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捉襟見肘窮應付 簽名效忠演技拙(1 / 3)

第二十二章 捉襟見肘窮應付 簽名效忠演技拙

盡管得到了部分兵力的補充,曼施坦因還是於9月15日,在南方集團軍司令部向集團軍所屬各師,下達了收縮防線,采取“焦土政策”的命令。為了阻止蘇軍的追擊,使其不能發揮地利的優勢,德軍把聶泊河沿線15英裏寬以內的一切工具、房屋和車輛全部毀壞。同時,為了執行戈林的命令,這個地區內一切可供蘇聯生產利用的物資和設備也都搬走了,其中包括機器、騾馬和牲畜以及貯存在這個地區的工廠、倉庫和農場中的物資。

為了斷絕蘇聯的兵源,曼施坦因還遵循德軍最高統帥部的命令,把居住在這一地區的無辜平民也裹脅著一同撤走。

截止到1943年9月30日,德軍撤退行動完成,先後共有20萬士兵和數十萬的蘇聯和平居民被運走。為了運輸德軍的裝備、物資和掠奪來的蘇聯國家財產,一共動用了2500輛列車。

在撤退還在進行之中的9月中旬,南方集團軍總部也由查波羅齊轉移到基洛夫格勒,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城鎮,位於聶泊河灣工業區的中心。

1943年10月初,南方集團軍總部已經遷入希特勒過去在芬尼特沙所設的大本營中,這是一個比較適合於指揮全盤作戰的位置,位於一處茂密的大森林之中,有專為大本營提供水源和電力的設施。為了保證希特勒在這裏有舒適的環境,建設這些設施讓德國的工兵部隊花費了好大的力氣。

現在希特勒撤回了東普魯士的元首大本營,這裏改成德軍南方集團軍司令部,由曼施坦因元帥坐鎮,用著過去元首才能享用的東西,自有一番愜意。希特勒撤走之後,並沒有帶走大本營辦公室中的家具,自是盡善盡美。房屋的結構是木質,取材於當地。這裏還有一個處在地下的警戒網,其警戒程度可以便及大本營的每個角落,但局外人卻很難發現,很明顯,希特勒的內心還是相當恐懼,但外表還要裝得滿不在乎的樣子。

芬尼特沙是靠近基洛夫格勒附近的一個大型療養地區,坐落在布格河的河畔,風景如畫。這裏在戰前就建滿了各式旅館及其他的服務設施,現在都已經被占為南方集團軍的野戰醫院。在閑暇之餘,曼施坦因也盡可能地抽時間去看望那裏的德軍傷兵。

南方集團軍北部的戰場,在1943年10月間基本上沉寂下來。每逢晚秋季節,這裏總是有相當長一段時間是大雨滂淪,鄉間的土路被雨水弄得滿是泥濘,變成了不折不扣的泥潭。無論是蘇聯紅軍還是德國士兵,在這樣的環境下,都很難進行大規模的機械化攻勢行動。但集團軍的南部戰線卻不時有激烈的戰鬥消息傳來。

10月間,南方集團軍與蘇軍“草原方麵軍”在聶泊河灣展開了激戰,德軍的兩翼擋不住蘇軍坦克部隊的強大壓力,被迫向東西兩麵撤退。在德軍的第l裝甲軍團和第8軍團中間,被撕開一個巨大的缺口。雖然曼施坦因一度曾經組織反擊,但由於德軍得不到應有的補充,並沒有將蘇軍完全封住。

1943年11月初,節節勝利的蘇聯紅軍又發動了基輔會戰。基輔是由德軍第4裝甲軍團負責防禦的。曼施坦因從11月5日各軍團報來的戰況看,南方集團軍現有的兵力無論如何是守不住基輔的。於是曼施坦因於11月7日飛往希特勒在東普魯士的大本營請求援兵。

希特勒老生長談,仍然是命令堅守那一套。這一套曼施坦因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時就有所領教。希特勒這次的理由是:“為了保證這裏的錳礦石,保證德國的戰時經濟,同時也不讓蘇軍獲得克裏米亞當作轟炸羅馬尼亞的基地,即使冒像斯大林格勒那樣的危險也在所不惜。”

希特勒拍著胸脯保證,說他自己準備承擔由此而產生的一切後果。為了鼓起曼施坦因的信心,希特勒同時答應給南方集團軍再增加幾個黨衛軍師的兵力,但曼施坦因並不太相信這些師的戰鬥力。

在幾天之內,守衛在基輔一線的德軍第4裝甲軍團的情況是每況愈下。名義上,它雖然有11個步兵師,但幾乎每一個師都隻剩下相當於一個團的兵力,自然不是強大蘇軍的對手。蘇軍用於基輔方向的部隊,僅足額的步兵師就有17—20個,另外還有坦克軍3個、騎兵軍1個。經過一番苦戰,德軍終於被從基輔城趕了出去,蘇軍占領了基輔城之後,又向前推進了約30英裏。

迫不得已,11月中旬,曼施坦因隻好讓新編成的德軍第25裝甲師加入戰鬥。初次出戰,這個新編的師就出了大洋相,該師的師長在率領搜索營趕往前線時,與蘇軍前衛部隊遭遇,一經交手即受到了嚴重的損失,該師的師長當即陣亡,不僅沒能完成作戰任務,而且使這些第一次在東線參加戰鬥的新編師,在心理上受到了嚴重的挫折。

基輔到底是沒有守住。希特勒怒氣衝衝地撤換了第4裝甲軍團司令霍斯上將,盡管曼施坦因一再為他說情,申明丟失基輔並非霍斯指揮失誤之過。

“霍斯上將最近幾年來已經操勞過度,應該讓他休息一下。”希特勒對部下這樣解釋把霍斯上將編入預備役的理由,“等霍斯將軍略事休息之後,我將把他調往西戰場,仍然任軍團司令之職。”

曼施坦因對霍斯上將的去職深感遺憾。接替霍斯為第4裝甲軍團司令之職的是一位前奧地利的軍官,勞斯將軍,他在曼施坦因的集團軍中曾連續出任第6裝甲師和第11軍團的指揮官,也是頗能打仗的。

1943年的歲末,蘇聯紅軍的主力突擊集團,已經把德軍設在芬尼特沙西南的防線突破,距離集團軍司令部隻有40英裏的距離了。此刻再用那些孤立的措施,如調動一兩個師來控製集團軍的那些危險點,早已經為時已晚了,唯一可行的方案就是再度縮短防線,采取機動防禦的措施。

1944年1月初,情報處長綜合全戰線的情況,認為形勢更加不利,迫使曼施坦因於1月4日往元首大本營。這次他是準備向希特勒要求再增加一個軍團的兵力來鞏固本集團軍的北翼。如果得不到足夠增援(實際上最高統帥部也已經拿不出),就請求元首允許集團軍撤出聶泊河防線,放棄克裏米亞。

從對許多戰俘的詢問中得知,1943年7月至1944年1月之間,麵對著南方集團軍的蘇聯紅軍已經得到了總數約108萬人的兵力補充,這個數字恰好相當於蘇軍這一時期所損失的數字。反而言之,南方集團軍在這段時間之內,死、傷和失蹤者共為40.6萬多人,而獲得了補充卻隻有22萬多人。因此,盡管蘇軍的損失比德軍要大,但實力還是比德軍要強。在裝甲單位上,蘇軍的一個坦克軍計劃編製的坦克數為200—250輛,平均實有坦克為50輛到100輛,而德軍的坦克師,最多也就是30餘輛能供戰鬥使用。蘇軍在這段時間之內,已經大致接受了2700輛坦克的補充,而同期德軍隻接受了包括自行火炮在內的872輛。

德軍南方集團軍如果撤出聶泊河防線,放棄克裏米亞地區,則將會促使土耳其、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改變對德國的態度。如果想守這條戰線,就需要最高統帥部下決心從北方集團軍中抽調兵力,那樣德軍又勢必放棄與芬蘭鄰近的排普斯湖以東的地區。失去德國強援的芬蘭,就可能立即退出對蘇聯的戰爭,這樣德國就喪失了波羅的海的控製權。不僅如此,德國將不能從瑞典獲得鐵礦石,德國海軍的潛艇也會喪失一個主要的訓練場。

至於說到從西線抽調兵力的問題,除非英法聯軍的登陸被擊敗,或者英軍的主要兵力被牽製在葡萄牙境內,否則西線的兵力也就很難抽得出來。德軍目前的狀況也就是走一步看一步,拖時間等到西線有個眉目,或者新編成的單位完成,能夠投入作戰。

希特勒認為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拖時間。如果能拖到1944年的5月,德國的潛艇戰就將開始顯示出效力;另外,敵人一方已經有了很多的分歧,反法西斯聯盟是注定要有一天會崩潰的。在目前這種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情況下,也隻好采取拖時間的下策。

看到其他集團軍參加彙報的人也都在等著發言,曼施坦因沒有與元首爭論,他隻是要求會後與希特勒單獨談話,隻留下參謀總長一人奉陪。希特勒對這一要求殊感詫異,但總算勉強同意了。於是最高統帥部的顯要們,戈林和其他的侍從人員,甚至連會場的速記員也都退了出去。速記員本可留下,把一切的發言都記錄下來,但他們麵前並沒有最新的戰場態勢圖,所以常常不能準確地把內容記錄下來,因此也就沒有必要記錄。

這次曼施坦因下定了決心,準備除了與希特勒討論本集團軍的地位問題以外,把德軍最高軍事領導的問題也弄個水落石出。所以當所有人都離開,隻剩下參謀總長柴茲勒爾將軍一個人的時候,曼施坦因就請求元首允許他坦白發言。

希特勒說:“請說吧。”他的態度雖然不是冷冰冰的,但至少是很有距離感的,這與數年前,作為軍長的曼施坦因在他麵前談起“曼施坦因計劃”有天壤之別。

“有一件事我們是必須明了,造成我們現在的這種困難局麵的原因,蘇軍的優勢固然是一個方麵,盡管蘇軍的優勢是如此的巨大,我是說我們對於戰爭的領導方式也應負相當的責任。”

聽到曼施坦因又談起了最高軍事領導權的問題,希特勒的表情逐漸的僵硬起來,他用眼光死死地盯住了曼施坦因,想用這種充滿魔力的目光征服他。

曼施坦因從來沒有從別人的眼睛中看到過如此的目光,似乎不像是人類的目光,確實有某種強烈的意誌力。希特勒的麵目固然可憎,但他的一雙眼睛也確實有吸引力,現在他就是想用這種目光使他屈服。有許多人都曾為這一雙眼睛中迸射出的目光所征服,其中的一些人還是統帥千軍萬馬的元帥,或者是殺人不眨眼的魔王。

但曼施坦因這次是下定了決心,所以他仍然繼續說下去,並坦白地告訴元首,像他這樣的領導方式是再也不能使戰爭繼續下去了。曼施坦因提醒希特勒,過去自己曾經兩次提出,為了妥善處理大戰略的問題,他需要一個完全負責的參謀總長。關於東戰場,他應該指派一個全權總司令——在意大利和西線上都早已經采取過這種辦法——而這個總司令在他所轄的範圍之內>應享有獨立的指揮權。曼施坦因勸說希特勒改變其處理軍事問題的辦法,實際上就是迫希特勒非正式地放棄戰場指揮權,希特勒哪有聽不出來的道理!

希特勒不承認自己有錯,認為目前隻有他才是指揮各個不同戰區的最佳人選。如果委任一個像曼施坦因所說的、能調動全局的參謀總長,除非這個人選是戈林,否則,戈林是不會聽從任何人指揮的。

至於說到東戰場上委派一個全權總司令的問題,希特勒說,任何人都沒有足夠的權威以協調東戰場的所有集團軍。說到這裏,他有些神經質地高聲地叫道:“甚至於我都不能使這些元帥們服從我!難道你以為他們會服從你麼?必要時,我還可以撤他們的職。其他任何人都沒有我這樣的權威。”

在希特勒的咆哮聲中,結束了這場不愉快而且無任何結果的談話。

曼施坦因的這次努力,既未能改善南方集團軍的地位,又未能使戰爭指揮的情況得以改善,就這樣兩手空空地回到了集團軍總部。

1944年1月6日,情況越來越危急,蘇聯紅軍第1坦克軍和第40軍矛頭直指德軍南方集團軍總部所在地的芬尼特沙。由於蘇軍的急速挺進,曼施坦因與防線右翼之間的通訊聯絡曾經一度被切斷,所以曼施坦因隻好把南方集團軍總部遷到了普羅斯庫羅夫繼續指揮。

是放棄聶泊河灣的戰鬥,以避免本集團軍右翼被殲滅的時候了。決定土耳其、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態度的,現在已經不是取決於克裏米亞的存亡,而是德軍能否在這些國家的東疆維持一個完整的南翼。任何軍事上的成功,其基礎都要建立在上下各個階層的協調,依賴於上級應對戰爭作出明確的指示,上下同欲者勝。一個集團軍司令不能隻從今天想到明天,他不可以隻是命令死守,而對蘇軍正在進行的大規模迂回包抄熟視無睹。

應該從陸軍總部獲得一個明確的東線戰爭的指導。於是曼施坦因再次致函希特勒,要討得一個明確的答複。為了使問題更便於說明,這封信采用了私人信函的方式。信中的最後部分是這樣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