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

[民族簡介]

阿昌族,有人口27708人,主要居住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和梁河縣,在潞西、盈江、騰衝、雲龍等縣也有少量分布。多與傣、漢等民族分寨而居。阿昌族聚居區地處高黎貢山餘脈的丘陵山地、峽穀平壩,為阿昌族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阿昌族自古以擅種水稻而聞名。阿昌族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古代漢文史籍曾記載的“峨昌”、“娥昌”、“莪昌”或“阿昌”、“萼昌”等,都是對阿昌族不同時期的稱謂。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統稱為阿昌族。阿昌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分梁河、戶撒兩種方言。由於長期和漢、傣等民族交錯雜居,所以阿昌人一般又能講漢語、傣語。

[宗教習俗]

阿昌族過去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在梁河、潞西一帶的阿昌族主要奉行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

[飲食習慣]

阿昌族以米飯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製成餌絲、米線作為主食。餌絲食用方便,食用時隻需在沸水中稍燙一下,撈出配上佐料即可食用。阿昌族喜吃芋頭,傳說古代慶豐收時,殺狗和吃芋頭必不可少。阿昌族婦女大都會做豆腐、豆粉,常用豌豆做成涼粉供食。肉食主要來源於飼養的豬和黃牛。豬肉喜歡用來作火燒生豬肉米線,即將豬宰殺後用麥稈或稻草將豬皮燒黃,刮洗幹淨,然後切碎拌上醋、大蒜、辣椒等佐料與米線一起食用。稻田養魚是日常吃魚的主要來源,食用時多將鮮魚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蒸熟即可上桌。以酸辣穀花魚(栽秧時將魚苗放入田內,穀熟後取魚,稱穀花魚)最具特色。醃製的鹹菜、鹵腐、豆豉常年必備,每餐不少。酒是白族人常年不斷的飲料,婦女常飲用糯米製作的甜酒,有濃鬱的酒香和甜味;成年人和老年人多飲白酒。現在大多數阿昌族都已會用蒸餾法製作燒酒。

[婚喪習俗]

每年農閑季節或各種節日集會以及平時的勞動之餘,都是阿昌族青年談情說愛,尋覓終身伴侶的大好時光。每當此時,男青年不管走到哪裏,都要把葫蘆簫斜插在脖子後麵的衣領裏,或者別在腰間,無論在村邊、寨旁,還是趕街的路上,隻要遇到心愛的姑娘,便吹起動聽的樂曲,傳意請姑娘停一停,然後上前搭話逗趣,詢問姑娘的芳名貴姓。如果姑娘此時還情無所屬,又有意相識,便巧妙應答。小夥子心領神會,主動提出送姑娘回家,姑娘則以“要送就要送到寨子頭,不能送半路”相答,於是小夥子高高興興地用簫吹起山歌,陪同姑娘回家,純真的愛情便由此開始。每當夕陽西下,年輕的小夥子吃罷晚飯,忙著洗飾一新,一個個悄悄來到自己心愛的姑娘家附近,吹起葫蘆簫,用優美的曲調逗引心上人出來相會。姑娘聽到這親切而熟悉的曲調,心領神會,趕緊回房梳妝打扮。然後借故外出,與情人幽會。如果是初次拜訪,姑娘的嫂子或母親還會熱情開門相迎,請小夥子到屋裏火塘邊坐下,家人紛紛回避。於是小夥子和姑娘就在火塘邊含情脈脈相對而坐,或對唱情歌,或竊竊私語、情話纏綿,待到雄雞報曉,才依依不舍地分手。天下,不知有多少阿昌青年用這神奇的葫蘆簫引來美麗的姑娘,結為秦晉之好。

[服飾特色]

阿昌族的服飾簡潔、樸素、美觀。男子多穿藍色、白色或黑色的對襟上衣、黑色長褲,褲腳短而寬。小夥子喜纏白色包頭,婚後則改換黑色包頭。有些中老年人還喜歡戴氈帽。青壯年打包頭時總要留出約40厘米長的穗頭垂於腦後。如外出趕集或參加節日聚會時,喜歡斜背一個“筒帕”(挎包)和一把阿昌刀。婦女的服飾有年齡和婚否之別。未婚少女平時多著各色大襟或對襟上衣、黑色長褲,外係圍腰,頭戴黑色包頭。梁河地區的婦女一般穿紅色或藍色對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綁腿,用黑布裹包頭,高達約0.3公尺,包頭頂端左側還垂掛四五個五彩小繡球,頗具特色。每逢外出,婦女們都精心打扮一番。她們取出珍藏的各種首飾,戴上大耳環、雕刻精致的大手鐲、銀項圈,還在胸前的四顆銀鈕扣上和腰間係掛上一條條長長的銀鏈……走起路來銀光閃閃,風采耀眼。阿昌族青年男女都喜歡在包頭上插一朵朵鮮花。這朵朵鮮花,不僅美觀,而且他們還視之為品性正真,心靈純潔。

[民族禁忌]

阿昌族禁止在正月初一殺家畜和傷害動物;婦女生孩子未滿7天時,忌諱別家男子進入院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