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沌無序瞬間轉變(臨界點)有序心理結構(1 / 1)

渾沌無序瞬間轉變(臨界點)有序心理結構

靈感的有序結構,是由素材信息與結構意識兩部分組成的整體。任何一個靈感,最終都是一個解決課題的方案,這個方案是由許多要素組成的,例如音樂靈感的要素是具體的樂音與節拍。另一方麵,靈感的有序真正體現在要素間特殊的結構方式上,例如音樂的結構是旋律、調式、和聲和曲式,音樂靈感常常就體現在突然發現使用某種旋律與和聲能真正表現自我的某種生活與情感原型。

靈感的基本課題,是為什麼以及怎樣才會自發地產生特定的有序協同結構,協同心理學把自己的答案歸納為一個簡式:

課題內化→轉變為個人大腦的強固關聯方式→環境提供自組織臨界條件→有序化突變:靈感生成。

假設一個靈感內容是由N個要素,按照S結構方式組成的有序心理結構。於是靈感問題便成了:如何從無序狀態,積累必要的N個要素,並以自組織方式生成S結構。

一般靈感遵循以下過程:

提出課題→積累素材→進入活化狀態→改善大腦定向關聯→隨機漲落(潛意識)→臨界點→頓悟→突變:自我役使與增長→成熟

或簡寫成:

積累→隨機漲落→臨界點→突變

其具體表現如下:

(1)課題:所有靈感都是針對某一問題出現的,它直接或間接具有目的。

(2)積累:一定的靈感需要N個要素,而一般情況下,大腦僅現有M個要素,因此需要自我有一個知識和經驗積累過程,以補充餘下〔N—M〕個要素。

(3)活化狀態:當N個要素備齊或接近備齊,大腦變得十分活躍,前景變得充滿希望,大腦的定向關聯(與S結構類似的各種方式)開始進入躍躍欲試的活化狀態。進一步,大量精力的投入、精神的專注,更加劇了這種活化,從而將大腦推向隨機漲落。例如,作家下鄉體驗生活,當他返回產生創作欲時,心理就處於這種活化狀態。但活化狀態本身是渾沌無序的,類似S結構的定向關聯被激活了,同時其他各種可能的關聯都被激活了,相互之間產生競爭與衝突。此時,大腦異常活躍,但是疑團和猶豫雜亂無章。

(4)隨機漲落:進入活化狀態的大腦,開始自發地、大量地嚐試各種隨機組合,形成各種曇花一現的偶然結構,大腦對它們進行逐一檢驗,然後逐一否決。隨機漲落是頓悟的前夜,靈感的醞釀,在很大程度上,它是由潛意識擔負完成的。這時,大腦進入想入非非、幻覺與夢境,其作用是對所有要素進行各種荒誕的、不合常規的組合。

(5)臨界點:當大腦進入臨界點,問題的答案幾乎呼之欲出,但被其他思緒交熾著。這時,有關N個要素被高度活化,但它們不僅被S類似的結構關聯著,而且被一大堆無關結構輪番關聯著,S結構不處於優勢地位。因此在臨界點上,靈感並未形成,所需的大腦有序結構及相應的思路和方案,依然未見蹤影。

臨界點的本質,是S結構與非S結構群的競爭處於勢均力敵的平衡,這種平衡非常精細,很容易被S結構本身的發展打破。因此,隻要外界條件朝著有利於S結構發展一小步,譬如有關信息的一點啟示,旁人的一點啟發,甚至一點風吹草動、一點心緒的偶然變化,都會打破隨機漲落的平衡,使S結構迅速占據優勢,處於支配與主導地位。

(6)頓悟:在環境的積極推動下,大腦發現並確立了S或類似S結構,契機出現了,大腦產生頓悟。在隨機漲落後期,S結構的出現既是偶然的,概率又很高。

在個人充分積累提供的信息條件、精神專注提供的能量條件下,S定向關聯已經被高度活化,因此當外界事物提供一點啟發,S結構便躍然而出。S結構突然的、不可預知的出現,使大腦表現為頓悟。

(7)增長與成熟:頓悟本身隻是靈感雛形,不是成熟靈感。從頓悟到成熟,有一個急劇的思想發展過程,這個過程遵從自役使原理,特點是進展象滾雪球似地越來越快,個人身心瘋狂般地高度卷入,出現一些超常現象,例如思維有如神助,精神亢奮,舉止旁若無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