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楊德群

楊德群(1902―1926)女,字光哲。湖南湘陰人。1913年考入湖南女子師範學校。1918年畢業,到向警予創辦的漵浦小學執教,受向警予影響,積極參加反對封建禮教的鬥爭。1924年考入武昌高等師範學校。1925年考入北京女子師範大學。1926年初,國共合作時期加入中國國民黨。1926年3月18日,參加反帝示威遊行,遭反動軍警鎮壓,中彈犧牲。時年24歲。1931年,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師生籌資在北京石附馬大街女師大校址上樹立了三一八遇難烈士劉和珍、楊德群紀念碑。

楊法震

楊法震(1905―1938)又名明經。陝西興平人。1926年考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入國民革命軍任排長、連長。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脫離部隊從事地下工作。1929年返陝西。1931年入楊虎城部,任西安綏靖公署督察員。1936年任五十一旅秘書主任。繼續從事中共秘密工作。1938年春,調任西北軍十七師一○二團團附,隨軍開赴陝西韓城,守衛黃河河防。同年4月,率所部部分官兵與陝西保安團組織的遊擊隊東渡黃河,配合榮河地方抗日遊擊隊夜襲日軍據點,收複榮河縣城。7月上旬,當日軍向晉南永濟進犯時,又率一營兵力再過黃河,在永濟虞鄉一帶配合主力部隊側擊敵軍。7月15日,遭日軍三路圍攻,即率眾勇猛殺敵,雖腿部受傷,堅持不退,親手斃敵10餘名。後額頭、胸部又相繼負傷,仍激勵將士堅守陣地,終以流血過多,壯烈犧牲。時年33歲。西安易俗社取永濟戰鬥及其事跡編寫出秦腔劇《血戰永濟》於當年公演。其生前友好與各界人士募捐在其家鄉興辦了法震小學(現為法震中學)。1957年4月,人民政府將其遺骨由中條山遷回陝西,安葬於西安南郊革命烈士陵園。

楊常安

楊常安(1911―1941)亦名慶典、威、楚光。湖北應山(今廣水市)人。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參與組建西蕭店赤衛隊,任隊長。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紅四方麵軍主力離開鄂豫皖根據地時,因傷離隊回家,在興隆店開設糧行。後任國民黨興隆鄉聯保主任。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與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取得聯係,獲準恢複中共組織關係。1938年,組建一支遊擊武裝,並為取得合法地位而接受國民黨應山縣抗日遊擊司令部編製,為應山縣抗敵自衛團第二大隊,任大隊長。1939年1月,中共應山縣委成立,任縣委軍事部長。同年3月,自行接受國民黨五戰區收編,被任命為營長。後經中共應山縣委幫助,脫離國民黨軍,並在中共應(山)信(陽)地委領導下重新組織武裝,成立應信獨立團,任團長。曾率部在應北一帶對日偽、國民黨軍和土匪作戰,多有戰功。1941年2月27日,在豹子嶺與日偽軍激戰中壯烈犧牲。時年30歲。犧牲後,應山縣抗日民主政府將興隆鄉改為常安鄉,並建立常安烈士紀念碑。

閻海文

閻海文(1916―1937)遼寧北鎮人。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流亡北平,就讀於北平東北中學。1934年秋,考入杭州筧橋中央航空學校。1936年10月畢業,分配到空軍第五大隊二十四中隊見習。1937年4月任少尉飛行員。1937年8月,淞滬戰爭爆發後,第五大隊奉命派6架飛機支援陸軍八十八師轟炸虹口日海軍陸戰隊司令部,遂多次請戰,爭得出征任務。8月16日完成任務後,其座機亦被敵高射炮擊中,跳傘誤入敵陣地,為敵包圍。被圍後,拒不投降,拔手槍連斃3名敵人,並用最後一顆子彈自戕,壯烈殉國。時年21歲。日軍為借其寧死不辱的節操鼓勵士氣,對其厚加葬殮,並立墓碑,上書“支那空軍勇士之墓”。1937年9月11日,日本大阪的《每日新聞》刊載其壯烈成仁的事跡。同年10月,東京新宿區舉辦“中國空軍勇士之友閻海文展覽會”,展出其生前用過的飛行服、降落傘和手槍等遺物。

嚴昌榮

嚴昌榮(1913―1943)湖北鬆滋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曆任紅軍排長、連長。隨軍參加長征到陝北後,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38年,調新四軍軍部教導總隊任軍事教員。後調皖南任三支隊五團營長。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第一師三旅七團團長。率部首戰泰州,殲偽軍1個團。1942年6月,指揮所部於三陽鎮東部伏擊敵人,殲滅日偽軍200餘人,俘敵30餘人,並繳獲大量武器彈藥。1943年9月,率部攻打日軍興化縣唐子鎮據點。為掩護部隊進攻,親自用擲彈筒轟擊敵據點。因擲彈筒意外爆炸,不幸犧牲。時年30歲。同年,興化縣抗日政府將唐子鎮改名昌榮鎮,1944年又在興化合塔圩奚塔莊為其修墓立碑。

薛佑之

薛佑之(1907―1942)又名薛維祺。山西陵川人。1925年夏考入長治省立第四師範,在校積極參加學生運動。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任教於陵川縣立第一高等小學,以教學為掩護,從事革命活動。1937年冬回家鄉西河底,組建抗日武裝。1938年5月,入晉(城)、高(平)、陵(川)犧公幹校訓練班學習。1939年底任平遙縣抗日政府教育科長。1940年11月,任平介鐵北辦事處主任。不久,任平介縣抗日政府縣長。1942年1月,因叛徒告密,在平介縣政府駐地南良莊遭敵襲擊被捕,解押平遙縣城。被捕後,不為敵人威脅利誘所動。同年3月被殺害。時年35歲。

許如梅

許如梅(1918―1943)女,海南文昌人。1938年7月中學畢業後在縣參加抗日宣傳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參加瓊崖抗日獨立總隊,後任總隊隨軍服務團副團長。1940年,調中共瓊崖特委婦委會工作,在瓊山、文昌等縣宣傳抗日,動員青年參軍參戰。1943年春,任瓊崖獨立總隊民運工作隊副隊長。同年4月,民運工作隊被敵包圍,中彈昏倒,又被敵連刺數刀,均未中要害,至晚蘇醒,爬出屍體堆脫險。同年夏,傷愈,赴萬寧縣工作。途中,因叛徒告密,被日軍包圍。突圍中敵彈打中肩部,被敵捕獲,綁於村邊樹上,迫其供出機密。堅貞不屈,為敵殘酷殺害。時年25歲。

許佩堅

許佩堅(1908―1939)河北饒陽人。1928年到北平求學,後入國民黨陸軍第八十四師三團任連長。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九一八”事變後,返饒陽開展抗日救國活動。1933年,投察綏抗日同盟軍,參加抗戰。後在國民黨軍隊中從事抗日宣傳和兵運工作。1934年10月被捕,1936年“西安事變”後,被保釋出獄。1937年“七七”事變後,返饒陽組建饒陽縣抗日義勇軍。同年冬,所部改編為河北抗日遊擊軍第一路軍,任總指揮。1938年初,率部收複被日軍占領的河間縣城。同年夏,所部改編為晉察冀軍區獨立第四團,任團長。率部先後與敵軍作戰30餘次,所部被民眾稱許為“鐵軍獨立團”。1939年,率部在曲陽縣靈山休整時,突遭數千名日偽軍包圍。即令團參謀長田同春帶領主力部隊突圍,自己指揮警衛連掩護,多次擊退敵軍衝鋒。戰鬥中,負重傷,仍掩護警衛連戰士突圍,直至壯烈犧牲。時年31歲。

許亨植

許亨植(1909一1942)原名許克,又名李熙山、李三龍。朝鮮尚慶北道善山郡人。1913年隨父來中國,先後居遼寧開原、黑龍江賓縣。1929年參加革命鬥爭。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5月1日,率10餘名共青團員赴哈爾濱參加反日示威,被逮捕。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出獄返賓縣,任中共賓縣特支委員,發動群眾抗日。1933年,參與組織珠河遊擊隊。1934年6月,珠河遊擊隊改編為東北反日遊擊隊哈東支隊,任該支隊第三大隊政治指導員。同年秋,任一大隊隊長。1935年1月,哈東支隊改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第一師,任該師二團團長。曾率部攻破延壽、賓縣等地敵據點,摧毀敵珠河軍用農場設施。同年冬,調任一師三團政治部主任,率部伏擊日軍,殲敵100餘人。後三團擴編為三師,任師政治部主任。1936年9月,被選為中共北滿臨時省委委員,並調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第一師政治部主任。11月,率所部於鐵力縣境同日軍“討伐”隊500餘人激戰,擊斃日軍80餘名,繳獲機槍1挺、戰馬30餘匹。自1937年起,先後擔任中共北滿省委依東辦事處主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九軍政治部主任、第三軍三師師長、西北指揮部參謀長、第三軍軍長、第三路軍參謀長兼十二支隊政委等職。1942年8月3日,於檢查工作途中被偽警察隊包圍,激戰中犧牲。時年33歲。

徐緒奎

徐緒奎(1915―1940)湖北黃安(今紅安)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曆任紅四方麵軍連長、營長和紅二十五軍團長等職,曾參加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反“圍剿”作戰。後隨軍西征,參加開辟鄂豫陝革命根據地的鬥爭。抗日戰爭初期調入新四軍工作。1939年奉命進入蘇南東路,爭取國民黨地方武裝共同抗日。後任江南抗日義勇軍第二團團長,率部在東路打擊日偽軍,擴大人民抗日武裝,鞏固和發展蘇南抗日根據地。1940年夏隨軍北渡長江,開展蘇北抗日遊擊戰爭,任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二縱隊第九團團長。同年9月6日在海安縣營溪戰鬥中犧牲。時年25歲。

徐世奎

徐世奎(1911―1940)亦名仕貴。湖北大悟人。土地革命戰爭初期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曾任紅四軍營長、團長,曆經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反“圍剿”作戰。1932年隨軍西進開辟川陝革命根據地。後任紅四方麵軍第九軍師長、政治委員。1935年參加長征,到達陝北後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抗日戰爭初期,奉派到河南竹溝從事地方工作。1939年任新四軍第四支隊第七團政治委員,率部挺進淮南津浦路西地區,開展敵後遊擊戰爭,鞏固和發展抗日根據地。曾參與指揮盱眙、竹鎮等戰鬥。1940年6月在龍王山戰鬥中犧牲。時年29歲。

徐克強

徐克強(1908―1942)上海寶山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7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9月,到上海第一國際難民所工作。1939年6月,任難民所中共地下支部書記,利用工作之便,先後向新四軍輸送600餘人。同年10月,赴蘇南敵後蘇(州)常(熟)太(倉)地區,先後任中共蘇州縣委組織部長、縣委書記、中共蘇常太工委組織部長等職。1941年底,改任中共泰縣縣委副書記。1942年5月,任中共泰縣縣委書記兼縣獨立團政委。同年6月,率縣委、縣政府與獨立團由中心區向薑堰、黃橋前進,以開辟蘇中地區抗日新局麵。7月2日清晨,在泰縣與泰興縣之間被1000餘名日偽軍包圍,即指揮獨立團阻敵,掩護縣委、縣政府幹部突圍。待人員太部撤出後,率通訊員邊打邊撤,退至一小土崗。時子彈將盡,即命令通訊員撤出,然後麵對逼近之敵,毅然開槍自戕殉國。時年34歲。

徐積璋

徐積璋(1905一1938)山西襄陵人。早年參加西北軍,因訓練刻苦,被選調入西北軍軍官學校。畢業後,曆任西北軍排長、連長和營長。後入陸軍大學學習。1937年10月忻口會戰時,任第十九軍七十師二○五旅團長,奉命率部擔任忻口中央地區的作戰任務。戰鬥中,多次率部與日軍展開白刃肉搏,重創日軍,堅守陣地。後因戰功升任陸軍第二○五旅少將旅長。忻口會戰後,奉命率部退入聞喜縣山區遊擊,多次襲擊敵軍。1938年2月,日軍為解除同蒲路及其後方的威脅,出動主力部隊4000餘人,配之以飛機、大炮,對聞喜縣發起猛攻。遂率部與敵激戰。戰鬥中,頭部中彈,壯烈殉國。時年33歲。

徐達成

徐達成(1913―1945)湖北通山人。早年好打獵,精於槍法。1938年11月,通山淪陷後,常持獵槍擊殺外出騷擾奸掠的零散日軍,被譽為“抗日獨膽英雄”。1941年夏,擊斃外出尋奸婦女的日軍1名。同年7月下旬,與2名青年在西山嶺碉堡殺日軍哨兵3名,重傷日軍1名。後又與其弟達明趁夜潛入南林橋製高點文化尖上的日軍碉堡,殺死日軍頭目。1942年春,與兩同伴混入日軍駐幹壟營地,智取步槍8支,手槍2支。同年夏,率數人夜襲日軍銅盆嶺碉堡,炸死日軍20餘人,奪得步槍20餘支、輕機槍1挺,並搗毀山炮1門。後以繳獲的各種槍100餘支組織青年抗日突擊隊,自任隊長,在崇陽、鹹寧、陽新等地開展遊擊戰。1943年,率突擊隊攀崖潛上文化尖,配合王陵基部新編十五師殲滅盤踞該處守敵,繳槍200餘支。1945年春,說降南林地區日偽保安大隊徐安邦部200餘人,並將該部改編為中隊,自任中隊附。不久,遭徐安邦暗殺。時年32歲。

徐寶山

徐寶山(1918―1942)山東博平人。早年在天津、濟南經商。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棄商返縣,任鄉長。同年冬,任國民黨山東第六區抗日遊擊三十二支隊營長。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初,改編所部為八路軍一二九師築先縱隊第七團,任團長。同年,為補充部隊給養,變賣家中田產並獻出儲存的全部糧食。1940年,率部在冀南平原堅持抗日遊擊戰。1942年5月25日,在山西姚門口反“掃蕩”戰鬥中英勇犧牲。時年24歲。

辛銳

辛銳(1918―1941)女,山東濟南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山東省婦女聯合會秘書,後到《大眾日報》沂蒙工作團工作。1941年3月,任中共山東分局建立的婦女抗日文藝團體“姊妹劇團”團長。親手編寫劇本,既當導演,又當演員,深受部隊和群眾歡迎。同年冬,在反“掃蕩”戰鬥中,雙腿被敵機槍打成重傷。後其住所被日軍包圍,由同誌用擔架抬著突圍。半途又遇日軍,抬擔架者均中彈犧牲。即於擔架上向敵扔出3顆手榴彈。待敵逼近,以最後一顆手榴彈與敵同歸於盡。時年23歲。

謝晉元

謝晉元(1905―1941)字中民。廣東蕉嶺人。出身貧苦。1925年考入廣州黃埔軍官學校第四期。畢業後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排長。後在國民黨軍隊中曆任連長、營長、中校團附。1937年參加抗日戰爭。“八一三”淞滬抗戰時任國民革命軍第五軍八十八師五二四團團附,率部堅守閘北火車站達2月餘。10月26日指揮所部第一營(號稱800人)據守四行(即中國銀行、中央銀行、交通銀行、農業銀行)倉庫,掩護部隊撤退。連續與敵激戰4晝夜,擊退日軍數十次進攻,斃敵200餘人,受到上海和全國人民的熱烈支持和讚揚,並獲國民政府通令嘉獎,晉升為上校團長,所部亦被譽為“八百壯士”,成為抗日民族英雄。10月31日,完成掩護任務後奉命率部退入英國租界。旋即被解除武裝,送入膠州路孤軍營。在孤軍營中,始終保持中國軍人的民族氣節,率部捍衛中國國旗,並與租界商團和當局展開搏鬥,發動絕食鬥爭取得勝利。曾作有孤憤詩:“男兒殺敵八百兵,千無聊賴以詩鳴。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倭奴意不平。”1940年3月嚴辭拒絕汪精衛南京偽政府許以陸軍總司令職位的誘降。1941年4月被汪偽政權所收買的叛兵謀害。時年36歲。上海、重慶等地群眾曾舉行盛大的殯殮悼唁儀式。全國解放後遺骸安葬於上海虹橋萬國公墓。上海和廣東蕉嶺縣設有“晉元中學”和“晉元紀念館”。

蕭輝錫

蕭輝錫(1917―1942)湖北陽新人。土地革命戰爭初期參加鄂東南革命根據地的鬥爭。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縣委書記、紅軍團政治委員。主力紅軍長征後留在湘鄂贛邊區堅持遊擊戰爭。1937年冬所部編入新四軍第一支隊第一團後,曆任宣傳股長、副營長、團政治委員等職。1941年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第七師第十九旅五十五團政治委員,率部轉戰皖中,打擊日偽軍。1942年5月,在安徽省無為縣土橋戰鬥中犧牲。時年25歲。

蕭國生

蕭國生(1917―1939)原名讓江。湖南瀏陽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曆任湘鄂贛獨立師宣傳隊長、少年鄂西北特委宣傳部長、少年湘鄂贛省委青年部長等職。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留中央革命根據地堅持遊擊戰爭。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任新四軍第一團政治宣傳股長。不久,調任二團政治處主任。1939年3月7日,隨軍參加鎮江上、下會戰鬥。戰鬥中,所部及新四軍一支隊為數千名日軍包圍。即率部搶占製高點阻擊敵人,掩護部隊主力突圍。激戰中,英勇犧牲。時年22歲。新四軍軍長陳毅親筆寫下《追悼模範政工人員――蕭國生》的悼詞。周恩來亦寫文章稱其為“青年政工人員的模範”。

蕭楚女

蕭楚女(1896-1927)原名秋,字樹烈,筆名抽玉、醜侶。湖北漢陽人。出身工人家庭。早年喪父,曾為跑堂和夥夫。1911年10月加入湖北新軍,參加武昌起義。後退出新軍,刻苦自學,成為《崇德報》和《大漢報》編輯、主筆,曾著文揭露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1919年在武漢參加“五四”運動,並參加惲代英等發起組織的利群書社和共存社,接受馬克思主義。後被聘為湖北省立襄陽師範學校教員,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奉派到四川,先後執教於重慶聯合中學、國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並受聘任《新蜀報》主筆。1925年到上海,擔任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領導工作,與惲代英共同主編《中國青年》。同年底到廣州,協助毛澤東編輯《政治周報》,並任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專職教員。1926年12月,被聘為黃埔軍校政治教官和該校特別黨部政治顧問。1927年在廣州“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殺中,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時年31歲。

夏祖威

夏祖威(1908―1943)又名祖盛。湖北麻城人。1927年開始從事革命活動。1929年參加赤衛隊。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編入紅四軍十二師。曾參加四次反“圍剿”戰鬥,先後任班長、排長、連政治指導員。1934年至1936年,曆任紅軍團政治部主任、紅四方麵軍第九軍二十七師政治部主任、師黨委書記、紅九軍黨委常務委員,並隨軍參加長征。抗日戰爭期間,曆任冀南軍區政治委員、副司令員等職。1943年5月,率部在冀南平原與敵作戰時壯烈犧牲。時年3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