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冬暖塑料大棚的搭建(1 / 1)

簡易冬暖塑料大棚的搭建

構築牆體按寬11米、長60~100米劃東西向的矩形灰線。先將灰線內的耕作層熟土挖推到灰線南側,並將離大棚後沿和東西山牆外沿3米寬範圍內的地基壓實。然後挖生土築牆體(可分5層構築,每層都需壓實,尤其是最上麵的一層要夯實),使之成橫截麵呈梯形,下底寬5米、上頂寬2米、棚外距地平麵以上高2米的牆。再在牆外沿寬1-1.2米處劃灰線,順灰線從內部將土切除填入棚內:牆裏麵切成下部比上部寬出20~30厘米的斜麵,牆基部距地平麵以下30厘米處切成50厘米寬的平台作為行走道,邊切土邊壓實,整平棚內地麵;切完後用鐵鍁鏟平牆麵,再用牆板砸實。最後按棚內寬8.7米的標準將棚的南沿切平,並將熟土推入棚內平整。

埋設立柱自北向南共設4排立柱。第1排為後立柱,長3.8米,橫截麵10-42厘米;第2排長3.6米,第3排2.7米,第4排1.5米,橫截麵均為8~10厘米;各排立柱均用6號鋼筋4根與混凝土預製而成(上頭呈凹形,並在20厘米處留穿鐵絲的孔),下墊基石、深埋50厘米。第1、4排立柱東西間距1.8米,第2、3排3.6米;第1排距後牆0.7米,第1~2排、2~3排南北間距2.67米,3~4排2.66米(第4排因緊靠棚南牆可不用斜柱)。設立柱時要用線繩找平、找齊,使1~3排的上頭東西對齊,第2、3、4排南北對齊並與第1排錯開10厘米:第4排的奇數根凹槽東西向對齊以便綁橫杆,偶數根的凹槽南北向對齊以便綁拱杆,奇數根比偶數根低5厘米、偏南10厘米,以便使橫杆與拱杆上麵平齊。

設置墜石在東西兩山牆的外側挖一道長8米、寬0.5米、深1米以上的溝槽,每道溝槽內埋入33塊墜石(每塊重30公斤左右),墜石上要栓有被接鋼(鐵)絲,並使之露出地麵50厘米左右,以便拉前、後坡麵時連接鋼絲之用。

搭後坡麵先上後桁條,桁條可用長2.2米、直徑10厘米以上的硬圓木(或用鋼筋混凝土特製),上頭固定在後立柱頂上,下頭埋入牆內,使之與地麵成45度角。接著拉後坡鋼絲,即用26號粗的鍍鋅鋼絲連接一頭墜石上的鋼(鐵)絲,在後桁條上東西拉緊(兩山牆邊用廢桁條墊好),並用鐵絲將其固定在桁條上,再連接另一頭墜石。鋼絲間距30厘米,最上頭拉雙根,共7根。

綁拱(橫)杆拱杆用長11米、直徑9—10厘米的大竹竿,粗頭朝後,在距粗頭10厘米處鋸一小口,卡在雙根鋼絲上,並用鐵絲固定在鋼絲和後桁條上,前部分別固定在第2、3、4排立柱上頭。橫杆用長7-8米、直徑7-9厘米的竹竿,分別固定在第4排奇數根立柱上頭和拱杆前頭立柱的南側。

搭前坡麵先拉鋼絲(型號、質地和拉法同後坡麵),上頭第1道拉雙根,向前每間隔40厘米左右拉1根,共拉26根;在大拱杆上麵鋸小口,把鋼絲卡入小口內,分別用鐵絲固定在大拱杆上。接著綁墊杆和竹片。用長7米左右、直徑2~3厘米的竹竿作墊杆,粗頭向外,將中間細頭搭接在一起,分別用鐵絲固定在前坡鋼絲上,並將前頭固定在東西橫杆上;每根墊杆和拱杆前頭綁上1.2米長的竹片,竹片下頭距第4排立柱30厘米處插入土內。注意竹片與竹竿接頭處要包上塑料薄膜,以免劃破棚膜。

建後坡頂後坡頂用4米寬的塑料薄膜,下鋪1.8米寬於後坡鋼絲上,然後緊密排上30~40厘米厚的高稈作物秸稈(將秸稈上頭折回弄齊),用薄膜從上頭把秸稈包嚴,並在薄膜上壓土,使其成前高後低且與地麵成20度左右角的坡麵。

鋪設棚膜在搭建的骨架上鋪上白色塑料薄膜,四周邊角用泥土壓緊,膜外用繩網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