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過年

卷首語

從參加工作開始,每年回家的次數便不超過兩次,春節是恒久不變的一次。今年春節,帶著愛人和孩子臘月二十七到家,正月初七回來,度過了其樂融融的10天。濃濃回家意,拳拳思親情,10天的短暫團聚令人意猶未盡,思親的情緒反而愈濃。

與小時候相比,現在的“年味”變淡了很多。記得小時候,從臘月初八喝下第一碗臘八粥開始便一直沉浸在濃濃的過年氣氛當中,直到正月十五吃完元宵,這個年才算過完。“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餐,稀裏嘩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燉豬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麵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這首兒歌基本上是家裏過年期間的日程表。不僅做什麼事兒、吃什麼東西有規矩,而且說話也要說吉利話,盡量避免“死”、“壞”、“歪”、“斜”等不吉利的字眼兒,比如說貼春聯,貼歪了,不能說“歪了”,要說“再正一正”;“福”字故意要倒著貼,不說“貼反了”,而說“福到了”……這些規矩都給過年增添了無限的樂趣。而現在,回家成了過年最大的期盼,除了貼春聯、放鞭炮,“年味”已經似有似無了。

“找點兒空閑,找點兒時間,領著孩子,常回家看看……”,1999年春節,一首《常回家看看》唱到了很多人的心窩裏。然而,“回家過年”已經不是一個輕鬆的話題。一方麵,現在30歲左右的年輕人正是計劃生育政策影響下的第一代人,他們多數是家中的獨生子女,結婚後麵對雙方4位老人,回哪個“家”過年是一件頗為頭疼的事。另一方麵,“空穴老人”越來越多,據全國老齡委的數據,到2013年年底,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將超過2億人,並且這一數值正以平均每年1000萬人的速度增長,而逢年過節老人們就盼著孩子能回家團圓。

今年春節期間,中央電視台播放了“春節回家”係列公益廣告,看過之後總覺得有自己的影子在裏麵,很感動,片中的一句“老爸的謊言,你聽得出來嗎?”發人深省。“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其實老人最期盼的就是和兒女們團聚。

很多時候覺得生活中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去處理,沒時間回家;很多時候覺得常打電話就如同陪在身邊一樣,父母是能夠理解的。我們多久回家一次?每次回家能呆多久?在家有多長時間陪伴父母?好好算一算,這輩子還能有多少時間陪在父母身邊?

回家過年是一個溫馨的期盼,比到任何地方去度假都令人向往和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