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設計”
“工藝設計”算不算美術?當然算美術。可是,很多的美術史書都對它不屑一顧,沒有它的立足之地,境遇很悲慘。
還是今人有眼光,發現了工藝設計的價值,它的重要性也日漸增加,有例為證:現在的大學或美術學院都競相開放“工藝設計”課程,而且是一門很受人青睞、想進卻很難進的專業。工藝設計作為一門美術藝術,正在現今大放光彩。
我們也來趕一回時髦,說說工藝設計。
工藝設計,美術界把它稱為工藝美術,工藝設計的發展過程,美術界又稱之為工藝美術史。
工藝設計,不是一個詞,而是兩個意思,即工藝和設計。
英國曆史上曾發生過大的工業革命,也就是工業由手工操作進入到機械化製作,這次革命,對人類的發展、文明的進步有很重要的意義。美術界也很珍視這次革命。歐美的人還有東方的日本人,他們習慣地以工業革命為界,把工藝美術史分成兩個部分,在革命之前的稱它為“工藝”,在革命之後的便就是“設計”了。
這種說法對不對?美術家還在商榷,我們暫時不去過問。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工藝美術與人們的生活關係最大,不論是物質生活,還是精神生活都與它有密切的關係。
一般地,人們習慣把工藝美術分成兩大類,也就是實用工藝美術和特種工藝美術。
實用工藝美術,顧名思義,指的是既可以滿足生活又是看起來值得欣賞的藝術。說具體的例子吧,像我們日常的生活用品如水瓶、臉盆之類的東西,生活必需的家俱什麼單件、組合的,服裝打扮如寬鬆的大衣、緊身的牛仔,還有就是環境的布置園林花壇等等,都是屬於實用工藝美術的範圍。實用工藝美術的範圍特別大。
講到特種工藝美術,這個“特種”指的就是專門用來陳設玩賞的工藝美術品,它們大部分都是放在家俱的裝飾櫥上,閑來無事時自己欣賞或與朋友共同評賞。這特種工藝以前都是富人們收藏,現在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富裕,精神享受就顯得特別重要,因而,對這種裝飾玩賞的特種工藝興趣越來越大。
說工藝是美術,是因為它也要求工藝品要有造型美,這樣的話,它就與美術裏的建築、雕塑有了密切的聯係。
有聯係不等於等同。工藝與建築、雕塑是兩碼事。建築有宏大的體積,工藝品卻很精巧,所以,蘇州園林的形狀,盡管包含著很多的工藝裝飾,但還是建築不是工藝品;雕塑一般是附著在建築物上的裝飾,而工藝品的雕刻有很多是獨立的。不過,像一部分特種工藝,如玉器、牙雕、木雕等等,用的工具與雕塑差不多。
工藝畢竟還是工藝,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與美術中的其他種類完全不一樣的特性,那就是,不論是實用的還是特種的工藝,它們都要受材料和技術的限製。一枝畫筆可畫不出工藝美術來。
不說國外,就說中國的工藝美術傑作吧,有彩陶工藝、玉石工藝、青銅工藝、織繡工藝、漆器工藝、瓷器工藝等等,可不論哪種工藝都得有材料,沒有陶器、青銅,哪來彩陶工藝和青銅工藝,也就是說,沒有材料就形不成工藝。同樣,沒有技術,光有青銅一堆、木料一塊也成不了藝術。
這樣說來,有一個問題,大家就很容易理解了,就是工藝美術與時代的發展有一定的聯係,什麼樣的工藝品就能看出當時時代的科學技術發展狀況。茹毛飲血的原始人當然創造不出織繡工藝和漆器工藝來。
我們說,工藝美術中,技術很重要,這話沒錯,不會燒製的話,泥土難變成陶器。不過,要是你遇到的不是泥土,而是更高級的材料的話,技術的作用也可能會小一點。比如像大理石材料,它有天然的花紋,而且各種各樣,美麗無比,你可以把那些天然的奇特的花紋就當作是工藝品,不用加工。南京產的雨花石可以算作此類。然而如果你要的是一種更複雜的美,就可以在這些花紋上再發揮技術的優勢,做出巧奪天工的工藝品來。
有的人愛這種天然的美,所以,他們家的紅木家俱都不上油漆。
繪畫有油畫、版畫、水墨畫等等品種不少,雕塑也有浮雕、壁雕、群雕等等。然而,它們再多也多不過工藝美術的種類。工藝美術是整個美術中最龐大的一個家族。我們中國在1978年舉行過一個工藝美術展覽會,共展出了14大種類,400多個品種就這樣,還有像染織工藝、搪瓷工藝、商品裝潢以及許多新興的工藝,都還沒有包括在內,否則陣容更大。
我們首先來看看中華工藝。
中華工藝曆史悠久,遠到山頂洞人時期。古人們也有愛美之心,吃飯閑著的時候,便喜歡在一些石器上磨光、鑽孔、塗一些葉汁著色。這就是他們的“裝飾品”,也是中國出現的最早的工藝品。
中華工藝豐富多彩,各個朝代競相大放光輝。遠古的朝代都有工藝品,後人更不甘落後。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舉世矚目;夏、商時代的青銅大鼎也是世間少有;戰國的漆器、秦漢的織繡、隋唐的瓷器、明式的家俱等等,沒有哪一樣不是蜚聲世界之工藝。
既然都是國粹,每人都該知曉一些,下麵便作簡要介紹:
中國的陶器,是中國古人們的一大貢獻,是我們的祖先獻給人類文明的一顆藝術明珠。
陶器也叫彩陶,是指在普通陶製品上繪有紅、黑、白等顏色圖案的陶器。這紅、黑、白三色不是用來畫花朵或人頭的,古人們還沒有那麼複雜,這三種顏色隻是用來繪畫樣的,一道紅、一道黑、一道白,交叉排列,古人們覺得既簡單又美麗。
這種陶器就是為了看的嗎?當然不是,古人的大腦中那時隻有一個概念:生存。一切都是為了生存而服務的。所以,他們做的陶器也是為了實用,說具體點,這種美麗彩陶和一般的陶器沒什麼兩樣,都是用來飲食、盛水和飲煮的,是一種生活用具。
古代的彩陶並不都是圓的,它的樣式很多。
我們常說,黃河是中國文明的搖籃,看來這話一點不錯。中國的彩陶最先就是出現在黃河流域,後來長江流域也有,其他地方也有,但成就最大、價值最高的還是黃河流域。
漸漸地,彩陶上的花紋開始變了,變成了一些簡單的動物,如狗、鳥和青蛙等等,還有各種形態的魚。動物們都是生物,活潑、純樸和天真的模樣,展示了古代的一派生氣勃勃、健康成長的童年氛圍。
古陶器不僅有動物的圖案,還有一種就是造型陶器,如鳥型陶器、魚型陶器等等,其中最著名的有兩個,一個是陶豬,還有一個是三足器。
現在中國人愛吃豬肉,追根求源的話,還得追到古代,那時候,古人們就馴化野豬為家養豬,並吃它的肉。對古人的生活來說,豬是一種很珍貴的食物,豬的地位也非常高。很多人死後,都用豬頭隨葬,製造陶豬也就不足為奇了。所以陶豬不隻是為了實用,可能還帶有一種崇拜的意義。
古人們喜愛動物。動物不是四足便是兩足的,三隻足的動物幾乎見不到,不過,古人們卻發明了一種能三隻腳站立的陶製器具。現在的古墓裏就經常能挖出這種陶製三足器。說明古人的思維從機械的模仿向前跨了一步。
如果,人們見到的古陶器,上麵不再是歡快的魚,跑著的狗,而是一些看起來僵硬、讓人驚畏的畫麵,呈直角方塊形的,這些陶器就是稍後時期的產品了。這時候,氏族部落為了那剩餘的財產和勞力而打仗,剝削、壓迫開始出現,歡快、自在的生活沒有了,那麼,歡快、流暢的圖案也就從陶器上消失了,圖案顯示出一種神秘怪異的意味。
打仗的時代終會過去的,陶器也在不停地發展變化。到唐宋時代,終於結出了碩果,出現了著名的彩陶“唐三彩”。
我們常說“唐三彩”,到底是哪三彩呢?“唐三彩”陶器以黃、綠、紫三色釉為主,三色釉相溶後還會出現一些別的近似色,如白色、赫黃、藍色等等,其中要屬藍色最為名貴。
“唐三彩”的色澤看起來豔麗明朗。裝飾的手法也多采用堆貼、刻畫圖案等形成。一眼看上去,線條流暢,生動活潑,出現五光十色的藝術效果。
“唐三彩”品種很多,有302種多,其中,最上等的是三彩馬。這三彩馬披飾華麗,再現盛唐的氣勢。現在,人們最常見的唐三彩,也就是這匹三彩馬了。
中國人喜歡喝茶,所以對茶具也就特別講究。人們最喜歡的茶具可能就是紫砂茶壺。紫砂茶壺就屬於紫砂陶器。
紫砂陶器是中國陶器的又一個珍品。說它是珍品,是因為它隻有江蘇的宜興一帶才能製作。這一帶的紫砂陶器在南宋時代就享有世界聲譽。據說15世紀的時候,講究茶道的日本人曾到中國來學習怎樣製造紫砂茶壺。不過他們學會了也沒多大用處,日本沒有宜興一帶的特種泥土,所以,至今日本人還把中國的紫砂茶壺看作是壺中珍品。17世紀時,紫砂茶壺和中國的茶葉同時從海路傳到了西方。西方人稱這種紫砂壺為“紅色瓷器”。
紫砂壺盛茶,茶味特別清醇。夏天盛茶,更是醇鬱芳香。很早以前,民間對它就有“世間茶具稱為首”的讚譽。
中國人愛把陶、瓷一起說,陶也叫陶瓷,瓷也叫陶瓷。其實,陶是陶,瓷是瓷。
陶和瓷有聯係,瓷器是由陶器發展而來的。但瓷器和陶器有本質的區別。
陶和瓷都是泥土製作的,但泥土的質地不一樣;陶和瓷都是用火燒成的,但燒陶的火溫在1000度以下,燒瓷的火溫卻要達到1200度以上。拿兩個器皿,一個陶器,一個瓷器,外觀一樣,怎麼去鑒別呢?陶器有吸水性,敲出的聲音不脆,聽起來是“樸樸樸”的聲音,瓷器不吸水或吸水性小,敲出的聲音特別清脆好聽。所以古人形容瓷器之美時,說它是“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磐”,評價很高。
瓷器雖好,也有優劣之分。內行的人評價瓷器不說某地的好某地的不好,而是說某窯的好,某窯的不好。人們總是習慣以窯名來表示瓷器的品種和特色,比如唐代就把今天浙江的餘姚、紹興和上虞這一帶的窯叫越窯。越窯產的青瓷特別有名。
要說有名,中國最有名的瓷器是宋代的瓷器,宋代的瓷器中,景德鎮窯的瓷器又是最出名,而且一直到今天還在出名。今天我們常說的景德鎮瓷器實際上應該是景德鎮窯出產的瓷器。
陶和瓷,哪一種結實?瓷當然比陶結實,可還有一種比瓷更結實的工藝材料,那就是青銅。
青銅是銅嗎?青銅是銅和錫的合金。古人愛青銅,是因為純銅的溶點很高,硬度較低,加進一些錫和鉛以後,可以降低熔點。好製作,還能增加硬度和光潔度。聰明的古人,甚至把銅和錫搭配的最佳比例都算出來了。
會計算的古人,絕不是遠古的古人。青銅工藝時代的古人是奴隸社會時期的人。
奴隸社會的商、周時期,青銅器是中國青銅藝術的代表。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商周時期出現了著名的青銅禮器《司母戊大方鼎》。
這個大方鼎是奴隸製社會遺存的最大的一件青銅器。
作為一件工藝品,青銅器上還有許多紋飾,看起來神秘恐怖。這些嚇人的紋樣到底是什麼?很多人對這個問題感興趣,他們爭來爭去,至今還沒有個定論。但人們一致同意一點,那就是,這紋樣一定是個獸麵紋。到底是什麼獸?有人說是牛,有人說是羊,還有說虎、說鹿的等等。由於說是牛頭紋的人最多,我們也就同意這個觀點。
說商朝的青銅工藝品是禮器,那是因為,人們製作它,是作為供給祖先的祭品,或者是銘記下自己作戰的勝利,以示驕傲之情。
青銅工藝結實。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不僅要結實,也要美觀、珍貴,這樣玉器工藝便產生了。
玉器工藝品是以天然玉石為材料雕琢加工成形的工藝品。
人們口語中,習慣把“玉”和“金”放在一起,說成金玉,金是一,玉為二。可見,玉的價值之高。
原始的古人就發現了玉,不過,他們不知道這是什麼,就知道用它來挖地、殺獵物比一般石頭更不容易斷。所以他們喜歡這種特殊的石頭。
奴隸社會有了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出門在外,用什麼來表明自己的身份呢?被統治的人們無所謂,統治者可要想辦法來表明自己的高貴,於是他們想到了稀少而珍貴的玉石,他們把玉石作些簡單的裝飾,佩掛在身上,作為權力的象征。
所以,中國曆史上有“和氏壁價值連城”的故事,“璧”就是玉璧。
隨著雕刻工具的進步,人們便想把玉裝飾得更美,於是,他們開始在玉塊上鏤空或鑲嵌金銀等等,花樣百出。秦漢時期,終於出現了一件玉器的極品“金鏤玉衣”。
金鏤玉衣是件玉製品,1968年,考古學家們在河北省的滿城挖到了一個古墓,從材料中發現,墓裏埋的是一對叫劉旺的夫婦,二人皆穿著金鏤玉衣,每件衣服用2000多薄玉、用純金絲連綴成為玉石衣裳。而且,玉片的大小和形狀都是根據人體各部位的不同形狀設計的。真正叫巧奪天工之作。
現在,世界上最大的玉雕是清朝乾隆時期的“青白玉大禹治水圖”,高2.4米,重7噸,上麵刻著數以百計的開山治水的古人,神情如畫,動作逼真。這幅大型玉雕現在收藏在故宮的珍寶館內。
硬材料能作工藝品,軟材料也可以。中國的織繡工藝一點也不比其他工藝差。
織繡是個總稱,它包括絲織、棉毛紡織、刺繡工藝。養蠶織絲是中國最早發明的,所以,織繡工藝也可以說是曆史悠久。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人們千裏迢迢來到江浙一帶,飽覽蘇杭風景,興盡之後,臨走總忘不了買一二件絲織刺繡品作為紀念。
江南的刺繡是中國優美的傳統工藝。奴隸社會,統治者為表明身份,佩掛玉珮,可不能隻掛玉珮不穿衣服啊,衣服當然也要顯示尊貴的身份。他們穿上身的就是用紅、黃色絲絨繡製的禮服。
“繡花枕頭”常用作罵人的話。其實真正的繡花枕頭卻是一件古老的、美麗的工藝品。馬王堆出土文物裏就有它。
別看小小的一根繡花針,明清的時候,卻能繡出官位品級的大小來,一般的官吏切記不可穿繡著龍圖的衣服,用黃線繡的龍圖那是皇帝穿的龍袍,別人穿不得的。
原始的古人發明了這個,發明了那個,唯獨沒有發明睡覺的東西,他們在地上睡了幾百年。不知從哪一天起,他們把不能吃的動物的皮和樹葉墊在身下,他們大概覺得地太涼太潮了。後來,人們發明了席子當作鋪墊。再後來,人們便發明了床,這是我國最早的家俱。
一直到唐代,才出現了桌子和椅子,桌、椅的廣泛運用,使中國人改變了席地而坐的習俗。
床、桌子、椅子、幾案和屏風便是中國古代不可缺少的幾件家俱。
到了富人更富的宋代,有權和有錢的人住進了寬廣的住宅,他們便又想到配製一些適合這住宅的家俱,於是成套家俱又出現了。
明清的時代,海外交通又發達起來。統治者們聽說東南亞一帶木材質地最好,做成家俱最顯豪華,於是,這一帶的木材如花梨、紫檀、紅木等源源不斷地進了中國。
當時,中國的錢不多,可手工藝人卻多如牛毛,能巧奪天工的藝人也不難找。有了好材料,又有了好的手工藝人,於是,明清兩代出現了我國家俱的高峰期,造型上優美、獨特,是世界其他國家難比的,尤其是明代的家俱最有特色,稱為“明式”家俱。
明式家俱的木質珍貴,木頭本身具有的紋理非常美觀。所以,明式家俱很少用油漆漆,僅僅擦上透明的蠟便可以了,體現出自然美和簡潔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