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成功需要不斷開拓創新(2)(1 / 3)

大腦的思維創新往往需要一段醞釀過程,最佳的解決辦法總是姍姍來遲。大部分人都有這種體驗,對某個問題冥思苦想,很久很久卻得不到答案,於是你隻好停下來去做其他的事情。然而,在你不留意的時候,頭腦中突然閃現出一個極其巧妙的新點子,真正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這種情況常常使人感到懊惱不已:如此簡單的點子,為什麼不能早些想到它呢?所有創意的出現也是要等待時機的。

角色易位,尋求創新

同一本《水滸》,不同的人讀出的含義不同;同是一個故宮,不同的人去參觀,得出不同的結論;同是一部“貝多芬”,在不同的指揮家手下演奏出不同的味道;同是一位羅斯福,在不同作家的筆下有著不同的形象。

人們觀察和思考外界的事物,總是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用自我的目的、自我的需要、自我的態度、自我的價值觀念及情感偏好,去衡量外來的事物和觀念。

每個人都處在一個小小的“圍城”內,透過圍城的窗戶看著外部的五彩世界。他把自我擺在這個世界的中心,夾帶著自己獨特的經驗、感情和價值模式,去觀察、理解並判定別人乃至整個世界的其餘部分。

從創新思維的領域來說,局限於“自我視角”會使得眼界狹窄,有害於創新思維。因而要多多地進行“非我視角”的訓練,力求超越“自我”,用佛學的話來說,要不斷地破除“我執”;充分發揮思維主體的“角色易位”,學會從他人的角度觀察和思考事物,盡力體諒並寬容與己相異的人、事、物,以開放的心靈接納整個世界。

這就要求人們,在思維過程中盡力擺脫“自我”的狹小天地,走出“圍城”,站在“城外”對同一事物和觀念進行一番思考,就有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發現創意的苗頭。當然,這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它首先要求人們就像一個演員,必須首先透徹地了解角色,才有可能扮演好這個角色。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透徹了解的過程,往往也就是角色易位形成的過程。解決這個難題,既需要科學的思維訓練,也需要經驗和見識的積累。

漢莎公司副總裁查爾斯蒙格在一家漁具生產企業中,看到其產品都配有漂亮的綠紫色羽毛誘餌,便問道:“魚兒真能對這玩意兒感興趣嗎?”結果得到的回答卻是:“我們又不是把這玩意兒賣給魚兒!”

這位漁具生產商非常聰明,他不單把誘餌的對象定位在魚上,更定位在釣魚人——消費者身上。魚對漂亮與否的誘餌不感興趣,但購買誘餌的是人,而不是魚——人對漂亮的誘餌感興趣。

在模仿中創新

有什麼事物可以讓自己模仿、學習一下嗎?模仿它的形狀和結構會有什麼結果?學習它的原理技術,又會有什麼創新?

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為開發新產品,廣泛搜集各國名牌車,逐項分析各自優點,組織人員評出400多項優點,有80%的優點體現在創新上,終於創出了自己的名牌。福特看到生產線上裝配一輛車需12個半小時,他認為太慢了,決心改進,但苦無良策。後來他去參觀屠宰場製作肉罐頭,看看他們運輸材料的生產過程。在那裏他看到生產線上的整塊豬肉經切碎、蒸煮、裝罐,輸送過程全用滑輪,不用人力,迅速簡便。看了一個多小時,立即回廠,召集技術員設計製造了裝配汽車的輸送帶,裝配車輛的時間降低了72分鍾,極大地提高了裝配速度。

4善於創新

成功人士都具有一項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基本的心理素質——獨立思考。

達爾文說:“我耐心地回想或思考任何懸而未決的問題,甚至連費數年亦在所不惜。”

牛頓說:“思索,繼續不斷地思索,以待天曙,漸漸的見到光明,如果說我對世界有些微小貢獻的話,那不是由於別的,卻隻是由於我的辛勤持久的思索所致。”他甚至這樣評價思考:“一個人的成功就當歸功於精心的思索。”

從這些名言中不難得出這樣一條道理:獨立思考是一個人成功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心理素質。所以,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是想成大事的青年人必備的條件。

一位教授強調:要提高你的創造能力,一定要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刻苦鑽研的良好習慣,千萬不要人雲亦雲,讀死書,死讀書。

一位學者指出:“人們隻有在好奇心的引導下,才會去探索被表麵所遮蓋的事物的本來麵貌。”好奇,可以說是創造的基礎與動力。牛頓、愛迪生、愛因斯坦都具有常人少見的好奇心;而居裏夫人的女兒則把好奇稱為“學者的第一美德”。成功人士總是善於在人們熟視無睹的大量重複現象中發現共同規律,特別注意反常現象而有所創造。而漫不經心的人,往往就不怎麼注意那些新奇而有用的東西。縱觀一切創造性人才,他們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品質,就是敢想、敢幹、敢於質疑,遇事都要問一個為什麼。