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飛揚 藝術生長
脈動
作者:夢佳
第三屆中國雕塑年鑒展於2013年6月16日在國家大劇院拉開序幕!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步正發理事長、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董俊新先生、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楊自鵬理事長、國家大劇院副院長楊玲女士、中國科協組織人事部副部長朱雪芬女士、兩岸四地合作與發展促進會副會長閆佳林先生等領導,及著名藝術家錢紹武、張得蒂、張潤塏、曹春生等150餘位包括藝術家、批評家、雕塑愛好者、媒體朋友在內的嘉賓出席了展覽開幕式。展覽至7月8日閉幕。
本次年鑒展由文化部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以及國家大劇院主辦,由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委員會及《雕塑》雜誌社承辦,中央美術學院雕塑藝術創作研究所、上海歐派城市雕塑藝術有限公司、辰坤雕塑藝術有限公司、中國北京酒廠國際藝術園協辦,得到了全國城市雕塑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及北京城市雕塑建設管理辦公室的支持。展覽學術委員會主任為範偉民先生,總策展人為孫偉先生,學術主持人為翁劍青先生及宋偉光先生。
本次年鑒展的主題為“語言的飛揚”。藝術作為文明的高級形式照亮了人類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如今,在生活方式趨於“天下大同”的當代社會裏,藝術越發成為建立文化認同和文化自尊的必然追求。然而這種身份認同和自尊,皆具體呈現在藝術語言之中。對於藝術而言,語言既是不同藝術門類得以確立的基礎,也是不同藝術家得以自立的基礎。藝術的語言也是多層麵的,既包含本體層麵,也包含社會層麵,還包含精神層麵、情感層麵等等。年鑒展以“語言的飛揚”為主題,正是對當下藝術創作豐富多元現狀的描述,也希望雕塑家們以多樣的語言作豐富的表達,無論吟唱、呐喊、低語、自白、傾訴……
年鑒展本著梳理過去兩年內雕塑創作生態的目的,秉持著“包容多元形態、堅持深度和品質,鼓勵本土和原創”的原則,既關注成熟雕塑家的新突破,也重視逐漸走向成熟的70後、80後雕塑創作力量;既關注主流雕塑業界創作狀態,同樣將目光鎖定以多元形態豐富雕塑語言所進行的藝術實驗。參展的110多件作品主要來自於中國雕塑家近兩三年來的新鮮創作,主要是對收錄《2013中國雕塑年鑒》中的作品的再度精選。其中既有80餘歲的新中國第一代雕塑家的新作,也有處於中流砥柱地位的雕塑名流的作品,更值得一提的是許多青年雕塑家的創作,它們所呈現的蓬勃創造力、精湛技藝和用心投入,不得不令人發出後生可畏的讚歎,也從中看到了中國雕塑發展的不可小覷的潛力。
參展作品中,既包含典型學院風格的作品(比如田世信的《沈均儒》、孫偉的《楊善洲像》、蔣鐵驪的《肖像研究——六祖慧能》),也有工藝美術的精品(比如尹詳明的《躍馬》、鄭東梅的《輕花》);既有超寫實的語言(比如焦興濤先生的《真實的贗品》、鈔氏兄弟的《百科》),也有超現實的荒誕(比如馬文甲的《傳奇》、袁佳的《鱸魚和大蔥》),還有概括的、浪漫的、抒情的、古雅的、唯美的、極簡的多種表達;既有具像寫實的作品,也包含抽象形式的創作(比如範偉民的《Man》、朱尚熹的《扭動的空間》、張超的《遊離》、徐升的《波動》等),以及觀念裝置、行為互動的作品。比如水下長廊中有一組作品“植著”,將照片種在了花盆裏,這些照片是藝術家通過博客和微博向公眾征集而來的自己與音樂、表演、歌舞等藝術相關的照片,短短一個星期內竟然征集到了1000多張,藝術家從中選擇了150張照片參加展覽。這個互動很有趣,也很具有互聯網的時代特點,同時也具有行為的意義,我們把藝術的種子栽種下來,將不知不覺盛開鮮花。另一件《誰借走了我的影子》來自新加坡藝術家楊子強,這是個視頻的表演,4個穿著藝術家特製的服裝的女性代表了藝術家的影子,她們在公共空間裏遊走、交談,話題由藝術家根據場域而設定,亦具備很多的偶然性。
從這個展覽中,可以看到中國雕塑近兩三年來發展的幾個趨勢。第一,這幾年隨著市場的低迷,雕塑創作逐漸回歸理性。那種對不鏽鋼的、烤漆的、卡通的雕塑的追捧逐漸冷淡下來,越來越多的雕塑家開始自我審視,開始一種文化的尋根,試圖從中國本土文化當中建立自我獨特的藝術語言和藝術自信。當下的文化回歸,並沒有停留在淺層次的符號挪用之上,不是弄個中國結,搞個青花瓷就算是中國文化的代表,而是深入到文化精神層麵的表達。這也可以說是一股風潮,帶著更多的正能量吧。具有這種中國文化氣質的作品在展覽中,占據了將近40%的比例。我們文化中所特有的對山水的熱愛和體悟,對天人關係的理解,對生命詩意的追求,在霍波洋、陳雲崗、王誌剛、張永見、陳鋼、蔡誌鬆、譚勳、鄭路、丁浩、冉淨密、杜彪、蔡磊、王瑞琳等多位藝術家的作品中,都各有呈現。比如,韓美林先生的作品中的典雅和古韻,霍波洋先生作品中的寂寞詩意,陳雲崗先生作品中的仙風道骨,張永見先生作品的渾然天成、譚勳作品中的盆中山水、鄭路作品中水在空中潑灑瞬間的淋漓酣暢等等,都足以讓人感受到濃鬱的中國文人的氣息。我們的雕塑家們自覺地撿拾起了那些失落在歲月風塵中的文化珍珠,尋根於本土文化,雕塑於當代語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