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周惠吾

周惠吾(1895-1928),1895年3月16日出生於如皋城。幼年在安定小學讀書,畢業後,到磨頭鎮薑興亭中藥店學生意,後又轉到樊川藥店,由於早年喪母,他對商業又無興趣,一度抑鬱成疾,隻好回到如城,寄居在耶穌堂內,成為基督教徒。

周惠吾在教堂時結識了我黨地下工作者,開始傾向革命。1927年春,加入國民黨。"四一二"政變後,周惠吾得知,國民黨如皋縣政府陰謀逮捕中共如皋縣委委員張連生,他隨即向縣委負責同誌報告,並親自護送張連生出城。

1927年5月,如皋縣總工會籌備處成立,國民黨如皋縣黨部特別委員會委任劉君霞為總工會主席,王盈朝、周惠吾等五人為籌備處成員。他們陸續建立了黃包車、理發、浴室、成衣、絲線等行業工會。

其時,國民黨如皋縣政府款產處勾結警察局以維護交通秩序為名,下令全城黃包車隻能集中停放後街空場,大街、橋頭、巷尾一律不準停車。這一禁令直接影響黃包車工人的生活。為了維護工人利益,根據縣委指示,劉君霞、周惠吾決定組織黃包車工人罷工。10日上午8時,罷工開始。300多名工人拉著黃包車湧到設在冒家巷內的款產處,主呼:"把黃包車賣給祝蔭中(款產處主任)!"款產處大門緊閉,工人們湧上去轟門,沒人敢出來,鬥爭僵持著。這時,周惠吾以縣工會委員的身份,到現場一邊高聲呼喊"大家不要鬧事",一邊暗示黃包車工會負責人沈學根把工人帶至教堂開會,商量對策。工人們進了教堂,周惠吾登上講台正準備講話,警察局的一位巡官帶著五個持槍的警察闖了進來。巡官奔上講台喝問:"哪個領頭的?"工人們憤怒地回答:"大家都是頭兒。"巡官老羞成怒,轉向周惠吾吼道:"你是幹什麼的?"周惠吾挺著胸脯大聲反問道:"你說我是幹什麼的?"巡官看看周惠吾長衫上掛的是縣黨部的三角章,才把語氣緩和下來對工人說:"現在你們派幾個代表,隨我到警察局去一下,究竟設幾個停車場,設在什麼地方,到局裏去說。"工人們回答:"不派代表,要去一齊去。"這時周惠吾向沈學根使了個眼色,沈學根會意地把手一揮:"好,我們工會負責人去,你們不要散,等我們回來。"說著沈學根等五人走了。周惠吾跟在他們後麵到了警察局,以縣黨部工會委員的身份,為工人據理力爭。警察局怕事態擴大,被迫答應在大街增設停車場。

1928年,中共江蘇省委決定,5月1日如皋,泰興兩縣同時組織農民暴動,劉君霞和周惠吾留城做策應工作。此時正值國民黨如皋縣政府想在黃包車工人頭上刮油水,要漲車捐,激起黃包車工人的憤怒。劉君霞、周惠吾決定再次發動黃包車工人罷工,以策應西鄉農民暴動。4月29日上午9時開始,300多輛黃包車一齊湧向縣政府,把縣政府門前大街塞滿了,迫使縣政府宣布:"車捐不漲"。

5月1日,威震大江南北的"五一"農民暴動開始了,劉君霞和周惠吾正等待起義農民進城,不料由於敵我力量過於懸殊,暴動失敗了。縣委委員徐名友被捕後叛變,5月5日,國民黨如皋縣警察局查抄了我黨交通站福成庵、石家庵;5月9日,劉君霞與周惠吾同時被捕。他們受盡酷刑,遍體鱗傷,仍堅貞不屈。劉君霞在法庭怒斥法官。周惠吾對前來探監的妻子說:"耶穌為著窮人上了十字架;我為了革命,反動政府不讓我活下去,我也不怕被釘上十字架。"在押赴刑場的路上,劉君霞和周惠吾一路高唱國際歌。到達刑場,劊子手強迫他們跪下,他們掙紮著站起來,大聲痛斥國民黨縣長王浩然、公安局長沈靖華鎮壓革命的罪行,高呼"共產主義戰士是殺不完的!"表現了共產主義戰士視死如歸的剛強精神。劉君霞時年三十歲,周惠吾時年三十四歲。周惠吾犧牲後,中共如皋縣委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沈惠農

沈惠農(1907-1927),原名陸鐵強,字心石,江蘇崇明縣北排衙鎮(現上海市崇明縣北義鄉)人。1907年生,一歲喪母,父親陸伯良是地方開明士紳,早年辦學經商,在鄉裏頗有聲望。

1917年秋,沈惠農入北義鄉縣立崇明乙種農校,畢業後,就讀於縣立崇明中學。在校受到進步思想的影響,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5年秋,沈惠農得知國民黨江蘇省黨部要崇明派兩名青年前往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就動員摯友俞甫才一起報名。1926年3月,經國民黨省黨部負責人、共產黨員侯紹裘介紹,沈惠農和俞甫才一起去廣州農講所。學習期間,他們受到毛澤東、惲代英同誌的直接教育,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9月結業後,沈惠農擔任江浙地區農民運動委員會委員,受中共江浙區委委派,回到崇明從事建黨和農運工作。

那時崇明還處在軍閥孫傳芳的殘酷統治之下。地主豪紳和軍閥官僚相互勾結,勞苦大眾倍受壓榨。沈惠農根據當地農村階級鬥爭的情況,設立民眾夜校,組織農民協會,宣傳革命道理,提出減租減息的口號,號召群眾衝破黑暗勢力,開展積極的鬥爭。1926年秋天,崇明西沙發生嚴重的幹旱、蟲災,收成隻有平常年景的三分之一,地主老財卻勒逼農民照常交租,不得減少或拖欠,並勾結反動政府逮捕了一些欠租的佃戶。沈惠農等聞訊後,立即趕到西沙,聯合當地進步分子袁守之等人,組織了1000多名群眾,衝進當地警察所,迫使當局釋放了被捕的佃戶。10月下旬,沈惠農等又組織了7000多群眾,在崇明西沙示威遊行,公開提出:"對折交租"、"反對業佃維持會"、"打倒惡糧戶"、"被壓迫的農民組織起來,參加農民協會"等口號。地主豪紳和反動當局驚恐萬狀,立即策動反撲。崇明縣知事奚桐,一麵派警察幫助地主收租,逮捕抗租的農民;一麵假惺惺地到風陽鎮召開所謂"議租大會",妄圖欺騙群眾。沈惠農洞悉其奸,針鋒相對,發動了近萬群眾參加"議租大會"。會上,他們與奚桐進行了激烈的爭辯,駁得他啞口無言,不得不答應減大租一半,並取消小租。接著,沈惠農又在西沙組織和發動了上萬名群眾,浩浩蕩蕩地湧現向崇明縣城,包圍了縣政府,要求釋放無辜被捕的抗租農民。奚桐在憤怒的群眾麵前,慌了手腳,隻得將關押的農民全部釋放。一連串鬥爭的勝利,沈惠農在群眾中的威信大大提高。當地地主豪紳、官僚政客則對沈惠農懷恨在心,圖謀暗害。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蔣介石到處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誌士,國民黨崇明縣長田良驥下令通輯沈惠農父子。沈惠農攜帶全家老小,轉移到上海。

1927年9月,中共江蘇省委指派沈惠農以省委特派員的身份,到海門縣領導農民運動。10月,中共海門縣委成立,沈惠農擔任縣委書記。

沈惠農到海門以後,以海門下沙曹家鎮(現屬啟東縣)沙家倉一帶為活動基地,公開組織農民協會,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號。曹家鎮地區的農民協會成立,沈惠農任會長。協會決定立即發動貧苦農民進行"二五"減租,開展秋收鬥爭,鬥爭的鋒芒直指沙家倉的惡霸地主。沙家倉惡霸地主無視農民協會的減租要求,公開對抗,並關押欠租佃農陸寡婦。這種高壓手段激怒了廣大佃農,沈惠農乘勢發動了千餘農民參加的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行程二三十裏,沿途高呼"打倒貪官汙吏!""打倒土豪劣紳!"等口號,有力地打擊了惡霸地主的反動氣焰。

1927年11月12日下午,沈惠農正在沙家倉召開農民協會大會,動員農民開展更大規模的鬥爭時,與當地大地主沙錦標、沙穎侯等相勾結的國民黨海門縣長施述之,指派軍警,衝擊會場,開槍掃射並當場打死農民倪錦富等四人,多人受傷,還抓捕大批開會的農民。此時,為了掩護農民群眾,沈惠農毅然挺身而出。沈惠農被捕後,當即被押送到海門縣城茅鎮,囚禁在縣政府監牢裏。當晚,施述之親自審訊,要沈惠農承認是土匪,沈惠農怒不可遏,痛斥國民黨叛變革命,屠殺革命誌士的罪行,自豪地宣布自己是共產黨員,弄得施述之無言以對。13日淩晨,施述之派遣幾名武裝警察,將沈惠農綁在獨輪小車上,以解送去南通為名,行至茅鎮西市梢城隍廟的照牆腳下,把他拉下車槍殺。犧牲時,沈惠農年僅20歲。

沈惠農犧牲後,海門、崇明等地黨組織組織了"一一·一三"慘案後援會,聲討國民黨反動當局。1928年1月26日,中共中央機關刊物《布爾什維克》雜誌,發表了紀念文章,高度讚揚他與豪紳地主、國民黨反動派作殊死搏鬥的革命精神。

何坤

何坤(1898-1930),原名何德晟,字克信。1898年9月25日生於湖南省永興縣金龜鄉牛頭下村。10歲入私塾,塾師何海棠先生常曉以愛國大義,在他幼小心靈中逐漸萌生報國救民思想。何坤秉性剛直,極富正義感。在五四運動新思潮的衝擊下,何坤決意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以報效祖國。

1924年,與同鄉何德介、何德用一起投考黃埔軍校。由於何坤不具備初中以上學曆,次年冬,才錄取到預科。在軍校,他積極參與校內政治活動,加入共產黨人所掌握的"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受到周恩來等黨的傑出領導人的直接教導,思想進步很快。1926年春,中共黃埔軍校特別支部吸收他為中共黨員。預科期滿後,他被分配至南寧分校第一步兵隊繼續深造。

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清黨"逆流隨之波及南寧分校,何坤等左派學生被拘禁校內。晚間,何坤乘看守人員不備,順水溝涵洞爬出校外,隨即化裝成農民,輾轉回到廣州,找到黨組織,被派往西郊三水縣石埉組織農民武裝,準備暴動。

12月11日,廣州起義爆發,何坤率石埉農民軍突入市區,配合起義士兵、工人、赤衛隊擊潰國民黨反動軍隊。13日,因中外反動勢力聯合反撲,起義失敗,何坤在黃沙火車站遭圍,彈盡被捕,關押在廣州惠福西路明星電影院三樓。同押難友甚多,何坤以革命大義激勵難友鬥誌,鼓動越獄。當晚,他使出武功撬毀椽子,從屋頂扒開洞口,率領難友成功越獄。由於跳樓時挫傷踝骨,他隻得隱蔽在同鄉開的縫紉店裏療養,一個月之後,他化裝成紳士模樣,安然離開廣州。

1928年春,何坤回到家鄉,協助永興縣九區蘇維埃政府訓練農民自衛隊,利用集市向群眾宣傳革命道理,還動員妻子帶頭剪發放足。腳傷痊愈後,便又匆匆北上武漢尋找黨組織。此時,武漢三鎮為白色恐怖所籠罩,何坤很快接上關係後,便以其非凡膽略展開工作。一天,偶遇任國民黨軍連長的一同族兄弟,這位兄弟驚恐地耳語道:"通緝你的字有籮筐大,你怎麼還在這裏?"何坤淡然一笑:"怕什麼!"不久,黨組織將何坤調往滬寧地區工作。一次,他身揣文件,路經南京下關,突遇國民黨軍警檢查,他急中生智,敏捷地鑽進一頂路過的空轎子,叫轎夫抬走,軍警竟目睹這位坐轎的"貴人"揚長而去。

1929年冬,中共江蘇省委決定,並經中共中央批準,將活動在南通、海門、如皋、泰興地區的紅軍遊擊隊組建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

1930年初,何坤出任紅十四軍軍長兼通海特委委員。2月10日,何坤化名李維森,偕張愛萍、何揚、宋奇等,由地下黨交通員護送,繞道泰興口岸,於2月14日抵達如皋西南鄉東燕莊,受到中共如皋縣委、如泰工農紅軍領導人的熱烈歡迎。

何坤到達如皋後,首先著手健全紅十四軍的軍事組織,將通海地區的中國工農紅軍江蘇第一大隊改編為第一支隊;如泰工農紅軍改編為第二支隊。下轄1、2、3大隊(營)和特務連,配備輜重、騎兵、炮兵三隊。何坤兼二支隊長並親自抓紅軍的軍事訓練,經常給中、下級軍事幹部作臥倒、射擊、刺殺等示範動作,親自向戰士講授戰術、武術。還在整訓如泰地區農民赤衛隊的基礎上,甄拔精幹組成赤衛軍,以配合紅軍主力,靈活機動地打擊敵人。

何坤能體恤民眾疾苦。如泰地區的紅軍戰士每月除領6元大洋津貼外,還在群眾家裏吃派飯。他動員大家說:"江西的紅軍戰士每月僅3元津貼,我們領6元,還吃派飯,老百姓負擔太重了。"在他的教育下,戰士們每月都自覺少領3元津貼。

經過一段時間的整訓,何坤便部署對敵據點的主動進攻,以擴大紅軍影響。3月中旬,何坤率領紅軍首戰靖江縣長安市。紅軍自如皋西鄉戈家堡出發,迅速完成對長安市的包圍。午夜,戰鬥打響,敵人自夢中驚醒,未加抵抗即行潰逃。位於長安市東的西來鎮守敵懾於紅軍威勢,龜縮據點,不敢出援。紅軍繳獲一批槍支彈藥,並將據點及幾家大地主所藏財、糧,分給貧苦農民。天色未明,紅軍迅即轉移。

長安市一仗,使如皋西鄉大地主喪膽銷魂,他們紛紛組織反動武裝,構築碉堡,用以對付紅軍。盧家莊是如皋西鄉大地主集中的大莊子,他們連夜加固工事,並寫信請求西鄉另一個地主季愷派遣一班人槍協助護莊。季愷是北平平民大學學生曾親聆我黨創始人李大釗的教導,思想進步,暗中傾向革命,他悄悄將信函轉呈何軍長。何坤當即命一班戰士,持季愷親筆信,打進盧家莊守敵內部。3月23日,何坤又密令偵察員化裝入莊,取回詳細反映敵情的情報,並將總攻時間通知莊內同誌。當晚,何坤率二支隊、赤衛軍將盧家莊團團包圍。24日淩晨3時,紅軍土炮突發巨吼,將莊南鐵冠園炮樓轟坍,隨之,莊外殺聲驟起,莊內火光衝天,紅軍如潮水般湧進莊內。這一仗擊斃敵人60餘名,其餘盡為俘虜,因不見盧姓大地主的蹤影,何坤下令封鎖要道,逐戶搜查,終在莊西破窯附近,將盧鬆庭、盧雨軒、盧祝山等7個惡霸逐一擒獲。根據群眾要求,何坤又下令將他們就地槍決。

在連戰皆捷的有利形勢下,4月3日,通海特委和紅十四軍軍部在如皋西南鄉賁家巷召開了隆重的建軍大會,通海特委代表張辛莊嚴宣布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正式成立,宣讀了負責幹部名單。大會公布了何坤主持起草的《告工農及一切勞苦群眾書》。會上,部隊作了分列式,由何坤軍長檢閱了主力紅軍和赤衛隊。

建軍大會壯大了革命聲勢,會後如泰遊擊區與通海遊擊區均有較大發展,但有大地主張符秋盤踞的老戶莊橫梗於兩區之間。該莊駐有敵保衛團團部、縣警察九分隊和省保安隊一個中隊,深溝高壘、易守難攻。3月30日紅軍深夜奔襲,未能攻下。4月16日上午,何坤率二支隊及赤衛軍,兵分三路再次攻打老戶莊。守敵防衛火力甚猛,我軍渡河受阻。何坤下令出動突擊隊,從東路強攻。眼看莊內守敵陣腳已亂,不想吳窯的縣警察隊從背後突襲過來,如皋、石莊、馬坪、劉渡的敵援軍亦已抵達。何坤身先士卒用手提式機槍猛掃敵人,不幸左胸中彈。鑒於腹背受敵,紅軍隻得撤出戰鬥。何坤軍長在戰士們的保護下,行至橫埭,終因流血過多,壯烈犧牲,年僅32歲。當地黨組織葬軍長於西燕莊。

1960年,如皋縣人民政府在老戶莊在為何坤建紀念碑。1966年又將烈士遺骨火化,並舉行隆重的迎靈儀式,將骨灰安置於縣烈士館。1980年6月17日,當年通海特委的負責人劉瑞龍專程赴老戶莊謁碑,並賦詩緬懷英烈:"奮戰不顧身,忠心愛人民,勇開光明路,青史育後昆……。"

邱會培

邱會培(1897-1930),字磊生,1897年出生於江西省興國縣高興鄉長逕村。1920年,畢業於江西贛州第四中學,1921年到1925年在南通紡織專門學校讀書,為紡工係第十屆畢業生。邱培在南通讀書時,作為同鄉和老同學,一直與中共江西黨組織創始者之一的袁玉冰保持通訊聯係。袁玉冰從報紙上得知南通是中國的模範縣的消息,寫信要邱作社會調查。邱會培利用課餘時間和假日,深入到大生一廠車間工人群眾中去觀察、訪問、調查,耳聞目睹工人血淚班斑的悲慘生活。他以深厚的無產階級感情,運用階級分析的方法,寫了《南通調查》。文章揭露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南通大生紗廠,去年一年的紅利,得300餘萬元,他的工人,每日作工12小時,工錢每人自1角6分至5角不等……”。1922年3月,袁玉冰在《新江西》上發表了評論“模範縣”雜感,引用了邱會培《南通調查》部分內容,寫了自己的感想:“象這樣的就可以叫模範縣麼?……我們中國也隻有這一個模範縣,不然,我真要替一般平民叫苦。”以後,邱會培和袁玉冰的往來信中,經常討論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改造社會等問題。在袁玉冰的幫助下,邱會培階級覺悟不斷提高,逐步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邱會培,是南通最早的黨組織——中共南通獨立支部的書記,“南通學生上海五卅血案後援會”的組織者之一。

由於經常和工人接觸,邱會培深知工人沒有文化的苦衷,他讀書之餘,積極籌辦夜校。1923年,從南通唐閘的一所小學借到了房子,紡校的幾個同學擔任教師,工人夜校終於辦起來了。當時參加學習的有大生一廠、資生冶廠、廣生油廠、複新麵粉廠、阜生繭廠的工人。1924年,正是國共第一次合作期間,邱會培利用這個有利條件,在夜校多次講述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經曆,向工人宣傳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

1925年,上海“五卅”慘案發生後,邱會培參與發起南通學生的後援活動。6月4日,邱會培代表紡校學生出席在農校舉行的緊急會議,會議決定成立“南通學生上海五卅血案後援會”,並討論了開展大規模後援運動的具體部署。一連幾天,他組織集會和遊行,宣傳慘案真相,發動紡校學生向各界募捐,僅半個月時間,就募到大洋701元,小洋2559角,銅元2471枚,如數援助給上海的罷工工人。通過鬥爭實踐,進一步堅定了他的革命信念。

邱會培從南通紡織專門學校畢業後,進大生一廠當職員。這期間,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6年4月,南通最早的黨的組織中共南通獨立支部建立,邱會培任書記。任獨支書記後,他更加重視利用工人夜校這一陣地,對工人進行階級教育。他在課堂教工人識“人”字,就講人有階級性,人有工人、有資本家,有農民、有地主,有奴隸、有奴隸主。他說:“我們工人受資本家壓迫、剝削,這就是不平等。”當他發現有些工人聽信鬧鬼撒泥的謠傳,不敢走夜路,就和上夜校的工人去唐閘褚家埭顧家墳園了解真相,終於弄清了撒泥的原是墳地上的刺蝟。邱會培抓住這個事例,便在夜校向工人宣傳無神論,揭穿姓顧的地主散布的謠言。他還利用夜校這個陣地推動工人組織工會,開展工人運動。

1926年秋,邱會培回到江西,9月,任中共興國縣支部委員。他和有關同誌,在興(國)、秦(和)交界處老營盤開設“三益興”商店,從事秘密革命工作,公開職業為平川中學教員。1927年初,邱會培去武漢、九江等地積極參加革命活動。不久蔣介石、汪精衛先後叛變,反動派殘酷地鎮壓革命力量,盡管革命處於低潮,邱會培仍堅持鬥爭。同年秋,他返回興國,仍在平川中學以教書作為掩護。這時,被破壞了興國的黨組織還沒有恢複,由於贛南特委連遭兩次大破壞,黨員與黨組織失掉了聯係。麵對重重困難,邱會培參加了黨的恢複工作,組織學生革命團體,先後介紹了隆坪、鳳岡等地的好幾位同誌加入中國共產黨。接著,邱會培到上密鄉塘山召集積極分子開會,研究組織農民協會,實施抗租、抗糧、抗稅、抗債、抗息等五抗政策,並利用封建勢力之間的矛盾,分化和打擊了敵人。

1928年春,邱會培在崇賢、長逕、墩丘一帶,開展農民運動。組織農民協會,打土豪,鎮壓惡霸,開倉濟貧,將土豪家的款、穀分發給農會會員和貧苦農民。同年清明節,興國縣城邱家祠內,姓邱的宗族都來進行祭祀,當邱姓士紳們穿著長袍馬褂,正在行三跪九拜的大禮時,聞訊趕到的邱會培抓住這機會站在凳子上講演,宣傳革命主張:“……要消滅不平等,實現耕者要有田、讀者要有書、工人要有工做……”在場的士紳們聽得目瞪口呆。

1928年4月,興國黨組織在冰心洞召開會議,會上傳達了黨的“八七”會議決定,認真貫徹土地革命、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發動農民舉行起義的方針。不久,邱會培帶領當地搞農民運動的邱順榮、楊玉榮、蔡先蘭等10餘人,去東固學習東龍黨支部書記賴經邦創建的東固紅色區域的經驗。1928年8月,邱會培還擔任了一段時間的中共興國臨時縣委書記。同年9月,中共興國臨時縣委在高興鄉禾坑召開了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出席大會的代表有50人,大會選舉並成立了中共興國縣委,討論和部署了興國暴動和創立革命政權的問題。邱會培在會上介紹了去東固學習的收獲。

邱會培和高興鄉的邱時聖、肖良夏等,積極開展武裝鬥爭。在1928年冬,聯合崇賢鄉的赤衛隊成立“崇(賢)高(興)遊擊隊”,邱會培任隊長。他的大弟邱會圖也帶頭加入了遊擊隊。他想方設法給遊擊隊搞了30多支槍,在長逕鄉處決了民憤很大的地方封建惡霸邱時唐等人。不久,這支遊擊隊擴大改編為“興泰遊擊隊”,經常在興國、泰和兩縣的邊界活動。

自傳達貫徹“八七”會議精神後,興國黨組織把武裝起義正式列入興國革命日程,並積極進行籌備。暴動前夕,邱會培參加了黨的秘密會議。會議決定,邱會培帶領遊擊隊配合主力江西紅軍獨立第二團以及贛南紅軍第十五縱隊行動。1928年12月20日淩晨,他們攻克了國民黨縣政府所在地的興國城。暴動隊伍在興國駐紮了3天,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不得不暫撤走。這時,國民黨保安團(“清剿”團)實行報複,以慘無人道的法西斯手段,燒毀了邱家15間房屋和全部財產。邱會培的二弟邱會平慘遭殺害。

1929年4月,紅軍從閩西回師,在贛南分兵,紅軍第四軍黨代表毛澤東同誌親自來到興國城,在雞心嶺的群眾大會上作報告,傳達了黨的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精神,給興國黨組織和群眾莫大的鼓舞。邱會培是這次大會的主席團成員。接著,毛澤東同誌在興國縣城文昌宮舉辦土地革命幹部訓練班。邱會培應邀到訓練班給學員講課,他著重宣傳了毛澤東主持製訂的興國縣《土地法》,以及改“沒收一切土地”為“沒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土地”的道理;要求參加學習的幹部,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正確執行對待中間階級的政策。不久,邱會培到贛南革命委員會創辦的工農學校任校長,肩負培養教育工農幹部的任務,同時,帶領學員參加對敵鬥爭。

1930年10月,邱會培這位忠於黨的事業,堅持革命鬥爭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不幸遇害殉難。他的妻子、共產黨員鍾銀凰,女兒春鶯,兒子先鎮,也相繼遇害。

楊德群

楊德群(1902—1926),湖南汨羅人,出生於書香之家。小學畢業後,於1913年秋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在這所由著名教育家徐特立等創辦的學校裏,受到了進步師友的熏陶。1918年夏畢業後,應聘到向警予創辦的漵浦縣立女子學校任體育教師。1920年冬回到長沙,先後在城區小學、湖南第一師範附屬小學任教。1924年秋,考入武昌大學繼續讀書。1925年秋,又轉入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文預科,攻讀生物學和社會學,“以備留學俄國,而徹究社會改造之途。”在北京求學期間,真誠擁護孫中山提出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積極參加學生掀起的反帝愛國運動,並成為劉和珍的密友和女師大學生自治會的骨幹。1925年冬,加入中國國民黨。1926年3月18日,為抗議日艦炮擊大沽口和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與劉和珍等參加北京5000餘憤怒群眾舉行反對八國最後通牒集會遊行活動。當遊行隊伍在鐵獅子胡同段祺瑞執政府門前,遭反動軍警開槍鎮壓時,為救護已中彈倒在血泊中的劉和珍、張靜淑,自己亦不幸中彈犧牲。“三一八”慘案後,魯迅連續寫了5篇討賊檄文熱情歌頌劉和珍、楊德群等革命青年是敢於“直麵慘淡人生,敢於正視淋漓鮮血”的真正勇士,盛讚楊德群“沉勇而友愛”的高貴品德。

謝伯俞

謝伯(1905——1927),湖南寶慶(今邵東縣黑田鋪鄉年)。出生於一戶殷家農家。幼年在本鄉資東書院和循程學校讀書。1921年8月,考入長沙嶽雲中學。其間,因參加進步學生運動,被推選為湖南省學聯負責人之一。1924年7月,以全省第一名成績考入北京師範大學理預科。在李大釗的培養和教育下,入學的下半年即加入中國共產黨。為了協助李大釗擴大國共兩黨的統一戰線,同年底以個人身份加入中國國民黨,並當選為國民黨北京特別市黨部執行委員。曾大力宣傳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反擊國民黨右派的分裂言行。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後,在學生、工人中組織“滬案雪恥會”,並組織宣傳隊上街介紹“五卅慘案”真相。後參與領導北方的國民大會運動。1926年,升入北師大數學係本科。同年,當日本帝國主義糾集英、美等8國公使,向段祺瑞執政府發出最後通牒時,他揮筆寫下了“投降可恥,抗戰光榮”幾個大字。3月18日,隨李大釗率領各團體、學校代表,到執政府請願,遭到血腥鎮壓。“三一八”慘案發生後,帶領一批同學積極搶救受傷群眾,並發出通電,揭露段祺瑞政府的罪行。1926年4月,當選為國民黨北京特別市黨部第三屆執行委員兼組織部長。下半年,又任中共北師大支部書記。後奉調到蘇聯駐中國大使館內協助李大釗等工作。1927年,曾奉命去武漢從事農民運動。不久,重返北京。4月6日,與李大釗等被強行進入蘇聯駐中國大使館的奉係軍警所逮捕。麵對敵人的殘酷審訊,堅貞不屈。4月28日,與李大釗等一起英勇就義。

黃誠

黃誠,男,漢族,河北安次(今廊坊市)人,1914年出生,1942年4月23日犧牲。

黃誠原名慶和,學名誠,號幼山。出生在封建地主家庭。幼年讀私塾。1928年,入永清中學。1930年,入北平第四中學。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32年秋,考入天津北洋工學院預科。1933年,和同學一起組織了“荒火社”讀書會,並提出:“宣傳民眾為當今救國之要務”。1934年9月,考入北平國立清華大學。1935年春,與楊述等同學一起組織了進步團體“東方既白社”,編輯了《東方既白》雜誌,介紹唯物辯證法和社會科學知識,宣傳抗日救國思想。後任清華大學學生自治會副主席。同年11月,任清華大學救國會主席。在《怒吼吧》第一期上,發表了《告全國民眾書》,喊出了當時華北學生的共同呼聲:“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12月,積極參加組織了“一二九”運動。1936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6月,組織參加了“六一三”大示威。後發表了《讓我們做最末一次被開除的學生吧》、《我被開除的前後》、《從學校開除學生說到殖民地教育》等文章,聲討反動當局迫害愛國青年的罪惡行徑,表明了自己為祖國民族解放事業奮鬥到底的決心。9月,在黨組織和吳承仕教授的協助下,轉入北平中國大學國文係學習,繼續從事抗日救亡工作。後任北平學聯主席、中共北平學聯黨團書記,積極參加領導中國大學的救亡活動。1937年1月20日,被反動當局逮捕。在獄中,同敵人進行了堅決的鬥爭。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投筆從戎,和蔣南翔、楊學誠一起組織、率領部分平津學生前往武漢。後由中共中央長江局派到七戰區做川軍的統一戰線工作。後任第七戰區巡視員,中共川軍特別支部書記,負責抗日宣傳,並舉辦了兩期青年訓練班,為抗戰培養了一批骨幹力量。1938年,參加新四軍。後任新四軍政治部秘書處長。1941年1月13日,在皖南事變中被捕。在獄中,團結難友,同國民黨頑固派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1942年4月23日,壯烈犧牲於江西省上饒集中營石底監獄。

卓愷澤

卓愷澤,男,漢族,浙江奉化人,1905年出生,1928年4月26日犧牲。

卓愷澤出生於較富裕家庭。1918年8月,以優異成績考入寧波浙江省立第四中學。1923年8月,進入北京華北大學,參加中國社會主義共青團。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11月,任中共北京地委候補委員。1925年“五卅”慘案後,黨組織派他到北京學聯工作,組織“滬案雪恥會”,發動學生罷課和示威。同年6月,被選為共青團北京地委青年部負責人。10月,任共青團北方區委委員,負責宣傳工作,並協助趙世炎編輯《政治生活》刊物,發表了不少批判國家主義和戴季陶主義的文章,帶領青年投入反帝反軍閥的鬥爭。1926年1月,兼任共青團北京地委書記,在“三一八”慘案中受傷。後在家鄉發動群眾參加農民協會,宣傳革命真理。同年7月,調任中共上海閘北區區委書記,出版了《青年平民讀本》四冊,深受群眾喜愛。10月,調團中央宣傳部,編輯《中國青年》,發表了20多篇文章,抨擊帝國主義、國家主義、軍閥及國民黨右派。1927年2月,任共青團江浙區委委員,參加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的宣傳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仍在上海堅持鬥爭。同年5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委員。1927年9月,被選為中共浙江省委委員,同年12月,任共青團浙江省委書記。1928年1月,共青團中央派他到團江蘇省委工作。同年4月,被委任為團中央特派員兼團湖北省委書記,4月19日,在武昌出席秘密會議時被捕。在獄中,個人生死,置之度外,嚴刑拷打,毫不屈服。4月26日,英勇就義。

張挹蘭

張挹蘭(1892——1927),女,湖南醴陵人。1919年秋,抱著教育救國的熱望隻身前往北京求學。1920年秋,考入北京女子師範大學預科,並與湖南同鄉、中國共產黨第一位女共產黨員繆伯英結為好友。1921年夏,應聘到南洋蘇門答臘首府棉蘭當華僑教師。1922年夏,返回北京,先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和北京大學教育係。在此期間,常聽李大釗講課,並在他的教育和指導下,逐步改變了教育救國的思想,積極投身於反帝、反封建、反軍閥的革命鬥爭。1925年4月,在北京大學加入國民黨左派組織“中山主義實踐社”。不久,當選為實踐社理事,並加入中國國民黨。五卅運動後,更加積極投身反帝反封建的群眾鬥爭。1926年4月,當選為國民黨北京特別市黨部第三屆執行委員會委員,並任北京特別市黨部婦女部秘書。1926年9月起,負責主編市黨部刊物《婦女之友》,親自為該刊撰寫了《新婦女的使命》、《婦女運動述明》等文章,在動員和引導婦女團結起來,反帝、反封建、反新軍閥,為女子爭得做人的權利等方麵,均起了積極作用。12月,發起組織“婦女之友社”,當選為主任。1927年1月,任國民黨北京特別市黨部婦女部長,李大釗的領導下,肩負起領導整個北京婦女運動的重任。1927年3月發起組織了北京“三八”婦女節紀念大會。不久被奉係軍閥逮捕。4月28日,與李大釗等20位革命者一起被判處絞刑,壯烈犧牲,時年34歲。她是20位遇難中的唯一女性和最後一名走上絞架者,在目睹了長達3個多小時的殘酷行刑過程中,仍毫無懼色地從容走上絞刑台,表現了一個革命者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