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歲的高一(1 / 2)

2014年8月6日星期三20:29:27

蘇子敬在初中的時候,就常常默默地念著自己的年紀,十二歲初一,十五歲高一,十八歲讀大一。在最最年輕的歲月裏,去做最最精彩的事情。不負青春年華。

倒不是期待著自己快快長大,也不是不想長大。而是想努力守護自己的每一段年華。不管做的事情有沒有意義,不論爸爸或者老師是不是會在乎,在他的世界裏,隻要是自己喜歡的事情,他都會努力堅持。即便是這樣的堅持會讓他弄得傷痕累累,他也不會後悔。這就是青春年少,因為無知,也因為夢想,才會不顧一切地往前衝。

現實把人變得傷痕累累,所以人才會用美好的夢來撫平傷口。不要怪他太無知,他隻是想努力守住自己心中的美好。

在初中的三年裏,蘇子敬除了學習,就是學習,幾乎不和人說話。也從來都不問老師問題。最多的,就是在寫完作業之後的晚上,安安靜靜地寫自己的日記。把一天的悲喜,亦或是這一段時間的感受,都寫下來。對別人而言,那是累贅,對他而言,那卻是孤單歲月裏最大的溫暖和守候。那是對朋友的傾訴。

因為獨生子女的緣故,十二年的時光都是孤獨的。也因為家庭的原因,他很少說話。偶爾發發脾氣,也是很快就被爸爸的嚴肅給淹沒了。在他的世界裏,陽光永遠都隻是陽光,永遠都不會和人聯係在一起。而人也永遠都隻是別人,從不會和自己有什麼關係。

初中的三年,就這樣靜靜地度過。一心隻想讀書。有的時候,讀書變成了一種習慣。仿佛除此之外,就再沒有了什麼目標和方向。而寫作,也隻是一種傾訴,像是他最好的朋友一樣。這樣的人,他的身邊永遠都有一位別人看不見的守護神。他的心永遠都不會孤獨。

一直到初二的下個學期,他的爸爸媽媽在爭吵中離婚了,而他徹底失去了關心和依靠。像是在人生路上迷失了方向。前方是茫茫的大雪一片,看不見塵世的繁華,也看不見遙遠的風景,看見的永遠都是原地徘徊等待中的孤獨。

媽媽走之前對他說,“子敬,媽媽走了,以後要聽爸爸的話。”

“嗯。”蘇子敬沒有太多的表情。也沒有過多的言語。

在爸爸媽媽的眼睛裏,蘇子敬永遠都是一個靦腆、沉默、安靜的男孩,永遠都不懂事。所以,他們也從來都不會考慮到孩子的情緒。似乎,在這個家裏,蘇子敬是一個若有若無的存在。

從那個時候開始,他曾以為的他自己最珍貴的親情,在那一瞬間如大廈將傾,便覺得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值得自己在乎的東西了。而他也徹底迷失了生活的方向,甚至是人生的方向。他不知道了自己為什麼要奮鬥。

所以,本來在學習上就沒有太大功利性目的的蘇子敬,以後就根本不想學習了。

以前,即便是沒有功利性,但因為還有那份愛心,還有安靜的心情,和溫暖的夢支撐著他,讓他在忙碌的學習中還能夠感受到自己生活的意義,覺得還有人在看著他,在在乎著他。所以,不管怎樣,他的用心,還是為他贏得了很好的成績。可是,後來,因為主動性的厭倦,和心靈的迷惘,就整天都頹廢地度日了。

初二快結束的時候,班主任對他說,“蘇子敬,你要好好努力,一直保持著這個成績。等你初三畢業的時候,你將是我們班能夠進入重點的十名同學之一。你很有希望的。好好加油。以後,上了重點,就很可能可以考一個重點大學。等你讀了大學,以後就不用這麼辛苦了。那個時候,你就可以有很多屬於自己的時間,就可以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了。可是現在,你還必須要嚴格要求自己,一絲都不能鬆懈。”

那時,蘇子敬隻是很茫然地望著班主任,似懂非懂地聽著,然後連連點頭。末了,他卻看重了班主任辦公室裏的一張水墨畫,然後弱弱地問,“這是誰畫的,好有感覺。”

班主任看了一眼,說,“哦,這個我也不知道。是我女兒買的。”

蘇子敬沒有再說什麼。那以後,雖然還是很迷惘,但想到大學裏自由的時間,能夠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也便有了一些奮鬥的動力。雖然,他並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的到底是什麼。他也開始努力地思考著未來。

而初三的一年,在悲傷與自我安慰的矛盾中,匆匆忙忙地過完了一年。在填報誌願的時候,他不顧班主任和爸爸的意見,執意要隻填報一所重點高中。因為那個時候,他的每次成績都已經下滑了很多。不太可能考得上重點了。為了保險起見,他們都希望他可以報一個僅次於重點的高中,不至於到三流高中裏,而浪費了自己的才華。但是,最後,他選擇了,在誌願的後麵,加一個三流的高中。給自己留了一個最差的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