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綜合心理幹預對燒傷患者心理行為及生活質量的影響(2 / 3)

排除標準:①重要器官嚴重疾病;②合並有心理疾病、精神疾病;③合並語言障礙、聽力障礙者;④精神病史、心理疾病史、酒精或藥物濫用者;⑤嚴重並發症。

1.2 方法

對照組按照燒傷科護理常規開展護理工作,在對患者實施護理時,視患者的情況進行語言安慰、開導等心理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入認知行為療法、冥想放鬆法、社會支持等綜合心理幹預,具體內容如下。

1.2.1認知行為療法:首先幫助患者分析現狀,講解燒傷後的傷情變化過程、病理生理變化、臨床表現等,讓患者接受現實,完成角色轉換。給予患者燒傷治療方法、注意事項、創麵護理及瘢痕預防等診療、護理相關知識的宣教[2],滿足患者及家屬的信心需求,減少疾病的不確定性。將病情變化及治療進展隨時告知患者,增加其治療信心,提高治療的依從性。講解不良情緒會帶給患者自身及社會關係的影響,指導患者利用理性的觀點進行克製,自覺調整。針對患者燒傷過程中的陰影以及對未來生活的擔憂,采用辯論為主的幹預方式,糾正患者的錯誤認知。

1.2.2宣泄、疏導、轉移:借助個體交流的形式與患者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係,態度誠懇,尊重患者。鼓勵患者說出心中的感受,耐心傾聽。讓患者態度激動時保持適當的忍讓和沉默。指導患者運用哭泣、呐喊、書寫等其他方式宣泄情緒[3],緩解自身的不良情緒。教會患者傾訴法、情緒轉移法(看書、看電視、玩遊戲等)調節情緒,在醫院允許的時間和空間內,鼓勵患者發展興趣愛好。還可通過肢體的撫觸和按摩,分散患者的注意力,讓患者感受到被關懷、被重視,緩解心理壓力。

1.2.3 冥想放鬆法:先從雙手開始,吸氣時握緊雙拳,呼吸時緩緩放鬆,通過吸氣和呼氣時感受緊張和放鬆的感覺。讓患者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達到“恬淡虛無”的狀態。冥想放鬆的方法為:深呼吸時想象美好的會議和畫麵,逐漸放鬆肌肉和心理。冥想期間可播放清新典雅、節奏平穩、悠揚動聽、寬廣柔慢的音樂或歌曲,分貝控製在40~50左右[4]。

1.2.4 社會支持: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並讓家屬知曉自身的責任和義務,在患者的護理中引入家屬的支持,創造支持型的家庭環境。向家屬介紹患者的心理狀態,讓家屬理解患者的表現。鼓勵家屬在生活上、心理上多關心患者,教會家屬心理支持技巧及患者出現負性情緒時的應對方式,給予患者精神上和經濟上的支持,讓患者時刻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溫暖和嗬護。

1.3 觀察指標

①心理行為:采用症狀自評量表(SCL-90)來調查患者的心理健康情況。該量表包括10個因子項,包括軀體化、強迫、人際關係、焦慮、抑鬱、恐懼、精神病性、敵對、強迫等,共90個項目,采用5級評分法,主要觀察受試者的精神症狀的嚴重程度和變化。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程度越差;②生活質量:采用SF-36 生活質量量表中文版評價,該量表包括軀體功能、認知功能、角色功能、社會功能、情緒功能5個維度,分數越高,表明功能越好。分數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數據統計軟件,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心理行為的比較

觀察組幹預後的軀體化、強迫、人際關係、抑鬱、焦慮、敵對、偏執評分均低於對照組,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的比較

觀察組幹預後的軀體功能、角色功能、情緒功能、物理症狀以及整體健康狀況方麵的評分高於對照組,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燒傷的患者大多是突然致傷,患者麵對突如其來的傷害,缺乏心理準備。受傷後除了要承受疾病及治療帶來的痛苦,還要擔心毀容、功能康複和生命安全等預後問題,心理上難免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應激反應。大部分燒傷患者在治療早期就伴隨有不同程度的焦慮,若不進行適當的幹預,隨著時間的推移,失望、悲觀的不良心理出現,患者甚至會對生活喪失信心。尤其對於大麵積燒傷和麵部燒傷的患者,心理損傷程度更為嚴重。以往有研究表明,在燒傷患者中有52.5%的患者存在中、重度焦慮,這些不良心理的存在與患者的軀體症狀相互影響,將直接對患者的治療和預後形成負麵作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