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美的本質與特性(2 / 3)

所以,教育實踐主體一方麵要認識和遵循教育中的客觀規律(真);另一方麵,要把握和實現主體的目的性(善)。這種真與善的統一,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掌握了的真與實現了的善的統一,就是美的最基本的內容。換句話說,如果人們在教育中能把自己掌握真與實現善的本質力量,通過具體而可感的形象顯示出來,那麼就會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就會產生教育美。

通過什麼才能獲得教育中真與善的統一,才能使掌握真與實現善的人的本質力量感性地顯現出來呢?依靠教育主體在觀念上的遐想和內心的體驗顯然是不行的。唯一的途徑隻能是教育實踐。教育實踐作為一種中介結構以一定的形式把教育中的客觀規律納入教育目的的軌道,這形式迫使因果聯係的必然性僅僅發揮合目的性的效應而排除其造禍的可能。例如,設計合理、豐富有趣的課外活動形式就使得青少年身體和心理能量迅速發展的規律僅僅發揮著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效應而排除其造成越軌活動的可能性。這種良好的形式,使教育規律服從教育目的,使任何物種的尺度服從人類內在固有的尺度,這形式就是教育美。

這裏需要指出的是,從宏觀上和總體上看,教育實踐中的立美或者說教育美的產生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著一個曆史的漸進過程。這因為,一方麵教育實踐中主體對教育的各種客觀規律,經曆了一個從沒有認識到有所認識,從不正確的認識到較正確的認識,從膚淺的認識到深刻認識的過程;另一方麵,要找到把教育規律納入教育目的軌道的一定的中介結構形式,需要長期的探索。這樣一來,教育美在現實教育中的具體表現就會存在程度和水平的差異。但不論如何,教育美的根源在於人們的教育實踐。教育美是教育實踐中主體通過自身的活動,把人類掌握真和實現善的進行自由創造的本質力量感性顯現出來的結果。隨著社會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教育實踐的深化,教育美必將擴大自己的範圍。

三、教育美是教育信息編碼的最優化

上麵的討論,使我們了解到,教育美的產生是教育實踐主體把人類的本質力量顯現為一定感性形象的結果,這種人類本質力量的感性顯現物作用於學生,就會使他們產生審美體驗。但對教育美本質的探討不能就此止步。我們要問,人類的本質力量是以什麼形式進入和存在於感性材料與活動之中?又是以什麼形式進入和存在於學生的大腦中呢?

近幾十年以來,由於科學認識的深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了物質世界中的一種普遍性的因素——信息,並且建立了信息科學。信息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把信息引入教育美學,把教育美同信息聯係起來,就使人們對教育美的本質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具體了。為了論述和理解的方便,我們有必要先對信息過程的基本模式和要素及其在教育過程中的意義作一個簡要的描述。

1.信息過程與教育過程

研究信息的理論就是信息論,它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信息論本來是一門應用數理統計方法來研究信息處理和信息傳遞的科學。它研究存在於通訊和控製係統中普遍存在著的信息傳遞的共同規律,以及如何提高各信息傳輸係統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的一門通訊理論。現在發展成一種廣義信息論,它被理解為凡是利用狹義信息論觀點來研究一切問題的理論。

那麼,信息是什麼呢?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信息一般是指具有新內容、新知識的消息、情報,以及語言、文字、圖象等等。但在信息論的研究中,信息的定義各種各樣,似乎還沒有嚴格的統一的科學規定。但是,比較普遍的是兩種對信息的描述性解釋:一種認為,信息是指通過消除某係統中的某些成分或增加某些成分而達到的該係統的組織化或有序性的標誌;一種認為,信息就是對接受係統中的不確定性的消除。這種不確定性消除得越多,信息量也就越大。

關於信息過程的模式雖然也很多,但以申農(C.E.Shannon)提出的模式最為經典。

信源:即信息的發送源,發出消息的來源。信息源可以是多方麵的,人,機器、自然界的物體等。

編碼:就是把信息化入符號或代碼,並對符號或代碼進行處理和加工的措施。符號可以是多種多樣的,自然的、物質材料的。語言、文字、照片、音符、體姿動作等等。

噪聲:在符號傳送過程中,係統產生或由外界混入的幹擾。

信道:就是傳遞符號或代碼的通道。

譯碼:就是把符號或代碼譯成一定的意義或內容。譯碼就是編碼的反變換。

接收者:即信息傳向的對象(人或物)。

從信息論的角度看教育,教育過程在實質上就是一個信息的組織編碼、傳遞與接受譯碼的過程。教育中的信源就是對受教育者身心發生作用的各種知識、觀念及其他一切教育影響物。教師則一方麵擔負著選擇提取信息和編碼加工的工作,另一方麵又要選擇適合的信道把編製好的符號或代碼傳輸給學生。而學生作為信息的接受者則必須通過認知過程和情感過程把傳來的信息內化到自身的心理結構中去,同時還把自身接受信息後的狀態變化以反饋信息發回。與一般信息過程不同的是,教師和學生做為教育過程中的兩個主體要素,其複雜程度是任何物理的編碼機和接受機所不能比擬的。他們都有著特定的社會背景。知識水平、思維能力和情感態度,都時時刻刻受著各種因素的影響和製約。因此,如何使教育過程中的信息編碼和傳遞準確、有效、適度,就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和更加的難度了。教育過程既然是教育信息的編碼和傳輸及學生受碼的過程,那麼教育美就必然在這其中發生。那麼,從信息的角度看,教育美究竟是什麼呢?

2.教育美是信息的最佳編碼和傳遞

從信息的角度看,教育美是教育實踐主體運用人類本質力量,對信息進行合規律與合目的相統一的編碼的傳遞。為什麼這樣說呢?讓我們從下麵三個方麵來看:

第一,從教育工作者大腦的信息準備狀態看。要完成信息的編碼和傳遞,實現教育的任務,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必須十分清楚他所麵對的教育影響(信息)中可能蘊含的意義,必須懂得信息流的內在構造、邏輯序列;要對信息接受者的狀態變化有著十分敏銳而細致的了解;同時,他還必須具備製碼和傳碼活動的基本技巧和能力。具備了這些,我們說,教師就有了良好的信息準備態,教育美才具有了產生的基礎,否則,良好的編碼和傳遞就不可能,教育美也就無從談起了。

第二,從編碼過程看。首先,教育工作者要對教育中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例如,要對零散的不係統的信息,進行識別、篩選和整合,這是一個去偽存直,去粗取精的過程。經過識別,區分真實的和虛假的,確定的和不確定的,有用的和無用的,具有現實利用價值的和暫時無利用價值的,難度大的和難度小的、同類的和不同類的;經過篩選,排除由於受幹擾而失真的信息,使不確定的信息確定化,把無用的信息棄置一旁,對暫時無利用價值的信息則儲存起來,選取那些真實的、確定的、有用的、最有效用價值的信息,按類型加以分類整合。經過識別,篩選和初步整合後,還要把這些新的信息與原儲存的信息進行縱向和橫向的對比分析,使其成為具有一定邏輯序列和結構的信息流。其次,教師要根據信息的內容、傳遞目的,環境和接受者的特點正確地選擇信息承載體——符號形式。符號本身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對它的選擇包括在不同種類符號之間的選擇和同一符號內的選擇。對各種不同的符號的選擇,教師在編碼時,要對采用哪一種符號能夠更好地實施信息傳遞,更好地為學生接受進行多角度的設計。如信息內容複雜,精細而有係統的,宜選用語言符號;信息內容極富表情性和感染力的,宜選用體姿動作符號;信息內容直觀性強,宜選用實物模型符號;等等。在教育過程中,一般最基本最經常使用的是語言符號,這是由於信息內容所決定的。但教師也必須充分重視和運用其他的符號,以提高信息的流通量。在同一符號內的選擇,它關係到對同一符號運用時的細節設計。例如,當選擇了運用語言符號為基本手段以後,教師還必須深入一步,對語言符號中不同的詞、詞組。句法結構進行選擇,以能最確切地表達信息的內容。一個詞可以代表不同的對象關係,同一對象關係又可以用不同的詞來表達。同時,在同一詞的同一對象關係中,對不同的個體來說,還與不同的信息係統相聯係。教師和學生具有不同的知識經驗和背景,他們對同一詞,同一句的理解方向和水平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此,教師在選擇語言符號時,要考慮準確性和科學性,要選擇信息容量大、又最能使學生理解所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的詞和句。

總之,在編碼過程中,我們時刻可以看到教師的創造性、主動性,看到人類本質力量的光輝。

第三,從信息傳遞看。首先,教師要能把握信息的不同傳遞方式,作適當的選擇。從傳遞者主觀方麵看,信息傳遞方式可分為直表方式、婉曲方式和暗示方式。直表方式的特點是把信息的內容直接傳遞給接受者,不隱晦曲折,不拐彎抹角,使接受者通過信息載體的本意就可以把握信息;婉曲方式是通過迂回曲折來傳遞信息;暗示方式則是借助信息傳遞環境的幫助,用含蓄或示意的方式使接受者感受到信息。這三種方式具有不同的表達功能和刺激作用。當對事物主要是敘述而又不需要學生馬上進行很多的思考時,常采用直表方式傳遞信息,當需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進行積極思維活動時,常采用婉曲方式和暗示方式。從信息通道方麵看,信息傳遞方式又可分為單通道傳遞方式和多通道傳遞方式。單通道傳遞是指隻利用接受者的一種感覺通道來接受信息,如視覺通道或聽覺通道。多通道傳遞方式是同時利用接受者多種感覺通道來接受信息。這需要教師根據信息類型和內容進行選擇。一般在教育中僅僅隻利用單通道方式是很少的,通常都是通過多通道傳遞方式,隻是各通道的利用有主次,先後之分。總之,信息傳遞方式要隨信息的類型,傳遞任務和接受者的狀態的不同而靈活運用。

其次,教師在信息傳遞過程中要克服幹擾,提高傳遞效率。教育信息傳輸的目的是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麵和諧成長。理想的傳遞是信源發出的全部信息都能為學生接受,由於幹擾的存在這實際上是不可能的。教育信息傳遞的幹擾實際上來源於三個方麵:一是在信息選擇和提取過程中的缺損和失真。這既是由於教師的知識經驗、情感態度影響而導致的提取倘差,也是因為選擇和提取信息時常常會把信息與信息之間的聯係舍棄和割斷。二是信息在傳遞過程中會有外界的噪音進行幹擾。這噪音可以是機械物理的,生物化學的,精神意識的。三是接受者的內幹擾,學生對新信息的接收也會受到其精神狀態、原有知識、經驗和能力的影響,發生幹擾作用。教師在傳遞信息中常常需要發揮高度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排除幹擾,提高傳遞效率。

要排除信息傳遞中的幹擾,除了教師對自己和學生這兩個主體要素的“內幹擾”的性質、內容及產生原因有比較清楚的了解和認識外,更需要在傳遞過程本身想辦法。這方麵通常有兩個要注意的問題:一是適當提高信息傳遞密度,即在相對固定的一段時間裏增加信息傳送量。這一方麵可以用不斷的新信息激活學生的神經係統,使之保持活躍的狀態,另一方麵又能使學生更好地把握信息之間的廣泛聯係,從而建立起更係統更完善的信息體係。蘇聯教育家讚科夫提出的教學高難度和高速度的原則,其信息論的意義就在這裏。第二個問題,是要保持信息傳遞中有適當的冗餘碼。信息是由“有效信息”和“冗餘信息”組合而成的。所謂“冗餘”就是信息中即使少了它,也還是相當完整的。但冗餘信息在信息傳遞中又十分必要,因為當信道裏有噪音幹擾時,為求有效傳遞必須要增加冗餘信息而抵抗幹擾。信道裏的噪音愈多,就愈需要冗餘碼。例如,教師在教學中常常用複述,重複,反複強調來提醒,告誡學生;常常將已經用語言表述過的事情又用圖表、模型或者體姿動作再呈現一次。這都是在運用冗餘碼。優秀的教師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在有效信息和冗餘信息間保持平衡,找出最佳的冗餘度。因為冗餘過高,學生就會感到重複過多,感到單調,乏味,從而產生厭倦。

在教育過程中,學生相對是知之甚少的方麵,他們對世界有一種不確定的狀態,這種不確定常使他們心理狀態不穩定,產生不愉快的狀態。當教師通過創造性的勞動,對教育信息實行了最佳的編碼和傳遞而作用於學生時,學生的不確定性就將會逐步消除,就會體驗到人類本質力量的偉大,就會產生難以抑製的愉悅,學生得到的這種信息愈多,其愉悅就愈強烈,就會不斷從自然走向自由。這就是教育美的真正含義。

教育美的特性

在教育美的本質製約下,教育美有著區別於其他審美現象的自身特有的性質,它們主要表現在下麵三個方麵:

一、符號直觀與符號意涵的和諧統一

任何教育的美都必須憑借一定的符號作為載體傳達和作用於學生。這種符號可以是語言、體姿動作或其他的物質性材料。無論什麼樣的符號,其顯性層次都必然是以一定的形、聲、色等外在形式表現的感性對象。學生對符號的接受和把握都首先從運用感官去感知符號的外在形式開始。既然如此,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就要力求通過對符號外在形式的精心選擇和設計使它們成為學生樂於感受的直觀形象。換句話說,也就是努力把抽象的科學觀點,原則,法則,公式或結論化為易於為學生感受和經驗的生動的符號形式,使一切教育影響的因素都具有節奏性,平衡性和有機統一的完美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