍事指揮,率部從蘿北縣出發,於10月簡抵海倫縣,與抗日聯軍第三軍會師。12月間,率抗聯部隊開辟訥河、嫩江、德都抗日遊擊根據地。1939年9月18日,率抗聯西征部隊攻人訥河縣城,俘偽軍團長1名,斃敵參軍官1名,繳獲大批軍用物資,並從縣監獄中解放300餘名“政治犯”,編入抗日聯軍。同年底,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龍江北部指揮。1940年2月4日,在與日偽軍遭遇戰中犧牲。時年32歲。
方璧
方璧(1914―1942)女,原名方采琳。安徽歙縣人。小學畢業後考入上海愛國女子中學,在校愛好文藝。1936年在上海虹口旭東小學任教,參加進步組織讀書會。1937年上海“八一三”抗戰爆發後回故鄉。1938年5月奔赴延安,參加抗日軍政大學二分校學習,並在校文工團從事文藝創作和演出。1939年7月,隨抗大二分校文工團到晉察冀軍區抗敵劇社工作。先後創作小說《小玲子》、戲劇《街頭小景》、《一塊去》等宣傳抗日救國的文藝作品,並在戰地演出《日出》等進步劇目。1942年4月13日,在山西崞縣(今原平縣)神崗頭村被敵包圍。突圍中,戰至彈盡,寧死不降,英勇犧牲。時年28歲。
範子俠
範子俠(1908―1942)江蘇豐縣人。中學時期曾入天津隨營學校,後在國民黨陸軍中曆任連長、營長和團長等職。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所部被調往江西攻打中國工農紅軍,因不滿而憤然辭職。1933年,參加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在對日軍作戰中屢立戰功。1935年參加綏東抗戰,於百靈廟戰役中迫偽師長金憲章率全師投降。1937年“七七”事變後,在河北無極、槁城、新樂、行唐一帶組織抗日義勇軍,所部迅速發展至幾千人。1938年,日軍山原大佐率部在反動道徒配合下進攻所部,並叫嚷:“範子俠,小小的!”聞其言,不為所怒,以少量兵力牽製道徒,率主力攻擊日軍,激戰竟日,擊斃山原大佐,打垮敵軍。1939年,率部轉戰於華北戰場,改編所部為平漢抗日遊擊縱隊。同年,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改編所部為八路軍太行軍區獨立第十旅,任旅長兼六分區司令員,並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率部參加百團大戰,攻克敵據點多處,俘獲大批敵偽軍。戰鬥中三次負傷,左腕為敵彈擊穿。1942年3月12日,於河北沙河縣柴關反“掃蕩”戰鬥中胸部中彈,壯烈犧牲。時年3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