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

[民族簡介]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一個民族,有人口15489630人。廣西壯族自治區是他們的主要聚居地。此外,廣東、貴州、雲南、湖南等省也有分布。壯族聚居區地處嶺南西部,地形奇特,山青水秀,自然景觀十分美麗。這裏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多熱帶、亞熱帶作物。農產品有水稻、玉米、薯類等。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壯族地區素負盛名的特產。壯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曼”、“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族有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壯語屬漢藏語係壯侗語傣語支。古文字是“模仿”漢字《六書》的造字法而創造的一種與壯語語音一致的“方塊壯字”。20世紀50年代,根據壯族人民的要求,創製了一種全民族能夠接受以拚音字母為基礎的壯字。目前仍在推廣使用。

[宗教習俗]

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銅鼓源遠流長,影響深遠。銅鼓鑄造精致,音響宏亮。人們常在喜慶的節日裏敲奏它伴以歌舞。在宗教的活動中祭祀祖先,祈求神靈,人安糧豐。

[飲食習慣]

多數地區的壯族習慣於日食三餐,有少數地區的壯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間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較簡單,一般吃稀飯,晚餐為正餐,多吃幹飯,菜肴也較為豐富。大米、玉米是壯族地區盛產的糧食,自然成為他們的主食。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葉、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藍、蕹菜、蘿卜、苦麻菜,甚至豆葉、紅薯葉、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為菜。以水煮最為常見,也有醃菜的習慣,醃成酸菜、酸筍、鹹蘿卜、大頭菜等。快出鍋時加入豬油、食鹽、蔥花。壯族對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豬肉、牛肉、羊肉、雞、鴨、鵝等,有些地區還酷愛吃狗肉。豬肉也是整塊先煮,後切成一手見方肉塊,回鍋加調料即成。壯族人習慣將新鮮的雞、鴨、魚和蔬菜製成七八成熟,菜在熱鍋中稍煸炒後即出鍋,可以保持菜的鮮味。壯族自家還釀製米酒、紅薯酒和木薯酒,度數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過節和待客的主要飲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雞膽稱為雞膽酒,配以雞雜稱為雞雜酒,配以豬肝稱為豬肝酒。飲雞雜酒和豬肝酒時要一飲而盡,留在嘴裏的雞雜、豬肝則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當菜。典型食品:壯族有許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馬腳杆,魚生,烤乳豬,花糯米飯、寧明壯粽,狀元柴把,白切狗肉,壯家酥雞,清燉破臉狗,龍泵三夾。

[民族禁忌]

壯族人忌諱農曆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裏串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