歹毒人縱狗傷人 行善者謀錢療傷(2 / 3)

朝看釋迦經,暮念華嚴咒。

種瓜還得瓜,種豆還得豆。

經咒本慈悲,冤結如何救?

照見本來心,方便多竟究。

心地若無私,何用求天救?

地獄與天堂,作者還自受。

自古以來就有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銘言。梁新明和老公爺的話,王舜臣心裏很明白,他想到被自己的狗咬傷的那個老婆婆,一定是一個無兒無女,孤寡的老婆子,不然,他家中若有一點門路,那麼大年紀也不會出來討飯的。因此,王舜臣才不肯出錢給他治傷。就用短短的幾句話把梁新明和老公爺氣走了。他們二人走後,王舜臣餘怒未息,氣呼呼地指著兩個人的背影罵道:鹹吃蘿卜淡操心,我王舜臣上天堂, 下地獄,礙著你們雞巴子啥球事!就是那老婆婆的家裏來了人,也隻會找我的麻煩,也不會妨礙著你們啥事的。這一會可讓他說準了,後來那老婆婆的兒子真的來鬧事了。

小群英早就想除掉王舜臣大黃狗,這一回王舜臣的狗把討飯的老婆婆咬成重傷,才使小群英下定了除死那條大黃狗的決心。小群英想了很多處死狗的法兒,經過細致的推敲,都覺的不可行。

王舜臣的這條狗實在太大了,真的像一隻小老虎,每年都有很多人被他咬傷。這條狗成了這莊上的公害,人人提到這條狗都會咬牙切齒痛恨不已。就連天不怕,地不怕的小群英,看到那條大黃狗也畏懼三分。當然人們對王舜臣的痛恨遠大於對他家養的那條大黃狗。每一回那條大黃狗狂叫著跑出來咬人時,他不是趕快把狗攆跑,別讓狗傷著人了,而是好相在故意地縱容狗把人咬傷。使人們對他這個院子產生一個恐懼害怕的感覺。

小群英僅是一個十一二歲的小男孩,相處掉那條一百多斤重的大黃狗談何容易,確實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一次偶然的發現,才使小群英想出了一個處死大黃狗的絕妙招術。招術雖然好,可是他還是覺得自己身單力薄,要找一個伴才好,若有一個人幫助他,才能萬無一失地處掉那條大黃。

誰最合適?莊主梁心明最為合適,他最願意幫忙。他也想盡快地把老婆婆的傷治好,讓那老婆婆趕快離開這裏。當小群英找到梁心明時,因為梁心明以前吃過小群英虧,見小群英來找他,便眕著臉道:你這小兔崽子來找我準沒好事!又給我下啥套?小群英喜笑著道:上一會是我給你出主意,你才得到知縣的嘉獎,你應該感謝我才是,還汙陷我給你下套。這一會我還是來幫助你的,於是小群英就把自己的想法講於梁新明聽。梁心明聽後一拍大腿,哈哈大笑道:好小子!我幫助你。

在梁老家的西北方,離莊子約有半裏路之遙,是一片很大的河灘。方圓有幾十畝地那麼闊,這裏比周圍的土地窪得多,一場暴雨後這裏便積滿了水,成了沼澤湖泊。不成任何莊稼,隻長些蘆葦,毛根草等窪地中生長的雜草。人們常說道這裏旱天生螞蚱,水澇的時候生蛤蟆。不知道幾輩人給這個地方起了個名字,叫亂死坡。誰家死了小孩,都埋葬在這裏。因為這裏有個規矩,那就是未成年的人死了,不可以同他的上輩埋葬在一起,所以,這裏埋葬著不少的小死孩。今年就不同了,這裏不但扔了很多的死小孩,而且還有不少餓死、病死的老年人和成年人。都是從外地湧到這一帶來討飯的人,死後被送到這裏來的。大災之年的人,討飯也就是討命,是沒辦法的一個辦法。家中沒有糧食,終日斷炊,為了活命,就跑出來漫無目的的找吃得。運氣好的,命不當絕,幸許能逃出著一劫而生存下來。

要飯過日子,每天都沒個準。那一天幸運了,也許能吃個半飽。不一定那一天走了背運,一整天都難以吃上一頓飯,或者是幾天都難以吃上一頓飯,要飯的人都是這樣有一頓沒一頓的過日子。年輕的人,身體強壯,生命力就強一些,隻要不患上大病,即使有個頭痛腦熱的,也能勉強撐的住。年老體衰,身體虛弱的人就不行了,一連幾天吃不到肚裏飯,再加上患病,一躺下就站不起來了,很開就死掉。外來討飯的人,不但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經常忍饑挨餓,住的地方就更不用提了。他們隻能在破廟裏,破道觀中,或者在窯洞裏,橋洞裏,以及塌牆角處避一避,第二天又不知流落到哪裏去了。初春的時候,仍然是天寒地凍,住的地方四處漏風,更深人靜的時候凍的難以入睡,白天又吃不飽飯,每天都有死人送到這裏,這裏便成了野狗,烏鴉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