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頜活動矯治器治療替牙期安氏Ⅲ類錯牙合42例分析(2 / 3)

納入標準:①均經相關檢查證實為替牙期安氏Ⅲ類錯牙合;②下領均至前牙切對切位;③經X線檢查無骨畸形情況;④上下領牙列沒擁擠明顯;⑤磨牙屬於近中關係;⑥於治療前未行正畸治療,臨床資料齊全,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骨畸形嚴重者,下領骨發育過度或上領骨發育不良;②X線頭影檢測提示。

觀察指標:觀察後、前牙覆牙合及反複改、側貌等具體情況,並分析矯治前後X線頭影測量結果。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上頜活動矯治器治療:①口內設計:借助雙曲舌簧加力,誘導前牙反牙合解除;利用後牙帶擴弓器,誘導牙區反牙合解除;采用牙合墊將咬合打開,維持牙合墊固位良好,承受口外矯形力(>4.9N),預防脫位。於乳尖牙遠中頰側,采用不鏽鋼絲(直徑約為1.0mm)進行牽引鉤製作,額托、麵弓、麵弓、頦兜中間連接處為口外支抗部分。同時,控製前牽引力量,維持在4.9~9.8N,誘導上頜骨朝前生長,並對下頜骨向前生長進行抑製;②口外設計:麵具式前方牽引裝置為口外部分設計。以國產成品麵具式前方牽引器為口外弓,對口內矯治器進行適當調整,將咬合打開,並將前方牽引器戴好,促使牙合平麵與牽引方向呈30°角,以前下方為主要方位。擇取合適橡皮圈,確保每側牽引力為4.9N左右。注意及時清洗口內裝置,並叮囑患者24h戴用,強調橡皮圈及時更換,每4周進行1次複診。於複診時,需對牙合墊形態、高度進行適當調整,並觀察牽引力方位、口腔衛生等。持續治療4~8個月;③X線頭影測量:於矯治前後,所有患者予以頭顱側位片拍攝,均由同一放射科醫生開展。擇取患者自然頭位,描圖、定點、測量矯治前後頭顱側位片,主要測量項目包括:①SNA角:上齒槽座點、鼻根點、蝶鞍中心所形成的角;②SNB角:下齒槽座點、鼻根點、蝶鞍中心所形成的角;③ANB角:下齒槽座點、鼻根點、上齒槽座點所形成的角;④Y軸角:頦頂點連線、蝶鞍中心與眼耳平麵相交下構成的前角;⑤Ao-Bo距離:應用Wits分析法,測量下、上頜骨前部相互位置關係;⑥U1-SN角:前顱底平麵與上中切牙長軸所形成的角;⑦MP-FH角:眼耳平麵與下頜平麵所構成的交角。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上述資料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t檢驗,P

2 結果

42例患者經針對性治療後,後、前牙反牙合均完全解除,第一恒磨牙屬於中性(或偏近中性)關係,後、前牙覆牙合與反反複改均處於正常狀態,側貌顯著改善。經矯治前後X線頭影測量提示,與矯治前比較,矯治後SNA角、ANB角明顯增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提示上頜活動矯治器對麵部高度的影響相對較小。  3 討論  AngleⅢ類錯牙合屬於臨床常見病症,主要涵蓋功能性、牙源性、骨性Ⅲ類錯牙合。於替牙期前牙反牙合若矯正不及時,易影響頜麵的正常發育與咀嚼功能,嚴重情況下易引起骨性錯牙合,威脅患者身心健康,故及早矯治顯得尤為重要。有研究提示,先天與遺傳因素對替牙期AngleⅢ類錯牙合的發生、進展具有一定的幹預作用,但人為因素幹預可改善病情,保證患者預後良好[3]。  有學者認為,針對AngleⅢ前牙反牙合矯治而言,最佳時期當屬於兒童替牙期,若解除反牙合及時,可抑製其畸形發展,保證後期治療效果[4]。在臨床上,於替牙期治療前牙反牙合常規方法主要包括簡單固定矯正技術、前方牽引、上頜活動矯治器(帶牙合墊)等。以往主要采用牙合墊雙曲舌簧矯治器進行矯正,尤為適用乳牙期牙源性前牙反牙合,但該方法可誘導上頜切牙傾斜度改變,對骨骼的影響存在局限性,就AngleⅢ類錯牙合者而言,難以構建良好的咬合關係,反牙合凹陷麵型改觀效果不佳,故推廣範圍受限。目前,臨床諸多研究資料顯示,改良式牙合墊矯治器治療替牙期安氏Ⅲ類錯牙合可獲取較為滿意的臨床效果[5-7]。本研究提示,42例患者通過4~8個月的矯治,前牙反牙合完全解除,後、前牙覆牙合包括反複改均恢複正常,矯治後SNB角、SNA角、ANB角、Y軸角、Ao-Bo、U1-SN角得到了有效改善,充分提示上頜活動矯治器治療替牙期安氏Ⅲ類錯牙合臨床療效確切,這與有關研究結論一致。上頜活動矯治器主要是基於傳統牙合墊矯治器上發展而言,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下頜雙曲唇弓,可抑製下頜骨向前生長,保證上頜骨正常發育,對前牙反牙合具有一定的糾正作用。就生長發育期患者而言,可應用生長改良式矯治法,其中上頜前方牽引屬於一個關鍵手段,而前方牽引應於生長發育迸發期前開始[8-10]。有學者對晚期和替牙早期AngleⅢ類錯牙合前方牽引矯治效果進行比較。結果提示,與平均年齡為10歲的患者比較,平均年齡為6歲的早期矯治療效相對較低[11-13]。由此可見,必須要盡早進行骨性AngleⅢ類錯牙合功能矯治,可獲取較為滿意的骨性效應。  綜上所述,上頜活動矯治器在替牙期安氏Ⅲ類錯牙合臨床治療中具有至關重要的應用價值,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與使用。  [參考文獻]  [1]金巍,劉磊,趙軍利.上頜活動矯治器治療替牙期安氏Ⅲ類錯牙合68例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0,23(5):983-984.  [2]俞賢江.上頜活動矯治器聯合前方牽引治療替牙期反牙合26例療效評價[J].中國實用口腔科雜誌,2011,23(6):364-366.  [3]張婉楠,侯錄,徐實謙.頰側多曲簧活動矯治器臨床應用中的生物學效應[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12(8):1277-1282.  [4]趙利芳.上頜墊舌簧活動矯治器治療替牙期前牙反牙合[J].基層醫學論壇,2011,24(S1):168-169.  [5]何豔,譚燕,張清磊,等.反式Twin-block治療替牙期安氏Ⅲ類錯牙合療效研究[J].口腔醫學,2014,12(9):698-700.  [6]劉柳芳,黃文榮,李雪飛.2×4矯治術與前方牽引器治療替牙期三類錯牙合的療效對比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3,26(19):96-98.  [7]劉國梁,侯錄,徐實謙.頰側多曲簧矯治器在正畸矯治中臨床應用的研究進展[J].中國美容醫學,2013,12(2):314-316.  [8]李鳳霞,王俊.FR-Ⅲ型功能調節器治療安氏Ⅲ類錯牙合的臨床觀察[J].中國美容醫學,2013,26(7):763-765.  [9]馬貴廷,閆冰,劉誌省,等.改良多用弓與肌激動器聯用治療替牙期反牙合26例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口腔科雜誌,2013,26(8):510-511.  [10]郎書萍,馮雲霞,任娟.固定矯治器配合下頜聯冠斜麵導板矯治安氏Ⅲ類錯牙合[J].中國醫藥導報,2010,28(7)牙合135-136.  [11]王阿娜,侯錄,趙興,等.改良頰側多曲簧矯治器糾正早期安氏Ⅲ類錯牙合、伴下頜偏斜[J].中國美容醫學,2012,27(2):289-291.  [12]胡驍穎.上頜牽引應力分布三維有限元分析及Angle'sⅢ錯牙合上頜前牽引臨床矯治研究[D].河北醫科大學,2012.  [13]周丹.替牙期上頜骨發育不足所致反牙合、采用前方牽引器矯治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4,25(26):47-48.  [收稿日期]2014-11-17 [修回日期]2015-04-20  編輯/何誌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