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美的形態
第一節 美的形態學研究的係統化
一、美的形態分類的基本要求
美的形態分類,無非就是通過尋找某些美的形態區別於另一些美的形態的共同屬性,以確定一個類的共同成員的資格。或者說,就是根據某些共同屬性把無數美的個別形式劃分為為數有限的“集合體”。例如,當我們發現某些美的形態都具有a的共同特征時,便可以把這些美集合起來稱為A類(包括A1、A2、A3……);而另一些美的形態都具有b的共同特征時,也同樣集合起來稱為B類(包括B1、B2、B3……);等等。這裏,客體(美的具體形態)是否具有某些共同點是一個基本依據和標準,皮亞傑稱之為“同化”,他提出:“客體的彼此同化是分類的基礎”。這不過是一種基本常識。
當然,事物所具有的屬性是多方麵的,如果用x表示事物的屬性,那麼,x可能包括a、b、c、……等多種具體的屬性,於是,人們在進行分類時,便有主觀選擇的因素在其中起作用了。例如,在各種色彩不同的許多幾何圖形中,每一個幾何圖形都起碼具有色彩、形狀方麵的特征,那麼,你可以依據色彩的“同化”分類,凡紅色的為一類,藍色的為一類,……;也可以依據形狀的“同化”分類,分為圓形、三角形、四方形,……;也可以依據色彩和形狀分為紅的圓、藍的圓……紅的三角形、藍的三角形等等。
總之,分類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人們有權從不同的角度、根據某種屬性的共同點進行分類。美的形態分類也可以有多種角度和方法。
但是,無論何種分類,從邏輯學的觀點說,都應符合以下幾點基本要求:
第一,被分為各種類的對象的總和應當和被分類的對象的總範圍相等。例如,美的形態存在於自然界和社會生活(包括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個領域,那麼,美的形態分類的結果,絕不能排除了其中一個領域的美。美學家們可以對自然美或藝術美進行分類,但這些具體領域的分類不能代替整體的美的分類。美學史上一些美學家對美的分類就存在著顧此失彼的現象,例如黑格爾把美分為自然美與藝術美兩類,顯然不能涵蓋美的廣闊領域。
第二,分類應依照一個本質的根據進行。例如人的美與自然界事物的美兩種美就是依照其本質不同來分類的。優美與崇高是兩種不同的美,但區分這兩種美不能僅僅從非本質的外部形態著眼。再如,悲劇、喜劇和優美、崇高並列為不同類的範疇,在本質根據上就不合邏輯,因為悲劇、喜劇作為一種美,其本質上是藝術的,它們與優美、崇高所涵蓋的領域就並不相同。
第三,分類結果的各個類不應重複。事物沒有絕對的界限,因此任何分類都不可能絕對分明。例如人的美就包含著自然美的因素,悲劇中絕非沒有喜劇因素,喜劇中也絕非沒有悲劇因素。但是,如果我們能嚴格依照某一本質根據進行分類,其界限又是分明的,一種藝術美既然是悲劇美,就不應同時也是一種喜劇美。《阿Q正傳》從形式上看具有喜劇因素,但依照其本質說,仍然是悲劇,它不應在兩種互相“顛倒”的美中都占有自己的位置。
二、美的形態分類的係統化原則
如果說,上述關於美的形態分類的基本要求是必要的話,那麼,我們還要進一步指出的是,這些要求畢竟還停留在形式邏輯的思考水平上。現代美的形態學不僅要對美的形態進行分類並對美的形態進行分析、比較,而且要對各種美的類型進行係統化的研究。也就是說,現代美的形態學不是要建立對美的形態作形而上學的孤立的分類和靜止的分析模式,而要努力把各種美放在一定的係統中來加以分類,使之在一定係統中取得質的規定,顯示出各種類型的美的內在聯係和從屬關係。這就是美的形態的係統化問題。
所謂美的形態的係統化,就是依照係統觀念,運用係統方法,把美的種種表現形態放在一定的係統中加以考察和進行分類,顯示美的獨特的形態體係。
這裏必須對“係統”和“係統方法”作簡要的說明。“係統”作為“係統論”的一個重要概念,按係統論的創建人、美國著名理論生物學家路德維希·馮·貝塔朗菲(Lv.Bertalanffy,)自己的解釋,指的是相互作用著的諸種成分的綜合體。通俗地說,“係”者為聯係,“統”者為統一,“係統”就是互相聯係的統一的整體。係統論認為,世界萬物,大至宇宙,小至亞誇克,從無機界到有機界,無不處於互相聯係、互相作用的統一狀態之中,整個宇宙是由無數相互聯係、相互作用的事物構成的統一體,宇宙間任何事物也是由某些相互聯係、相互作用的因素構成的統一體。正如恩格斯早就指出的:“當我們深思熟慮地考察自然界或人類曆史或我們自己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係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麵,其中沒有任何東西是不動的和不變的,而是一切都在運動、變化、產生和消失。”“我們所麵對著的整個自然界形成一個體係,即各種物體相互聯係的總體,……這些物體是互相聯係的,這就是說,它們是相互作用著的,並且正是這種相互作用構成了運動。”由此說明,係統是事物存在(時空)的普遍形式和運動方式,它是由一些彼此處於一定關係中的因素構成的並與周圍環境發生聯係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係統與它的各要素之間、要素與要素之間、係統與環境之間相對穩定的關係的總和,就是所謂的“係統結構”。
根據這種觀點,係統論認為,既然世界一切事物、現象和過程都是統一的有機整體,它們既自成係統,又互成係統,那麼,我們就應運用係統觀念,采用係統方法去認識和分析世界和世間萬物。所謂係統方法,就是把人類認識的任何對象都看作係統,進而研究各個領域中各種各樣的係統的共同本質和運動變化的普遍規律。我們認為,對於美的形態的研究,要避免孤立、靜止的片麵性,就應采取係統論的方法。
那麼,如何運用係統方法研究美的形態呢?按照係統方法的要求,應堅持以下原則:
1整體性原則
既然客觀世界具有係統的整體性,那麼,係統方法必然強調以整體性原則去認識客觀世界。形而上學用分割法單獨考察一兩個要素的方法,往往使人們的認識陷於片麵性和表麵化,它既不能把握住整體的性質特征,也就不可能深刻說明整體中各要素的性質特征,因為係統論已證明,整體中各要素的性質特征無不受到整體係統的總的性質特征的規定。因此,係統方法要求從整體出發,以整體為起點,進而觀察、分析各具體要素。這實際上也就是馬克思提出的從整體到部分,再從部分到整體的研究方法。例如,關於人的研究,馬克思認為首先要把握作為整體的人的本質:“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實際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抓住了這一整體的人的本質,才能說明具體的個人的本質。同樣,對美的形態的研究也應遵循這一原則。客觀世界中各個領域中的美的事物,都是美的世界這個整體係統的構成要素,隻有理解了美的世界的本質特征,才能更好地認識各個領域中美的事物的本質特征。例如,從整體上我們確認了美在本質上是真與善的統一,那麼,各個領域中的美或各種範疇的美其實就是真善統一的不同表現形式。反過來說,我們也可以根據真善統一的不同情況對美進行分類,即可以把美分為偏於真的、偏於善的和真善趨於平衡狀態的等類型。
2相互聯係的原則
係統論強調係統是各種事物相互聯係的總體,因此,係統方法在研究認識對象時,必須揭示係統中各要素之間的聯係或係統與周圍環境、條件的聯係,這樣才能顯示出係統的內部結構與外部結構。例如,馬克思在社會學研究中,把社會看作一個係統,把這個係統看作由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兩個子係統所構成,進而分析了這兩個子係統(作為社會係統的構成要素)的作用與反作用聯係,分析了經濟基礎子係統中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的關係和上層建築子係統中政治、法律及各種意識形態的關係等,使我們對社會係統的結構及功能十分明了。係統方法這一原則對美的形態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運用這種方法,可以避免對各個領域中的美或各種不同範疇的美作孤立的考察。例如藝術美與自然世界的美的聯係,優美與崇高的聯係,悲劇與崇高的聯係等等,美的形態學都必須加以揭示,才能反映出美的形態的係統結構的內在統一性。
3有序性原則
係統論告訴我們,凡是係統都是有序的,而不是各種因素的雜亂堆積。這種有序性特征正是係統的有機聯係的反映。貝塔朗菲的機體係統論認為,有機體是按嚴格的等級組織起來的,例如生物係統,從活的分子到多細胞的個體,再到超個體的聚合體,有層次,有秩序。其實整個自然界就是一個層次分明、秩序嚴整的巨大係統,從無機體到有機體,有機體中從植物到動物到人,從低級係統到高級係統逐級向上,形成一種有穩定聯係的係統結構。這個係統,既有縱向的層次和等級,也有橫向的並列因素,縱橫聯係交織而形成一個立體網絡模式。美作為一個係統,也必然是這樣一種係統結構,美的形態學應該努力去描述這一係統結構,研究其內在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