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你想尋找敵人,你就會找到敵人;你想尋找朋友。你也就會找到朋友。不善於與人相處的人,到了哪裏,都會認為別人難以相處。善於與人相處的人,見到任何人,都會融洽相處。
能夠與人融洽相處的人是一個快樂的人,一個大度的人,一個與人為善的人。即使賺錢不多,也很滿足,因為他能從融洽的人際關係中獲得回報。
以下是與人交往的經驗之談:
(1)麵對大眾,歡喜時不要得意忘形,傷感時也不要形諸於臉色、語言。
(2)在眾人麵前,一句話、一個行為,都要讓人家尊重你,千萬不要不明事理,不分是非,不會枝衡輕重,也不明白善惡好壞。
(3)不必和別人計較,你縱使能力智慧不如別人,如果你肯上進、願忠誠、負責任,你還是比他好。
(4)麵對別人的傷害,別人的侮辱,你不必傷心,不必難過,要知道檢討,知道反省,知道改進,能夠如此,必然會有成功的時刻。
溝通是橋梁
在今天這樣一個時代,許許多多的人,隻是有年齡的差距而已,便彼此敬而遠之,由於他們認為對方的想法和價值觀與自己大相徑庭,因此雙方也就不會坦率地談出自己的真實想法,隻有外表的粉飾和諧。然而,常常在雙方打開窗戶說亮話,坦誠地交流思想後,才發現還有忘年之交的朋友。
良好的人際關係依賴相互的了解。人與人之間的了解依靠彼此在思想和態度上的溝通。許多人苦於自己的意見不被采納,其實是由於自己不肯和別人溝通意見,沒有掌握“自己的意見怎樣才能被人采納的策略”的緣故。
一家化妝品公司的老板費朗索瓦說:“人際關係因摩擦之故而有所發展。”費朗索瓦過去有位助手,此人做起事來太遲鈍,算得上是充而不聞視而不見,且愛左顧右盼;受批評則滿不在乎,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受了表揚還是這副德性,既不欣喜,也無感謝之意,甚至老板當麵鼓勵他,他也隻當是耳邊風。
費朗索瓦曾經想過無數種方法,試圖糾正助手的這種惡習,但無濟於事,他毫不理會。終於有一天,公司損失一筆大買賣,費朗索瓦認為責任在於助手辦事缺乏效率,以致貽誤商機,於是他大發雷霆,而助手本人也覺得受了天大的冤枉,和老板爭吵了起來。
待兩人冷靜下來細想,卻覺得對方的憤怒並非一點道理沒有,自己的一些理由也不一定能站得住腳,於是費朗索瓦主動邀請助手到家小聚,推心置腹侃侃麗談,兩人最後化幹戈為玉帛,成為一對好朋友。
因為這次衝突,反而促使了兩個人的互相溝通,從此以後,雙方能直言不諱地就某些問題交流看法,一唱一和。
要別人采用你的主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時候還會因意見不合而鬧得不愉快,因此,與人加強溝通,及時“推銷”自己的見解也是一種才能。
與人溝通之前,有一件事情不要忘記做,那就是對對方作出一些判斷。怎樣判斷一個人呢?可以問許多個為什麼。例如,他在別人落難時能挺身而出嗎?他時時處處表現出虛榮心、好誇口嗎?他假裝了不起、盛氣淩人,喜歡與人爭吵嗎?他是個固執的,還是個隨和的人?對一切提議和批評,都表示歡迎嗎?假使他是個很矜持的人,他心裏是不是有不如人的恐懼呢?或者他是那種古怪的人,一個已成熟而放縱的人,自以為了不起,和他結交有害嗎?他怕負責嗎?還是喜歡負責呢?等等。
為了取得最佳溝通效果,最重要的就是要按著能力,用各種不同方法去和別人交往。
以下是關於溝通的6點建議:
(1)注意措辭,想說的話要表達準確;
(2)簡潔明了;
(3)措辭和表達方式要視對方情況而定;
(4)對對方的要求要特別明確;
(5)下結論時,要明確闡述其依據;
(6)想好對方可能的反問,以節約時間和增強說服力。
交際也是一種責任
一個人即使為協調人際關係做出了很多努力,事實上仍然不能完全免除同別人的衝突。隻要人們之間發生交往,就會或多或少產生矛盾,這是由於人的天性所決定的。
發生矛盾的原因不外乎這麼幾點:
(1)觀點不同。這是人們之間發生衝突的最主要的原因,多見於領導成員之間,也經常發生在學術界。
(2)趣味相異。這類衝突多發生在同事之間、鄰裏之間。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誌趣不同的人是難以建立密切的聯係的。
(3)感情不和。這類衝突主要發生在親屬之間,如夫妻矛盾、婆媳矛盾、父母與兒女之間的矛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