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蠡,字少伯,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春秋末年軍事謀略家、政治家。
範蠡早年與宛令文種一同赴越國,為大夫。越王勾踐即位後,由範蠡主持軍事,與主持政務的文種攜手振興越國。
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越王勾踐得到吳王夫差準備攻越的消息,決定先發製人,出兵攻吳。結果在吳越夫椒之戰中,越軍慘敗。越國在生死存亡關頭,範蠡提出了暫時屈辱求全的策略,主張用卑辭厚禮向吳求和,如不答應,就由越王親自到吳國做人質。吳王不聽伍子胥的勸告,休戰撤兵,並允許越王到吳國做人質。於是,範蠡隨越王入吳,為臣仆3年,備嚐屈辱。一天,吳王夫差單獨把範蠡找去,對他說:“勾踐給我當奴仆,你何必還跟著他?俗話說,‘聰明婦女不嫁敗亡之家,明哲臣子不跟國滅之君’。你若拋棄勾踐歸順我,我就免除你的苦役,讓你做大官。”範蠡跪下說:“感謝大王的好意。俗話說,‘亡國之臣,不取語政;敗軍之將,不敢言勇’。我是敗國之臣,何敢再望富貴?還是讓我跟著舊主為您服役吧。”吳王見範蠡意誌堅定,隻好作罷。3年後,放勾踐、範蠡回國。
範蠡回國後,與文種等為勾踐製定了結好齊、晉、楚,表麵卑事吳國,暗中積蓄力量的興越方略;同時實行“美人計”,將自己的愛姬西施送與吳王,以使他沉溺女色,分散精力。經“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越國迅速強盛,吳國則實力削弱。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年),範蠡、文種建議越王勾踐乘隙攻吳。越軍以兩翼佯動、中央突破、連續進攻的戰法,大敗吳軍於笠澤(今蘇州南)。吳王夫差被越軍長期圍困,力不能支,見大勢已去,就自殺而死。就這樣,越國吞並了吳國。為了慶祝勝利,越王勾踐下令在國都內設置高台,大擺宴席,宴請各位有功之臣。
酒宴之中,眾人難免得意忘形,到處是行酒猜令,整個高台是一片歡聲笑語,好不熱鬧。隻是越王勾踐顯得有些沉默少語,端著酒杯好久不喝一口,像有什麼心事。
滅吳首席功臣範蠡十分敏感地捕捉到了越王的反常心態表現。他知道,作為一國之君所必有的猜疑之心又完全占有了越王的心胸。他現在考慮的已經不是什麼共享歡樂,而是怎樣確保自己的江山不更姓易名了。想到這裏,範蠡不由地感歎道:“這說明大王不想把滅吳強國之功歸於眾人的努力,不想與大家共享歡樂。如若不及時引退,恐怕凶多吉少。”
第二天一大清早,範蠡便到宮中向越王勾踐辭行。他對越王說:“臣下聽說,君主犯了憂愁,臣下就要四處奔走,不惜勞苦,為的是解除君主的憂愁;君主受了汙辱,臣下就該以死自責,不能苟且偷生。以前,大王您在會稽受到吳國的汙辱,我之所以沒有死,就是為了幫助大王雪會稽之恥。現在會稽之恥已經洗去,臣下的任務也已完成,特地來請求大王賜臣下死刑,以懲罰臣下使大王蒙受會稽之恥的行為。”
越王勾踐表現出十分驚訝的神情,對範蠡說道:“先生為滅亡吳國立下了不朽的功勞我怎麼能加罪於您呢?”
範蠡緊接著說道:“既然大王赦免了臣下的罪過,就請大王給臣下一個將功補過的機會。讓臣下辭去官職,歸老於江湖之上吧。”
越王勾踐堅決不同意,他用毫無商量餘地的口氣說道:“我將與你平分越國,共同治理。如果您不答應的話,我就要殺了您的全家。”
範蠡心知越王勾踐的真實意圖所在,他無所顧忌地堅持要離越王而去。他說:“大王自然可以下令行施您的命令,可臣下仍然要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第二天一大早,越王勾踐見範蠡沒有上朝,便立即命人到範蠡家中去請。誰知已經晚了,範蠡已於昨天晚上攜帶著家眷和金銀細軟遠走他鄉了。
範蠡對官海沉浮,洞若觀火。他一語雙關地說:“君行其法,我行其意”。不辭而別,駕一葉扁舟,入三江,泛五湖,人們不知其所往。果不出他所料,在他走後,越王封他妻子百裏之地,鑄了他的金像置之案右,比擬他仍同自己在朝議政。人走了,留下的隻是一尊無害的偶像,可以崇拜,借此沽名釣譽。但對還留在朝中的功臣,勾踐則是另一種態度了。
範蠡泛舟江湖,跳出了是非之地,秘密來到齊國。此時,他想到了有知遇之恩,且風雨同舟20餘年的文種。他給文種作書一封,寫道:“凡物盛極而衰,隻有明智者了解進退存亡之道,而不超過應有的限度。俗話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啄,鷹眼狼步,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安樂,先生何不速速出走?”
文種接到範蠡的信,恍然大悟,便自稱有病不再上朝理政。但為時已晚。不久,就有人誣告文種企圖謀反,盡管文種反複解釋,也無濟於事。勾踐賜文種一劍,說:“先生教我伐吳七術,我僅用其三就將吳國滅掉,還有四條深藏先生胸中,請去追隨先王,試行餘法吧。”再看所賜之劍,乃吳王當年命伍子胥自裁之劍,這真是曆史的一種莫大的嘲弄。文種一腔孤憤,仰天長歎:“我始為楚國南陽之宰,終為越王之囚,後世忠臣,一定要以我為鑒戒!”引劍自刎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