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附錄:怎樣增強記憶力(1 / 3)

增強記憶力的訣竅

著名的心理學家卡爾·西秀教授說:“普通人隻應用了他實際遺傳的記憶能力的10%,卻浪費了其餘的90%,因為他違背了記憶的自然法則。”那麼,你會不會是這些普通人中的一個呢?什麼又是“記憶的自然法則”呢?在本附錄中,我們將描述和解釋記憶的自然法則,並向你說明怎樣把它們應用於商業、社交談話和公開演講上。

記憶力是演講者、談話者、論辯者的一項重要素質。因為所要講的內容都是需要記憶的,通過記憶把演講、辯論的內容儲存在大腦中,在登台演講或辯論的時候才能張口即來。如果記憶力不好,到了台上一緊張就極有可能丟三落四,言辭不清。

“記憶的自然法則”,總共隻有三項,在它們的基礎上衍生出每種記憶係統。簡單地說,這三項就是:印象、重複、聯想。

自然法則一:印象

記憶的第一項法則:對於你想要記住的東西,給予深刻、生動而持久的印象。要想做到這一步,就必須集中你的注意力。羅斯福總統有著驚人的記憶力,其主要原因在於他的印象十分深刻,就像在刻在鋼板上,而不是寫在紙上的。他曾花了極大的精力訓練自己,在最混亂的場合,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1929年,芝加哥黨大會舉行期間,老羅斯福住在國會旅社的樓上。當時激動的群眾擠滿了街道,搖旗高喊著歡迎他的口號,軍樂高奏,政治人員來去奔走,會議即將開始。而老羅斯福總統對這喧嘩的場麵仿佛沒有聽到一般,安坐在房中的搖椅上,靜讀古代史學家希羅多德的傳記。如果是換成別人,恐怕早就坐不住了。

還有一次,羅斯福在巴西旅行,那時他走到了一片樹林裏,就選擇在一株大樹下坐下,開始閱讀起隨身攜帶的《羅馬衰亡史》。不久,天下起雨來,雨點打著樹葉,不斷作響,可他一點都沒有察覺出,因為他全部的注意力都已集中在書裏。這樣讀書,當然不容易忘記了。

花幾分鍾將注意力集中,將比幾天不大關心的苦功產生更大的效果。亨利·華德·畢邱寫道:“積極熱烈的一小時,勝過多年迷迷糊糊的歲月。”對事物深刻的印象是獲得記憶力的秘訣之一。那麼,我們要如何來增強印象呢?

1.細致觀察

發明家愛迪生有27位助手,他們每天來往於新澤西州的門羅公園裏,在這條路的路邊有一株櫻桃樹。當愛迪生向這27位助手詢問這棵樹時,竟然沒有一個人注意到這棵樹的存在。愛迪生因此宣稱:“尋常人大腦中所記憶的事物,還不及他眼中所見的千分之一,可見,我們的觀察力真是貧乏得令人難以置信。”

如果把一個普通的陌生人介紹給你的朋友,我保證隻過幾分鍾以後,他們就會把這個人的姓名忘得一幹二淨。究其原因在於,如果不是有什麼特殊之處,他在一開始就沒有充分注意這個陌生人,也從未正確地觀察他。或許你的朋友會說自己的記憶力太差。事實上不是,這是他的“觀察力”太差,在模糊中記事,就像在煙霧中拍照一樣,不可能清晰可見。

希臘文學家艾斯·強森說:“真正的記憶秘訣就是注意術。”集中注意力,能使大腦最敏捷,最準確,最清晰地記憶被注意的知識與經驗。誠如上麵的例子,當我們的朋友給我們介紹新朋友時,我們所需要做的是,聽清楚對方的正確姓名,請他重複一遍,再問他筆畫是怎麼寫的。他會因為你對他如此有興趣而受寵若驚,而你也能對他的姓名印象深刻。

2.高聲朗讀

林肯有一個幫助記憶的辦法,那就是他在閱讀書報時,高聲朗誦必須要記住的內容。他說:“當我高聲朗誦時,有兩種官能在工作。第一,我看見了我所讀的是什麼。第二,我聽見了我所讀的是什麼。因此,我比較容易記住。”

林肯小時候就讀於一個鄉村學校。學校很簡陋,教科書隻有一本,老師拿著它高聲誦讀,學生也跟著高聲地讀,聲音非常吵鬧,附近的鄰居們稱這所學校為“鬧市學校”。在這所鬧哄哄的學校中,林肯養成了一個終身的習慣,就是凡是他要記住的東西,他都高聲地讀出來。在他任職律師期間,每天早晨一進事務所就斜坐在長沙發上,把一條腿擱到另一張椅子上,拿起報紙開始高聲朗讀起來。他的一位同事說:“我被他吵得受不了了。有一次問他,為什麼要這樣高聲朗讀?他說:我這樣做是在運用兩種官能,一是”看著“自己在讀什麼,二是”聽著“自己在讀什麼,這樣可以牢牢地記住它。”

林肯的方法你不妨試試。現在就開始試著把要記得的東西大聲地朗讀出來,當然也一定要仔細,這樣你的記憶力會得到更高的提升。要知道,為什麼我們經常可以記住某人的樣子,卻不容易想起他的名字。因為從眼睛通向腦部的神經比耳朵通向腦部的神經大25倍。把你希望要記住的姓名、電話號碼,或者演講大綱寫下來,看著它讀出來,然後再閉上眼睛。想象它們就在你的眼前,每個字都是用閃亮發光的字母寫成。

3.設計畫麵

馬克·吐溫在演講的最初幾年裏,總是隨身攜帶著筆記和摘要。後來他終於發現,運用視覺記憶力的方法,就能拋開筆記本和摘要。他曾經在《哈波雜誌》上敘述了這個轉變的過程。當時,馬克·吐溫每天晚上都要發表一篇背誦的演講,每個演講他都必須以一張紙條來幫助自己,不至於混淆。因此,他必須隨時拿著那張字條,不時地看一眼。有一次,他竟然發現那張紙條不見了,感到十分恐慌。在那之後,他打算丟棄提示的紙條,把提示寫在手指上,可又怕觀眾對他的手產生疑問。接著,他突然想出畫圖的方法。他把那些提示轉變為他自己可以理解的一個個圖畫。這些畫顯然隻有他自己才能看懂。畫完之後他閉上眼睛,竟隨時可以看到它們浮在他的眼前。因為這些圖畫作為形象思維的一部分,已經牢牢印進了他的腦子裏。多年後,馬克·吐溫仍能憑著他自己設計的圖畫,清晰地回憶起那篇演講的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