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旅遊美(1 / 3)

第十三章 旅遊美

旅遊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已成為一種世界性的產業。與此相適應,旅遊做為一種審美活動,也覆蓋了我們這個星球的每一塊土地,並日益深入地進入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人們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麵對這種情形,我們有必要對旅遊活動的性質、對象,以及旅遊者在參與旅遊審美活動時的心理過程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和把握,以使我們能更好地怡情於山水名勝,陶冶於曆史長河,並獲取真正的審美快樂。

第一節 旅遊審美活動的性質和對象

按照較為統一的說法,旅遊是人們在遊覽、觀賞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過程中,以獲取審美愉悅為目的的審美活動。這一界定,使旅遊活動同以創造物質財富為目的的旅遊產業區別開來,並把旅遊活動框範在人類高級精神活動的範疇之內。也就是說,隻有怡情於山水田園之間,體驗到一種超越功利目的的快樂,或於文化古跡之中,讀出曆史的意味,並獲得某種自省,使心靈得以淨化,才是真正地進入了旅遊審美的境界。

做為人類審美活動之一的旅遊,自然具有審美活動最基本的特征——非功利性。但旅遊活動又有它自己的特殊之處。從最一般的意義上講,旅遊活動有這樣幾個特點:第一,審美對象的廣泛性。在所有專門的審美活動中,幾乎隻有旅遊審美對象包容了美的全部領域——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自然風光、氣候類型、民風民俗、建築雕塑、手工藝品、飲食服飾,都市和鄉村的綜合景觀等等,均為旅遊的審美對象,審美對象的廣泛性,仿佛意味著旅遊是一項難度很高的審美活動,其實不然。比如我們對雕塑的欣賞,完全不必達到雕塑鑒賞家那樣專業化的水平。當然,旅遊者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審美趣味,在旅遊過程中對某一具體對象投入更多的注意,達到更深的層次。第二,審美對象的變化性。旅遊是一種動態審美活動。即旅遊活動的時間、地點、景物和主題總是處在一種不斷變換的狀態中。這使得旅遊審美對象的變化頻率,要比其他專門審美活動高得多。今天,我們正在青藏高原體味雪域文化的獨特魅力,也許明天就在海南椰林中漫步了。即使是在同一地點,具體對象也會隨著遊覽活動的延續而變化。這種對象的變化性,從一方麵講,會影響旅遊者對某一具體對象的深入欣賞;但從另一方麵看,又正是旅遊活動魅力之所在。因為它總是使旅遊者處在一種新奇的欣賞氛圍之中。對於旅遊者來說,一個新的審美對象就是一個新的刺激,它可以使旅遊者的審美欲望,經常處在被激發的狀態,這無疑大大增強了旅遊活動的吸引力。第三,審美活動的實用性。這並不是說旅遊同其他審美活動有著質的區別。從根本上講,旅遊活動也是非功利的,以獲取審美愉悅為目的。但同人類其他審美活動一樣,旅遊活動也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之上,隻是旅遊活動對物質基礎的依賴程度表現得更為突出和直接而已。以至於當我們需要把旅遊活動同其他審美活動區別開來時,必須把這種依賴做為一個特征來概括。比方說,一座城市的航空港,車站碼頭,賓館和商業中心,往往是這座城市重要的人文景觀。這些公共建築的構造材料和裝飾材料本身就具有極強的物質屬性,而且,這些建築的內容也是實用的。這就是說,對於公共建築,其材料屬性都具有極強的實用功利目的,而且,這些材料屬性和功能屬性是否得到最充分和最適當的表現,將直接影響到這些建築美的表現程度。旅遊者一方麵以使用這些公共建築為目的,同時又把它們做為一個美的對象來欣賞。旅遊者在使用這些公共建築時越是便利和舒適,這些公共建築的物質材料和造型的美表現得越是充分,就越能引起旅遊者的審美注意,旅遊者對它們的綜合審美評價也就越高。第四,審美活動的群眾性。換一個角度來看,旅遊也是現代社會的一種生活方式。用於光遠先生的話講,“旅遊是現代社會中居民的一種短期的、特殊的生活方式。”這說明旅遊不是由專家從事的審美活動,而是社會大眾的一種生活方式,其特殊之處,在於這種生活方式是短期的,並具有審美性質。因而,旅遊就不可避免地具有群眾性的特征,長幼卑尊,各色人等,隻要具備一定的物質條件並有審美欲望,都可以進行旅遊審美活動。相對於其他專門審美活動而言,旅遊對審美主體(具有一定審美能力的旅遊者)的要求要寬鬆得多,這使得社會大眾有更多的機會去參與自覺的審美活動,這也是旅遊審美活動具有群眾性特征的原因之一。當然,從我國國民整體知識水平程度較低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們的旅遊活動的整體審美含量較低。但由於旅遊群眾性這個特點,旅遊活動又是極好的美育方式之一。通過適當的宣傳和引導,旅遊活動可以推動國民整體文明程度,向更高層次邁進。

所謂審美對象,是指那些能使審美主體產生美的感覺的事物。從總體上講,審美對象包括被發現的對象和被創造的對象兩大類。前者是指自然存在的事物,如自然風景等。這類審美對象雖未經過人們的加工,但其形式構成的某些方麵符合人們的審美心理結構,人們也可以通過審美聯想和想象,賦予這些自然存在物某種象征意義,以獲得審美愉悅。從旅遊的角度講,這類審美對象指廣泛存在的自然景觀。被創造的對象是指藝術家或其他審美主體按照一定的審美觀念創造出來的藝術品,或以真、善為前提而形成的某種社會觀念、形態和行為。從旅遊的角度講,這類審美對象指旅遊活動中的人文景觀。

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是非常重要的旅遊資源,沒有它們,旅遊活動就不可能進行。但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當作美的對象去欣賞,這樣才可能使旅遊活動成為一種真正的審美活動。全社會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物質財富的不斷積累,為旅遊審美活動的開展提供了物質保證,因而,我們應該有意識地用文化的眼光去欣賞自然和人文景觀,使我們的旅遊,成為一種名符其實的人類高級的精神活動——審美活動。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劃分不是也不可能是絕對的。當自然存在物以“景觀”的形式出現在人們的審美視野中時,就已經被框範在曆史的、時代的、民族的審美意識中。這意味著,當人們用人的眼光去觀照自然物時,自然物本身就已經不是純粹的自然存在了,就已經具有了人文的因素。因此,所謂純粹的“自然景觀”是不存在的。我們之所以要劃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主要是從這兩類審美對象的存在特征上給它們以基本的區劃,以便於敘述和把握。但不管怎樣區分,它們都是旅遊活動的審美對象,它們隻存在著加工方式和存在形態上的差別,並不存在著本質上的不同。

以上我們簡要地描述了旅遊審美活動的性質、特征和旅遊審美對象。下麵,我們將對旅遊審美活動中的自然景觀,以及旅遊活動中旅遊者的審美心理過程,進行較為詳細的描述,人文景觀在其他篇章中做了專門描述,這裏就不累述了。

第二節 旅遊審美活動中的自然景觀

自然景觀包括山、水、沙漠、森林、草原和野生動物等自然存在物,以及由特殊的環境因素(地質的、地理的、天文氣象的等)構成特殊的自然存在。如喀斯特地貌、錢塘江大潮,新疆和東北冬季樹掛等等。

自然景觀屬於自然美範疇。由於少有人類直接加工的痕跡,故自然景觀的表現偏重於形式構成,往往以其色彩、形狀、質感等感性特征引起旅遊者的注意。自然景觀所蘊含的。或人類賦予它們的意義內容往往是隱晦、曲折和間接的。因此,旅遊者在觀賞自然景觀時,更注意其形式的構成形態,如新奇、雄渾、雅致等。我們常說的“黃山天下奇”,“峨嵋天下秀”,就主要是從黃山、峨嵋山的形態特征上講的。

自然景觀存在著自然地貌、氣候類型、經濟地理等多種劃分方式。為了描述方便,我們隻能從大的類型風格上,將我國的自然景觀分為四種類型,即以西北地區為代表的自然景觀,以東北地區為代表的自然景觀,以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為代表的自然景觀,以江南及東南沿海為代表的自然景觀。對自然景觀的描述,偏重於自然意味濃鬱,人文痕跡較少的地區。

1西北地區的自然景觀

西北地區遠離海洋,自然景觀以高山、盆地、沙漠、草原和高原為主。大水係有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的,我國最長的內陸河塔裏木河,位於甘肅、陝西境內的黃河,著名湖泊有博斯騰湖、哈納斯湖等。由於地理和曆史的原因,西北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落後於東南沿海和內地發達省區,但其自然景觀都因此保留了更多的原始風貌,是很珍貴的旅遊資源。

西北地區的山多以險峻和景色獨特而聞名。如華山,就有“自古華山一條路”的說法,以形容其險。在新疆境內,有著名的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三大橫貫東西的山脈。這三條巨大山脈的主峰均在雪線以上,積雪終年不化。

做為整體景觀,新疆的山脈景色獨特,因而給人的審美感受也很特別。新疆的主要山脈的山腳下往往是大麵積的高山草原,從山腳起,隨山體上升的是以杉樹和西伯利亞落葉鬆為主的針葉林。這些挺直高大的樹木一直爬到雪線附近,便不再向上延伸,於是一座座銀色的山峰便在綠色的懷抱裏冉冉升起,向這個世界宣示著一種生命的高貴,純潔和永恒。按常理,在以農業文明為主的中國傳統文化中,黃色和紅色是高貴和喜慶的顏色,白色是一種不吉利的色彩。但由於大麵積的,主體的綠色景觀的襯托,白色調不吉利的因素消失了,反而被賦予新的、生命的意味。這種象征意義濃厚、新鮮而獨特的山的整體景觀,很容易使旅遊者認同,並獲得審美快樂。

高山湖泊,也是新疆高山整體景觀中獨具魅力的組成部分。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天山的天池和阿爾泰山的哈納斯湖。天池位於天山博格達峰下,湖麵約5平方公裏,但其景色配置卻非常獨特。天池南北兩側皆為高大山脈,叢林密布,而東方則豁然開朗,銀光閃閃的博格達峰非常合適地正居其中。藍天、碧水、綠樹、銀色的山峰,那麼合諧地組成一幅使人過目不忘的風景:有清純和高貴,有夢幻般的藍色,同時又有一種田野牧歌式的詩意。

哈納斯湖位於阿爾泰山地森林中部,海拔1374米,麵積約71平方公裏。如果說天池以景象配置有序而聞名,哈納斯則美麗而神秘。哈納斯湖水的顏色會隨著天氣的變化改變,而且整個湖麵的顏色又不統一,有的地方深藍,有的地方淺藍;這一塊白如乳脂,另一塊又綠似芳草,風吹雲動,不同的顏色時而交合,時而分離,像一幅流動的水彩,美麗之極。哈納斯湖區的白樺樹樹形秀麗,枝條柔軟,樹葉兒的顏色會隨著季節的改變而變化。同哈納斯湖一樣,同一棵白樺樹的葉子會在同一時間裏出現黃、綠、紅等顏色。輕風拂過,滿樹搖曳著五彩的情緒,像是吟唱著一曲浪漫的歌謠。

除此之外,哈納斯湖特有的阿爾泰林蛙和頗具神秘色彩的紅魚也是獨具魅力的景觀。阿爾泰林蛙非常漂亮:身上有三道綠線和兩道黃線,眼睛周圍鑲著一圈金邊。哈納斯湖中傳說有長達十數米的巨大紅魚,在觀魚台上俯瞰,有時可以看到紅魚巨大的背鰭,但至今無人捕捉到。這使本來就神秘的哈納斯湖又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哈納斯湖的空氣清新,湖水純淨,無任何汙染。銀色的山峰,茂盛的原始森林,多彩的水麵,巨大的紅魚,使哈納斯湖有如仙境。難怪蒙古語稱這個獨特的高山湖泊為“哈納斯”——美麗而神秘的湖。

西北地區的沙漠,是其他地區所不具有的自然景觀。沙漠色彩單一,麵積闊大,沙丘形狀相似,排列有序,起伏有致。沙漠中的生存環境極為惡劣:水源絕少,晝夜溫差大,常有撲天蓋地的沙暴。故沙漠旅遊不但可以使旅遊者於忙亂中獲得整齊純一的形式感、新奇感,還能使旅遊者產生較強烈的征服欲。

在西北地區的沙漠景觀中,最為著名的要數位於新疆境內的塔克拉瑪幹大沙漠了。“塔克拉瑪幹”在維吾爾語中的意思是“進去出不來”,以形容其闊大及生存環境的惡劣。塔克拉瑪幹也確實大,東西長約1000公裏,南北寬約400公裏,麵積為324萬平方公裏,為我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移動沙漠。

塔克拉瑪幹大視野景象極為壯觀:彎月形的沙丘整齊有序地依次排開,沙丘平均高70—80米,最高竟達250米。即使無風的日子裏,這片巨大無垠的沙丘也像凝固了的海洋,於沉默中給人以無法撼動的力量感。如遇風起,則撲天蓋地,吼聲如雷,整個世界渾沌一片。那些巨大的沙丘會順風移動,勢不可當。風止,則萬籟皆靜,沙丘光滑潔淨,如水洗一般。這充滿強烈動感和巨大力量感的沙漠,又如一方亙古的淨土,靜臥在晨曦的朦朧之中,給人一種大徹大悟的感受。

沙漠給人的這種混合的感受,往往使旅遊者激動不已。據報載,那些成功穿越塔克拉瑪幹的旅遊者,盡管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體力和精力,但由這種付出而獲得的感受,卻終生難忘。

在西北地區沙漠和戈壁的邊緣地帶,還有一種在其他地區難以見到的自然景觀——荒漠森林。在人們的一般印象中,大麵積的森林往往出現在水源充足的地區。但在新疆境內塔裏木河兩岸的沙漠和戈壁的邊緣地帶,卻有一片麵積達3800平方公裏,世界上最大的胡楊分布帶,這片胡楊分布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胡楊保護區。僅這氣勢,就足以使旅遊都歎為觀止了。

胡楊樹是荒漠地帶惟一的大喬木,形象奇特而有趣。胡楊幼樹的葉子和柳樹相近,再長大些,葉子以變得像楊樹,而且在柳樹葉和楊樹葉之間,還有一種誰都不像的葉兒。在胡楊林中,人們常常可以看到一棵樹上竟長著三種形狀不同的葉子,這情形,給景觀變化相對單調的荒漠地區,增趣不少。由於幹旱缺水,高溫嚴寒和荒漠風暴,胡楊的枝幹多不規整,顯扭曲狀,樹皮也粗糙幹裂,呈沙土色;樹葉兒也遠不像一些常見樹幹那樣青翠欲滴,而是一種暗淡無光的灰綠色,無法同許多觀賞價值高的樹木相比。但胡楊樹這種具有怪誕意味的,甚至使人感到焦渴和痛苦的形象,卻同它生長的環境相協調。難怪我們看到胡楊,總會聯想起粗糙且野性味兒十足的戈壁,想起灰色的,沉默的大漠,以及人類在漫長發展過程中所經曆的磨難和艱辛。因此胡楊樹的形象有著強烈的象征意義:生命的堅韌和頑強。在大漠和戈壁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三個一千年。”意思是說胡楊樹能在荒漠上活一千年不死,死後一千年不倒,倒下後一千年不爛。在胡楊林中,我們可以看到被風吹得樹冠點地的胡楊樹,但這樹並沒有死亡,也沒有倒下,它努力地使傷口愈合,在這片幹旱的荒漠上繼續生長;樓蘭古城距今已有2100多年了,昔日繁忙的商城如今已成為一片寂靜的廢墟。依然屹立在這廢墟上的,就是用做建築材料的胡楊木。那些不倒的胡楊,仿佛使人依稀聽到這千年古城中傳來嘈雜的人語,單調而穩重的駝鈴聲。當銀色月光傾瀉在這沉默的古城上時,仿佛又有久遠而悠揚的情歌,在古城的上空縈繞、回蕩。

草原是西北地區主要的自然景觀之一。在色彩相對單調,遠離藍色海洋的幹旱和半幹旱地區,大麵積的綠色景觀無疑能給人以清新、平穩和充滿生命活力的感受,增強了西北地區自然景觀的審美效果。

在西北地區的草原中,最為著名的是位於新疆境內的高山草原—巴音布魯克大草原。

巴音布魯克大草原海拔2500米,麵積1萬多平方公裏。水量充沛的開都河蜿蜒其中,整個草原沼澤遍布,湖泊眾多,水麵麵積約1000平方公裏。在幹旱少雨的西北地區,如此大麵積的,水草豐美的高山草原,實屬罕見。

從整體景觀上看,巴音布魯克大草原的觀賞價值很高。登高遠望,乳白色的開都河在大草原上千回百折,數不清的大小水麵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整個草原無一株高大喬木,空中傳來各類鳥兒的鳴叫。碧綠如茵的草地上夾雜著各類野花。白色的羊群,褐色的牛群和馬群星點散布,使草原充滿了清新和野趣,又有人間豐足的意味兒。

巴音布魯克還是我國著名的保護區。每年春天,天鵝便越過帕米爾高原和伊犁河穀,飛臨巴音布魯克大草原度夏。加上當地蒙古族同胞視天鵝為“吉祥鳥”加以保護,使巴音布魯克成為名副其實的“天鵝樂園”。除天鵝外,巴音布魯克還有灰鶴、禿鷲等珍稀鳥類。

巴音布魯克最有魅力的景象組合是:當巨大的夕陽把巴音布魯克大草原映照成一片火紅時,成剪影狀的天鵝便雙雙對對,鳴叫著低飛盤旋,尋找自己的愛巢。藍天綠草是一種寧靜,火紅的夕陽是一種輝煌。置身於這樣的環境中去觀照,會於自然之中,獲得一種無法言說的放鬆和快樂,一種生活的富足和生命的美麗。

西北地區還有三大盆地,即塔裏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和柴達木盆地。但從旅遊的角度講,較著名的是世界第二低地,我國第一低地吐魯番盆地。吐魯番的艾丁湖為海拔-154米。除此之外,吐魯番盆地還是我國夏季最熱的地方,素有“火州”之稱。

吐魯番有許多造型奇特的自然景觀。我國古典神話小說中描寫過的火焰山,就是“火州”吐魯番的象征。火焰山是一條長約200公裏的小山,在新疆眾多的巨大山脈中,實在排不上名次。但火焰山山體的紅砂石構成,在烈日的曝曬下,通體赤紅,如燃起滿天大火,景象奇特且壯觀。火焰山北麵是高聳入雲,白雪皚皚的博格達峰。兩山相互映襯,一大一小、一白一紅、一冷一熱、一遠一近,使旅遊者同時獲得色彩、體量和膚覺上對立而又統一的感受。但從整體感受上來看,對比轉換為映襯,反而使旅遊者對火焰山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吐魯番是一個高山環繞的盆地,千百年強勁的風,刮去岩山表麵的鬆散層,留下瘦骨嶙峋,千奇百怪的風石,使吐魯番的整體景觀又多了幾許生動。火焰山的西北側,還有一條寬約1公裏,長約8公裏的綠色峽穀——聞名中外的葡萄溝。葡萄溝是一條名副其實的葡萄的世界,盤旋纏繞的葡萄藤將整個峽穀遮蓋起來,不同品種的,色彩各異的葡萄從葡萄藤上垂吊下來,使這塊燥熱的盆地給人以清涼和甜蜜的感覺。特別是旅遊者經過灼烤般的烈日和幹燥的,充滿塵土味兒的空氣洗禮之後,會從心靈深處體驗到綠洲對生命的意義,以及人們為什麼把綠色看作是生命的顏色。

西北地區的三大高原是帕米爾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從自然景觀類的風格上講,帕米爾高原可以並入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又以草原聞名。因此,黃土高原就成了西部地區最為醒目,最為獨特的高原景觀了。有一個時期,黃土高原幾乎成了西部的代名詞。

黃土高原分布在陝、甘、豫、魯、寧四省一區,海拔800—2000米,最高在2500米以上,黃土層厚度50—80米,最厚達150米,總麵積約40萬平方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