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泰接著傳道:傳他進殿——,說著便聽到一聲接著一聲的向外傳,傳海東信使進宮瑾見!
眾人偷眼看去,隻見竹下謙吉相一隻又肥又大的狗凶,走起路來非常緩慢。隻見他左顧右盼,東張西望地看著宮殿的布局和裝。竹下謙吉活相一個夢遊人一樣,走進紫禁宮,這裏的富有是他始料不到的,確實使他大開眼界。到處都是黃金白銀和精美的藝術品,繪著雲和龍的圖案在庭柱上盤繞著,令人目眩的錯金大鼎,金缸,鑲綴著耀眼寶石的玉如意,各種名貴碩大的磁器。他在想來,假如那一天他和他們的弟兄搶到這裏,他就會一時暴富起來,成為全日本屈指可數的富豪。
同時這裏森嚴的威儀使他非常的膽怯,其實使他更為害怕的是,自己是日本人,既不是國家於國家往來的信使,也不是大清國的子民,說白了就是一個地地道道倭寇。雖然自古以來就有兩國交戰不斬來使之古訓,可我還不能算是正經八百的兩國來使。不管是道光皇帝或者是某個大臣發起怒來,或者自己說錯了一句話,就有滅頂之災。推出去斬了,也隻是一句話的事。想到此,又癡呆地朝前看了看。從午朝門開始,兩行親兵,丁字一樣地排列著,佩在腰間的寬邊大刀,拖著長長的流蘇。禦前侍衛相一尊鐵鑄的神像,按劍挺立,眼都不眨一下。偌大的宮殿兩旁跪著十幾個翎頂輝煌的朝廷重臣,連一點聲音都聽不到。殿前的銅鶴,金鼇的口裏噴吐著嫋嫋香煙,呈現出一派肅穆莊嚴的氣氛。
這時的竹下謙吉也隻有硬著頭皮朝前走,跨入殿門時幾乎被高高的門檻絆倒,身子在門框上重重地碰了一下,狼狽不堪地站穩了,他望著世泰猛地一彎腰,一伸手,行了日本的大禮,問世泰道:我該怎麼辦。殿中人聽他的中國話說的很地道,頓時皆為之一愣,人們那裏知道他是個中國通,幼年的時候,就跟他的父親到過台灣,福建。世泰聽他問話,用冷冰冰口氣說道:當然用我大清國的大禮,向我們皇上行三跪九叩首覲見大禮,人們看著這個身燕尾服,一頭短頭發,滿臉橫肉,膘肥體壯的外國家夥。居然也煞有介事地甩起馬蹄袖來怎麼看怎麼別扭道光帝和眾臣幾乎笑出聲來,等他行完了禮,站起來望著道光皇帝,自我介紹道:我是大日本國的公民,不是你們大清國的子民。我受海東五兔弟兄的委派,前來請求大清國皇帝封他們為海東王。請大清國皇帝不要拒絕他們請求。道光帝靜靜地坐著,黑得深不見底的瞳仁透露著一種藐視,竹下謙吉,道光皇帝強壓心頭怒火終於開口道:你急著要求見朕就是為了這個。竹下謙吉皮笑肉不笑的說道:這是您大清國的事,封於不封都由您。封了對你們大清國有大大的好處,可以永絕海東之患。如果不封他們,可以說海東永無寧日,大有奪取大清江山之勢,孰輕孰重,請皇上三思。道光皇帝憤怒地說道:自大明朝嘉靖年間,就有倭寇騷擾海疆,嘉靖帝派十七歲的戚繼光痛擊倭寇,一氣蕩平。如今你們這些海盜又猖狂起來,在東海作亂,等朕選出精通水戰的能將,駕兵艦一鼓作氣,把你們一網打盡。
朕再讓你們想一想,我大清國人口億兆,懂兵事,知水戰者不可勝數。幾個海賊倭寇嘯聚在一起,就想奪我大清江山,豈不是蚍蜉撼樹,自不量力。你本是日本的公民,跑到我們的領海上滋事?竹下謙吉尷尬的一笑道:按照你們中國的話說,受禮不受禮,不要礙抬盒子的事。道光帝用充滿仇恨的眼睛望著竹下謙吉道:我們中國的事本來就與你們日本人毫不相幹,可是你們日本人唯恐中國天下不亂,在海東煽風、點火。幫助海東的那些海盜製造事端,擾亂海疆,與大清國為敵。你回去給你們本國的主子講,你們日本對我們中國早就圖謀不軌,他若膽敢犯我中華,萬國冕旒臣服之聖地,將會給他們來一個迎頭痛擊。才知道我大清朝天威難犯,就憑你今日之事,來使非來使子民非子民,一個地地道道倭寇,朕本當除你首級以示懲戒,朕念兩國交兵,不斬來使之古訓,赦你不死。來——
紮,賽充阿一招手,一幹子在一旁早等得不耐煩的侍衛,聽到賽大人招呼,炸雷般地齊聲應到,押他回驛館。竹下謙吉用手一擺,製止住前來押他的人們,口中說道:且慢!隨從貼身口袋裏掏出一個紙袋來,這是我們軍師書寫的一個篆字表文,你們若能讀出表上所書寫的內容,我們可以立刻罷兵,永不與大清為敵,就此散夥,從此解甲歸田。若不能讀出來,竹下謙吉一聲冷笑,那就理當封我們主帥為海東王。如不然也甭怪我們於大清為敵,說著將紙袋遞給世泰。世泰接過來遞給太監,由太監曹進喜呈奉給道光皇帝。道光帝撕開封袋,掏出裏麵的封瓤,展開看了看是篆體文字,皺了皺眉不認得。道光的口氣也緩了不少,顯得氣妥的說道:先送他回驛館。
竹下謙吉被推推攘攘地送走了。道光帝宣文武大臣、六部九卿、各科道員,以及在朝的散秩大臣和各省來京述職的封疆大吏,到文化殿議事。不到半個時辰陸陸續續地來到文華殿內,文東武西,兩廂站立,道光帝坐在禦座上,麵沉似水,將竹下謙吉送來的篆字表文傳遞給內務大臣禧恩手中,禧恩展開看了看,搖了搖頭不認識,戴均元接過來看了看也不認識,不知表上寫的是什麼,整個大殿所有的人都不認識。群臣之中,尤其是文臣表現得最為緊張,武官中有的則表現出是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道光帝好不窩火,用手一拍龍書案,狂聲笑道,養兵千日,用則一時。武官不能帶兵禦敵,文官不能識字認表。平時一個個高高在上,趾高氣揚。閉上眼睛捉麻雀,誇誇其談。現在到了用人的時候了,一個個閉口不開。武官不敢請纓上陣,文官不能出謀劃策好,真叫朕寒心啊!今日的早朝,從辰時開始,直到戌時,大小官員還都站在那兒一動不動。如果沒有人站出來說話,給搭個台階下來,恐怕要站上一夜。這時內務大臣禧恩,看了看餘怒未息的道光皇帝,又看了眾大臣,出班跪倒,奏道:皇上,大臣們都站了一天了,再站也不是辦法呀。以臣之見,這就散朝。眼下科考之事已迫在眉睫,明日早朝命人抓緊辦理科考之事。待全國的舉子進京應試,等科考出來的狀元、榜眼、探花以及翰林、進士等,這裏麵定有人能認出那篆字表文來。不然,也可以另辟蹊徑,張貼榜文告示於各州、府、縣。不論是宦官小民,村野賢士,還是勾決待斬,發配充軍之人。文的隻要能讀出表上的文字,領兵掛帥。武的能代兵打仗,征剿沿海之賊寇,就給他免罪,並給他加官進爵。
再者,通過這一事例。使我們清楚地看到,朝廷吏製必須革新對年。年老者致休,對那些年輕官員,辦事疲軟者廢黜,把這一回科考出來的人才,充實到朝廷裏麵去,增強朝廷內的辦事效果能。道光帝聽完禧恩的這番奏議,轉怒為喜,擺手示意散朝。要想找到讀出篆字表文之人,待到河南省歸德府鹿邑縣丹城鎮梁群英出世,才能讀出篆字表文的內容,降服五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