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征戰殺伐成職業 將台築自白骨成
德國東部的天氣,在每年11月份的時候,時常是寒冷而幹燥。
在這個季節中,來自大西洋的暖濕空氣,就像一個溫柔多情而又性格柔弱的小夥子,往往抵擋不住來自亞洲大陸像一位剽悍、粗獷的大漢一樣的寒冷氣流。
這位來自大西洋的癡情小夥子,又不甘心就這樣離開盤桓達數月之久的豐腴而多情的姑娘——東部德國的廣袤起伏的大地,也時常會像所有熱戀中的情人一樣,與競爭者挺身而鬥。決鬥的結果,來自大西洋的這位溫文爾雅的小夥子自然不是西伯利亞大漢的對手,被殺得精疲力竭、滿身傷痕,然後依依不舍地離開自己心愛的戀人。隻等那位西伯利亞的大漢肆虐一個冬天之後,自己隨著春天的腳步,再重新回到戀人的身邊,挾帶著多情淚水般的充沛雨水,灌溉著饑渴了一個季節的田野。
每逢這兩種分別來自東北和西南的氣流交鋒的時候,也正是當地的農人收獲的季節。那德國在全歐洲而言,雖非天府之國,卻也是自給有餘。德國北部的平原土地肥沃,多為農田和牧場;尤其是易北河中遊的黑鈣土帶,農作物生長所需的肥料充足;加之德國中北部的森林附近的棕色土壤,比較適合於農田耕作,倒也吃穿不愁。他們把每三塊土地中的一塊,種上小麥、甜菜、燕麥和黑麥,而讓另外的兩塊休閑,待來年之後,再換種這經過休閑的兩塊地中的一塊;這種耕作方法被形象地稱之為“三田製”,反正打下的糧食已經足夠一年的吃用,樂得清閑。
每當冬季的第一場雪之後,這些勞累了一年的人們便拾掇好農具,圍起火爐,喝起了上一個季節釀好的燕麥啤酒,這裏盛產啤酒,味道醇美是遠近聞名的。家境稍好的人,往往就近找一個啤酒館,在品嚐啤酒甘美的同時,聽一聽豐滿的日耳曼姑娘動人的歌聲,再即興跳一會兒充滿原始活力的舞蹈,於是,整個勞作季節的辛苦,就像啤酒上麵的泡沫一樣,煙消雲散了。
在德國東普魯士,卻生活著一些不靠農事勞作而過活的人,他們靠的是另一種更加危險、更加充滿刺激的方式,那就是殺戮和戰爭,他們效勞於普魯土邦國的邦主,替他來開疆獵土,博取功名;他們不必從事一般的勞作,如果沒有戰事,他們的任務就是進行軍事訓練,造就一個強健的、具有充沛體力和作戰技能的軍人。
普魯士國王自是不會虧待這些賣命的武士,他依賴他們,他們也依賴他;由於掌握作戰的技能要比掌握農民稼穡的技能困難得多,這些武士自然而然地實行了世襲製,以便在這些家庭中出生的孩子,自幼就接觸武功的熏陶,一旦長成,就能效命於王室。
慢慢地,久而久之,就在普魯士形成了職業軍人的家族,這些家族中,依仗與王室的密切關係和握有兵家權柄,其名聲和地位遠在經商、從政等職業的社會地位之上。
單表這其中一個家族,姓李文斯基,其祖上最初乃是普魯士國王的親隨侍衛,跟隨國王沙場征伐,屢屢出生入死,積有戰功,被普魯士國王分封了爵位,並賜采邑,是以祖輩相傳。
那曆代的普魯士國王,可算得上是馬背上的皇帝。大約是在公元19世紀初,普魯士還是由日耳曼民族組成的400多個邦國中的一個。以後普魯士日漸發達,普魯士國王尤其重視武功征伐,逐漸吞並許多小邦,1815年,組成“德意誌同盟”,日耳曼邦國從360個合並為39個。
1871年,以普魯士為中心,組成了近代德意誌帝國。這是位於歐羅巴洲中部的一個強大帝國,它西北瀕臨北海,東北靠著波羅的海,北麵是丹麥,東麵是波蘭,東南臨捷克斯洛伐克,西南與瑞士和法國為鄰,西麵同盧森堡、比利時、荷蘭接壤,麵積約35萬平方公裏,人口數千萬。但其內部成員仍然有26個,包括22個王國、3個城市和1個帝國直轄區。這些成員有著相當大的獨立性。26個邦國中,以普魯士邦國麵積最大,占德國總麵積的2/3,其他較大的有巴伐利亞、薩克森等。1871年到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這48年間,一直都是普魯士國王兼任德意誌帝國的皇帝。
構成普魯士人口的主要民族,就是大名鼎鼎的日耳曼民族。這個民族的出現,要比那些邦國的出現早得多。
日耳曼民族,雖然是一個具有悠久曆史的民族,但早先卻不是德國境內的居民,而是通過不斷的遷徙來到這裏的。
大約從公元前5世紀開始,日耳曼人居住在波羅的海南岸一帶,尚處在原始部落。公元3世紀到4世紀,羅馬帝國的國界是在萊茵河和多瑙河。後來,日耳曼民族的原始部落隨著鐵製生產工具的發展,實力不斷增長,逐步向南麵擴張,把原先居住在這裏的主要居民——克爾特人逐出德國中部和南部。
那被趕出家園的克爾特人,其經濟發展和文明程度,原本高於日耳曼人,掌握冶鐵技術也較日耳曼人為先,但卻打不過驍勇善戰的日耳曼民族,皆因日耳曼人把冶鐵技術主要用於製造殺伐武器,如刀、劍、戈、矛;而克爾特人卻多把此項技術用於生產工具,如鏵犁之類;因此戰鬥力自是不如日耳曼人。
日耳曼人後來竟越過了萊茵河侵入高盧,同奴隸製已經高度發達的羅馬人發生了衝突,屢次侵擾羅馬帝國的邊界。到了公元5世紀末,日耳曼人顛覆了西羅馬帝國,因此就引起了日耳曼民族的大遷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